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三十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邢昺疏:“孔子”至“在得”。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从小到老,君子所要警戒和谨慎的三件事。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少,指年纪二十九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血气还很弱,筋骨还未发育成熟,贪好美色会损伤身体,所以要节制。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壮,指筋骨已经发育成熟,此时的血气刚强,喜欢和人争斗,所以要节制与人发生争斗。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老,指五十岁以上。得,指因为贪婪而使用手段获得。到这个时候人的血气衰落,反而喜欢聚敛,所以应该节制。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邢昺疏:“孔子”至“之言”。注释说:这一段讲君子对他人恭敬。小人对他人傲慢。说“君子有三畏”,心服称为畏。夫子说让君子心中所敬服的有这样三件。说“畏天命”,指人行善事,天会降百祥给他;人行不善事,天会降百殃给他。顺天命则吉,逆天命则凶,这是天道,所以君子敬服天命。说“畏大人”,大人指圣人,圣人有与天地一样的德行,所以君子敬服圣人。说“畏圣人之言”,圣人所讲的话,所讲的道理深远,不可轻易明白,所以君子敬服圣人说的话。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夫子说小人的行为刚好和君子相反,天道看着虚无缥缈,所以小人根本不会去敬服。说“狎大人”指习惯性的调侃圣人。圣人因为正直不放肆,所以小人喜欢调侃他们。说“侮圣人之言”,侮,指轻蔑圣人说的话,因为圣人说的话道理很深,人无法轻易明白他在讲什么,所以小人轻蔑他们所讲的话,认为全是废话而不去理睬。 何晏注:“顺吉逆凶,天之命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在《虞书·大禹谟》说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安国说“顺天道吉,逆天道凶,吉凶的报应,如影子跟随身体,响之应声,这话不假。”道指天命,天命肯定会回报的,所以应该敬服。 何晏注:“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注释说:《易》说“利见大人”,指圣人。在《乾卦·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庄氏说“指覆载,如果像日月一样的功德,便能照明一切。如果像四时的功德,便能使一切有次序,能如春夏一样奖赏,秋冬一般刑罚。如果像鬼神一样的功德,便能判定一切吉凶,了知行善福报,行不善恶报。”这里举像天地功德,只是举其中的一方面。 何晏注:“恢疏,故不知畏”(《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老子·德经》里面的说法“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讲天网恢恢,看起来虚无缥缈,但刑淫赏善不失毫分。 何晏注:“直而不肆,故狎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肆,指放肆。说圣人为人正直不放肆,所以小人习惯性的调侃他们。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邢昺疏:“孔子”至“下矣”。这一段是劝人学习。说“生而知之者,上也。”指圣人。说“学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说通过学习而知道,逊于圣人,指贤人。说“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原本有些人不喜欢学习,但做事的时候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遇到困难,于是发愤学习的人,这类人逊于贤人。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指知道遇到困难是因为自己学识不够,但还是不想学习,这是下愚之民。 何晏注:“孔曰:困,谓有所不通”(《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说不能通达自己必须了解的事。在《左传·昭公·昭公七年》里说“昭公到楚国去,郑简公在师之梁慰劳昭公。孟僖子做副手,不能相礼。孟僖子不满意自己对礼不熟悉,就学习礼。”这是讲做事遇到困难而学习的事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邢昺疏:“孔子”至“思义”。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如果君子能用心思虑这九事,便能让自己符合礼义。说“视思明”,目睹称为视,能见到细微处称为明,夫子说君子看到一切事物,会思考其中的细微处,如离娄。说“听思聪”,耳闻称为听,能听到远方的声音称为聪,夫子说君子听到一切声音,应当思考再进一步去听仔细,如师旷。说“色思温”,夫子说人的脸色不可以太严猛,应该思考如何温和待人。“貌思恭”,人在待人接物时,不能表现出一副骄亢样子,应该思考恭谨谦逊与人接触。说“言思忠”,自己所要说出的言论,不可在内心有所隐瞒,应当思考如何尽忠心。说“事思敬”,人在做事的时候大多会懒惰懈怠,君子应该经常思考谨慎诚敬。说“疑思问”,如果遇到疑难的事,应当思考向他人求教并分辨清楚。说“忿思难”,如果遇到他人故意刁难,自己肯定会很生气。