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心想事成的人?
一、心想事成的条件
我们常常祝福别人心想事成。
我们应该也希望自己能够心想事成。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心想事成的人呢?
生涯规划,就可以帮你这个忙。
我们来研究一下,心想事成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要有心想。
很多人是没有心想,不知道要成什么事,自然就难以成事。
而就算做成了一些事,也不满足,不开心。
那就没有心想事成的感受。
第二,你心想的事,也要是能实现的。
有时候,人们想的事,其实是不切实际遥不可及的。
比如你说你想一夜暴富。
尽管这件事也有可能,比如通过买张彩票中大奖,但毕竟几率太低,无法指望。
而且,大家要分清什么事是我们能把控的,什么是不能把控的。
孟子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
二、分清能把控的和不能把控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的事物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做一分得一分,想实现就能实现,不想要就可以放弃。
比如你的个人品质,是你可以决定的;你的心情,也是可以的;你要做个怎样的人,要做什么事,你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而有的事物,我们是尽管可以去追求,但能否得到和实现,却不完全由我们自己能决定,也可以说要凭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
比如高考成绩,总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说你一定就能考到多少分。
还有赚钱,也不是说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赚到多少钱。
包括生命的长度,我们尽管可以通过锻炼和养生,尽可能延年益寿,但终究能活多长时间,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说到底,那些你不可把握的东西,往往是外在的东西,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你的个人意志和努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并不可能完全由你。
而你能把控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比如你的态度,你的投入,你的方向。
所以,你要做什么事,你要怎么做,就是你能决定的。
而至于这件事做出什么结果,别人怎么评价等等,这就不能由你决定了。
简单举个例,就像我写的这篇文章。
我可以决定我要不要写、要怎么写,写多少字,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发布,但是,能有多大的阅读量,别人读了之后有什么说法,我就无法决定了。
因此,古人就有个非常智慧的人生经验流传至今:尽人事,听天命。
就是在过程上尽人事,结果上听天命。
你的过程,你要怎么做,是你可以把握的,但是结果怎么样,不是你可以完全决定的。
三、找到你要成什么事
那么,我们说心想事成,这个“事成”,也就不能是寄希望于那些不可把控的结果,否则你是难以“事成”的。
我要说的“心想事成”,也不是许诺你只要做好规划,只要心有所想,就一定如愿以偿。
我恰恰要想告诉你,你的心想,也是要专注于那些你能把握的东西,那些你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你就专心做你喜欢做的事,也可以精益求精尽量做好,但不必去寄望于它一定要产生什么结果。
比如梵高画的画,曹雪芹写的书,在他们在世的那个年代,都未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财富和名声,但是他们却至少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获得满足,也算是得其所哉了。
相反,如果是想着非得有多少人喜欢多少人追捧能卖出多少钱,才算是做这件事的理由,才能证明值得做这件事,那他们就无法创作出那么伟大的作品了,甚至就没有创作的必要了,他们也会失去创造的激情。
所以,其实我们恰恰要能埋头去做一件事,以做这件事本身作为满足,那就很容易心想事成。
就像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一样,说他们是“求仁而得仁”,他也说过,“仁”就是我们想做到就能做到的事情,“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要实现并不难。
这也应该就是他的“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理论来源:既然做的都是自己想要做并且能做到的事,那自然不就可以“从心所欲”吗?
自然,他也是心想事成的。
因为他只要去做这些事,就感觉够了呀。
还要求什么结果呢?
我又想起魏晋名士王徽之的一段掌故:“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即使想见朋友了,一路赶去,尽兴而已,未必要真见朋友。
人生如此,不就很好吗?
你无法求得结果怎样,但在这个过程中,能从心所欲,做到满足尽兴,不就足矣?夫复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