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微小病变型肾病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代做】

2022-02-07 14:49 作者:吉田bio  | 我要投稿

微小病变型肾病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代做】

【造模机制】多柔比星(阿霉素)、嘌呤霉素和柔红霉素均可诱导建立微小病变型肾病,多柔比星系含醌的蒽环抗生素,由于在肾脏内被代谢还原为半醌型自由基,后者与氧反应产生活性氧,诱发肾小球上皮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变肾小球上皮细胞糖蛋白代谢,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膜滤过屏障的选择性变化而引起蛋白尿,诱发成典型的 MCN 模型。

【造模方法】

1.动物及分组免疫细胞选用健康封闭群雄性 SD 大鼠,体重为 170~200g,普通饲料适应性饲养1 周后,尿蛋白测定均为阴性,随机分组。

2.模型制备造模组每只大鼠分两次经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意大利 Faimitalia 公司产品),第一次注射 4mg/kg,时隔 1 周,第二次注射 3.5mg/kg。正常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相应量的生理盐水。从第一次给药起,于第 2 周、第 3 周、第 4 周、第 5 周末留取 24 小时尿,其间给予高蛋白饮食(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研究所配制,经测定其蛋白含量为 38.9%,其中络蛋白含量为 18.4%),第 5 周末处死动物,取血、肝脏标本。化、病理及基因转录水平进行研究。总 RNA.ALB及PFactin mRNA定量分析,RNA 电泳,病理组织切片,电镜观察,并对其生3.指标测定分别测定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血清胆固醇、血肌酐、肝组软

【模型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给药法模型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升高至(512+98.5)mg/24h,模型典型而稳定,成活率明显提高,达 90%。电镜观察结果符合微小病变型路新的病理变化。鼠肝白蛋白 inRNA 转录水平为对照组的 2.01 倍。提示该模型的改造是成功的.Bertani 等人采用尾静脉一次性注射7.5mg/kg 多柔比星于 1982 年创立多柔比星急性肾病模型,病模尿蛋白量明显增大,且一直保持高水平,但 1周后多数动物有严重腹泻,甚至导致动物死亡,造模成功率低,且因腹泻严重有碍于药物特别是口服药物的筛选及病理研究,改用两次给药法可克服以上不足。两次给药法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显著提高了造模成功率病模大鼠腹泻率明显降低(83.3%/10%),腹泻程度亦轻,因此,模型死亡率下降,造模成功率显著提高(30%/90%)。2.病变典型而稳定给药后第 2 周尿蛋白大于 100mg/24h,第 4 周尿蛋白显著增加(>400mg/24h),第 5 周达到高峰(512.1±98.9)mg/24h,并有明显的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尿蛋白持续时间长,动态观察 4 个月均大于 300mg/24h。3.病理模型更接近临床实际病理观察符合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病理改变。本模型各项生化指标与原模型相近,且模型大鼠普遍有明显水肿,更接近临床实际。4.优于嘌呤霉素和免疫血清肾病模型经从基因水平对多柔比星肾病模型大鼠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肝脏白蛋白基因转录水平略高于报道的嘌呤霉素模型和免疫血清肾病模型。

【应用范围】为探索原发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在儿童肾病的研究中尤为重要。

【注意事项】

1.多柔比星给药次数和剂量是决定造模成功的关键应严格按两次给药法造模,第一次静脉注射 4mg/kg,隔 1 周第二次注射 3.5mg/kg,动态观察 5 周。

2.应选择较年轻、体重适中的大鼠造模最好选用体重为 170~200g SD 雄性大鼠造模,其反应敏感,实验效果好。有文献报道,不同体重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尿蛋白出现的时间及尿蛋白量均有所不同。较大体重的大鼠尿蛋白出现的时间较早,尿蛋白的量也相对较多,但持续高尿蛋白时间不如年轻大鼠。

【模型评估】两次注射多柔比星诱导所建立的大鼠肾病模型方便、可靠,多柔比星模型优于其他药物诱导模型,与人类 MCN 病变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为人类 MCN 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但是药物诱导的模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上均与人类MCN存在一些差异。人类的 MCN 多对激素治疗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在儿童,但有研究显示多柔比星肾病大鼠应用激素治疗后蛋白尿并无改善。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小病变型肾病动物模型【北京动物实验代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