心里虽然很生气,也不可轻易表达出来,应当先思考后果是否有利于自己?假设因为生气,而忘记自己以及亲人的安危,是不会思考危难的人。说“见得思义”,夫子说如果通过途径能得到利益,应当先思考是否符合礼义,符合礼义的利益才可以去获取,不可苟取。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邢昺疏:“孔曰”至“人也”。注释说:这一段讲行善的人很少。说“见善如不及”夫子说要积极去行善事。说“见不善如探汤”,人在试探热水时,稍微碰一下马上迅速把手缩回来,夫子用来比喻应该快速远离恶事。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夫子说近代和古时候都有积极行善,见恶事快速远离的人。说“隐居以求其志”,指隐遁幽居,来成全自己的志向。说“行义以达其道”,喜欢行持礼义所规范的事,来达到仁道的标准。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夫子说这样的人我只知道他们所说的话,孔子明确指出古时候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现在没有,我见不到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邢昺疏:“齐景公”至“谓与”。注释说:这一段讲因为仁德而显高贵。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景公,齐国的君王。景,是谥号。四匹马称为驷。千驷,四千匹马。夫子说齐国君王景公很富有,他有四千匹马,但是,他也就是个很富有的人,到他死后,没有任何德行。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夷、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让出王位,来到周国。二人到达周国,遇到武王准备伐纣,于是去规劝武王,但武王不见他们。到武王杀了纣王,他们根据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便在河东郡蒲坂县首阳山下采薇而食,最后二人饿死,民众到现在还在赞美两位是古时候的贤人。这就是所谓的有道德的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邢昺疏:“陈亢”至“子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勉励人要学诗、学礼。说“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伯鱼,孔子的儿子,也就是孔鲤。孔子的学生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一定能听到别人所听不到教导,所以他问了伯鱼。说“对曰:未也”,伯鱼回答说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教导。说“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伯鱼对陈亢说:我的确没听到什么特别的教导,有个时候夫子曾经单独站在大厅里,孔鲤快步经过中庭。夫子见了问我“诗学习了吗?”我回答说“还没。”夫子又说“不学诗,怎么与人交流。”因为古代的学者都会引用诗经里面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如果不学习诗经,怎么与人交流?孔鲤急忙退下努力学习诗经,直到通达诗经。说“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又在某一天,夫子自己一个人站着,孔鲤从他跟前经过。夫子叫住他,问“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夫子说“如果你不学习礼,将无法在人前立身。”因为礼是教导人恭俭庄敬。做事按照礼的人安全,做事不按照礼的人会有危机,所以不学习礼的话,很难在人前立身。孔鲤赶紧退下去学习礼,直至通达它们。说“闻斯二者”,意思是说真没听到什么特别的教导,只是叫我要学习诗、礼。说“陈亢退而喜”,陈亢与伯鱼聊完后,带着喜悦的心情离开。说“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感慨的说“一开始想打听下有没有特别的教导,现在我了解了学习诗可以与人交流,学习礼可以在人前立身,而且孔鲤竟然是因为过中庭,才得夫子教导了几句,从这点可以知道孔子不嘻嘻亵慢,真是个君子,对他儿子跟我们这些学生一样。”因为陈亢了解了这三件事,所以喜悦。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邢昺疏:“邦君”至“夫人”。注释说:这一段是正夫人的名称。说“邦君之妻”,指诸侯的夫人。妻,齐的意思,说和他丈夫一样的地位,上下都可以这样称呼她,所以说邦君之妻。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的意思是能帮扶君王成就仁德。诸侯自己的妻称为夫人。说“夫人自称曰小童”,夫人会谦虚说自己如小童弱小。说“邦人称之曰君夫人”,国中的臣民知道她是君王的夫人,所以称她为君夫人。说“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诸,于的意思。这个国家的臣民对他国的臣民称呼自己国家君王的夫人时则称为寡小君。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我们对他国的人称自己的君王时称为寡君,谦虚说寡德之君,夫人相对与君王地位低,所以称为寡小君。说“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他国君王的妻也称君夫人。因为在那个时候,诸侯嫡妾不正,称号随便叫,所以孔子正言其礼。 (季氏第十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