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硬伤,排名中游,我去哈佛大学

■ 背景介绍:
本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床五年制 GPA 3.51/4.0
硕士:复旦大学 临床型硕士(神经病学方向)GPA 3.2
工作经历:1年临床实习+3年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
申请方向:public health - epidemiology 研究方向:neuroepidemiology
■ 录取情况:
PhD offer: Pittsburgh University Epidemiology PhD program
Master offer: 1)Harvard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80-credit) in epidemiology 2)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n epidemiology 3)Yale University MPH program 4)Emory University MPH program
写在前面:
医学院本科毕业后,我依照自己的兴趣幸运地考入了向往的医院的神经内科的殿堂,成为了一名临床型硕士,本打算毕业后按部就班考上硕士导师的博士,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但就在入学之前命运和我开了一个玩笑,导师离职了,来了一位新的非常严厉从不鼓励也几乎不指导的导师,虽然在科研的尝试上缺乏正式训练的我屡屡碰壁,但在临床轮转的工作中我仍对于临床研究产生了兴趣,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感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强逻辑性和临床高实践价值的迷人之处。
出于追求更好的研究生教育和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我做出了出国学习流行病学的决定,并加入了世毕盟,开始了留学申请的旅程。在申请过程中有了培训师和mentor(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博士毕业)的陪伴,仿佛在人生的跑道上有了一位在身旁鼓励和指导的伙伴,即使身边没有一起申请的小伙伴,我也不那么孤单了。经过了完整的申请流程,反复思考自己的申请动机后,发现自己申请的意愿愈发强烈,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心态也更为平和。本轮申请主要是申请PhD,最后虽然因为经济和个人原因没有选择PhD offer,但收获了哈佛的master 的offer,满意于本轮申请的收获,对于未来即将踏入的领域充满了期待。
确定方向: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学习后,对于临床研究开始有了接触,意识到一项的临床研究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从人群的角度上预防疾病的产生或者改善疾病的预后,同时在阅读流行病学文献时感受到了流行病学所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去论证观点所需的逻辑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和利用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证据,这些让我感到非常迷人,因此吸引了我希望能够进一步系统性地学习流行病学,打好基础。另外也出于对就业的考虑,因而选择了流行病学这一方向。流行病学囊括许多方面,其中我希望做自己感兴趣的神经/精神流行病学的研究,再细分则为认知功能减退/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疾病的研究,这个方向是因为自己研究生阶段就专注于这个方向,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下去。
标化成绩:
因为疫情GRE考试被接连取消3次后我决定转战线上GRE考试,半年不脱产复习后到了达线标准,但verbal部分分数仍不够满意,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有大块的脱产时间复习GRE,一次性考到理想的成绩是最好的啦。虽然今年好多学校因为疫情GRE成为optional了,但是有一些学校还是建议提交(比如哈佛),另外GRE的作文部分的训练让我对于学术写作的逻辑性受益不少,所以我认为还是考一个比较好。
托福我考了2次,在9月份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口语可惜退步了一分,所以还是需要不断接触英语环境(比如听学术讲座/疫情期间各种zoom meeting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毕竟出国后口语和听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常交流能力。申请PhD的学生因为可能需要做RA,所以必须口语分数达到一定标准。
课程及GPA:
本科期间的学分达到250.5个学分,GPA为3.51/4.0;硕士期间因为加入了四门上海医师规范化培训自学课程,所以GPA提交的时候只有2.73/4.0,但是我在WES转换申请的时候和成绩单后面注明了这个特殊情况,不知道招生委员会是否将这个因素纳入了考虑。GPA的成绩证明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但是不排除一些特殊因素导致意外,所以我还是相信招生委员会还是会给予GPA一个合理的权重的。但是不能排除某些学校对于GPA设定固定的划分值进行录取资料的筛选,所以还是努力提高GPA更保险。
科研:
我本科期间有一段基础实验的经历。研究生期间有三段临床研究的经历。对于申请PhD的同学,研究经历是重中之重,在CV和PS中必须以大部分笔墨体现出来,并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的递进过程体现出来(不是简单地罗列),在PhD面试的过程中导师会提问到几段研究的细节问题。做科研不是搬砖工,写CV和PS的时候要对完成的课题有一个梳理,比如这个题目的意义,比如如何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案,比如下一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好好写discussion就是啦)。如果想申请PhD,还是尽早起步科研比较好,但是也不排除在曲折中探索各种方向的,这样也可以在PS中体现一下自己的兴趣的变化原因,构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故事”。
实习和工作经历:
在医院实习1年,工作2年多,临床的工作经历增强了我对于流行病学的兴趣,也为我提供了感兴趣的研究选题的灵感。公卫专业的申请者有工作经历绝对是加分项。国外很多MPH的申请者是临床医生,修完MD学位再来修MPH学位的,MPH是偏向于实践的Program。而Master of science还是更偏向于科研。
世毕盟的帮助:
世毕盟是我自己选择的机构,当初是因为自己全职工作,所以希望能够有人在申请的繁琐过程中帮我一把。因为个人情况比较特殊,想自己把控申请流程,所以选择了半DIY项目,我的Mentor是哈佛毕业的老师,在选校和选导师上给我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还有套磁信的修改,PS和CV的修改方面都给了很多有力的帮助,虽然可能一开始比较忙,没有能够及时回复,但是后期经过孙老师和张老师的沟通,我们化解了误会,顺利地进行了后期的合作。
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孙老师基本是有求必应,申请后期有很多细节的问题,他基本都能立马帮助到我,效率很高,因为自己是白天上班的原因,有时候会在晚上打扰他,他也都有很快地回复我,对于一个在职申请者节约了很多一来一回沟通的时间。两位老师一个在流程上提供帮助,一个在申请材料和选校方向提供了帮助,帮我更高效更优质地顺利完成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