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高适,和李白绝交,从乞丐逆袭封侯:天下谁人不识君?

2023-07-06 00:12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高适


他是最落魄的官三代,穷得只能去讨饭,他是盛唐诗人草根逆袭的典范,从乞丐一路升职加薪甚至封侯。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高适的一生,公元704年(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高适出生在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有些人出生在罗马,有些人生来就是牛马,高适便是后者,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年少时甚至穷到要靠乞讨过日子,但他可能会说:你别看哥现在这样,我们高家以前可风光着呢,那他确实也说的没错,高适祖上也曾经富过,他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是整个唐朝高家的荣耀巅峰,但之后整个高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高适这里,家族根本没有一点以前的样子了,所以说高适确实是草根,祖上的光一点儿他是没沾到,公元723年,高适20岁,咱们人穷志不穷对吧,所以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揣着梦想来到繁华的长安城,开始了“京漂”,希望能被人赏识,拿到一个offer,有个好工作,但结果并不如愿,高适根本没捞到个一官半职,没钱的他只好游荡在梁宋等地,之后,在一个不仅物价、房价很低,连pm2.5都很低的宋城定居了,高适靠种地和钓鱼赚生活费,偶尔也去街上要要饭,他一头扎进了耕读生活,胸怀大志,苦苦等待着新的机遇。

唐朝开元十九年,高适28岁了,不想继续摆烂的他决定仗剑西行北游燕赵,《信安王幕府》、《塞上》、《蓟门五首》等诗,差不多都是这个时候写的。

公元734年春,高适在反宋的途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诗: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我读书读了10年,啥也没捞着,惨,实在是惨呐。公元735年(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在高适32岁的时候,科考又开始了,高适如同十年前那个刚来到京城的少年一样,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别韦参军》: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二十岁便文武精通,向西游历闯荡京城。抬头仰望宫廷大门,指日便可位取公卿。)哥这次高低得整个官当当,结果还是一样,清华北大不说,大专也没捞着一个,还真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穷二白,没车没房也没存款。

公元738年,高士35岁的时候,在返宋途中写了一首轰动文坛的边塞诗,《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燕歌行》一炮而红,成为了当时的年度金曲,不过诗红人不火,高适之后一直住在宋州,生活依旧潦倒窘迫。

公元745年,高适在睢阳偶然遇到了从洛阳过来旅游的一对文坛大V,他俩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那一年,高适40岁,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刚被唐明皇“赐金放还”,杜甫科举落弟,三个人都没学历,没功名、没工作,三个倒霉蛋凑在一起,实在是同病相怜,相见恨晚,他们仨一起白天喝酒写诗,骑马打猎,夜晚畅谈人生理想,感情好到不行。

公元747年,隆冬时节,大雪纷飞,高适和李白、杜甫分别之后,在河南睢阳城内遇到了董庭兰,董庭兰当时52岁,是个琴师,也丢了饭碗,在长安混不下去了,背着一把古琴四处流浪,途经睢阳的时候,在一家小酒馆里和高适见了一面,两个失业人士都一事不成,同病相怜,在桌上畅谈,一把鼻涕一把泪,高适还写了一首诗安慰董庭兰,《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飞,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这一首诗看起来是在安慰董庭兰,其实也是高适在安慰自己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两个人热泪盈眶,都感动到不行,但是吃完饭后该结账了,高适和董庭兰俩人是大眼瞪小眼,眼看这饭钱没人结,高适又大手一挥写下一首诗《别董大》其二-六合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意思就是,我走了10年了,实在是没钱,要不这顿饭还是您请吧。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八年),高适46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赏识,推荐他做封丘尉,一个芝麻官,负责当地的治安和税收,一入官府深似海,他虽然也只能成天对着领导卑躬屈膝,但他依旧没有忘记理想,老子一定会出人头地。


公元750年,高适47岁的时候,北使青夷军送兵,或许是此行让他感触太多,公元751年,他在居庸关的黄土上留下了怀才不遇的三首感叹,《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绝板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漂泊失意令我愧对佩带着的这把战刀。没想到这次求仕远行现在会这样,为了微薄的俸禄奔波结果是空自苦劳。水流冲刷着极陡的山坡接连而下,群峰皆高耸直入云霄。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

公元752年,高适最终还是在49岁的时候选择了辞职,但是没想到,辞职之后,命运突然给高适开了个后门,公元753年,刚刚辞官不久的高适得到了梁丘的引荐,被哥舒翰邀请成为了左骁卫兵曹参军,并一起前往了当时军事前线河西,哥舒翰名气很大,是当时的朝廷红人,他很欣赏高适,于是不断提拔他。

公元755年末,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高适奉命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安禄山久攻不下,用各种计策引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就是不上当,闭门不出,安禄山着急,这边唐玄宗更着急,盲目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导致全军溃败,哥舒翰被俘,高适向玄宗陈述了战败的原因,又对时局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玄宗一看,这小子行,就让他去辅佐太子李亨,不久后李亨登基为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平定了永王李璘叛乱,而高适的老朋友李白就惨了,这哥们儿一口气写下了11首《永王东巡歌》,结果成为了他参与谋反的罪证,被捕入狱了,李白在浔阳狱中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向高适求救,“秦地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高弟啊,我俩关系这么铁,如今哥哥有难,你拉哥一把把,但是审时度势的高适并没有帮他,两人也因此绝交了。关于高适没有救李白,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网友总会指责高适无情无义,忘记了当年两人的情谊,其实稍微了解一下当时李白的罪行,就知道救他有多难,李白犯的可是叛乱的重罪,而且是面对着刚刚登基不久的新皇帝,他最爱的弟弟这次叛乱的永王李璘都被杀,何况李白,这是其一。其二,说句扎心的话,当时的李白和高适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就像毕业多年后再聚会的同学,职业的选择,人生的际遇和认知早已天差地别,微信加没加都不一定,历史的真相总不如想象那么美好,它复杂且残酷,但它是事实。

公元759年,56岁的高适被造谣诽谤,被贬之后出任彭州刺史,高适的另一个老朋友杜甫当时在成都穷困潦倒,茅屋都被秋风吹破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吃了上顿没下顿,高适那个时候经常帮杜甫,逢年过节就给杜甫送点饭菜粮油,杜甫特别感动,写了《酬高使君相赠》,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杜甫说古寺相当于僧人监牢,我只借住于其中一间空房。老朋友供应些钱粮,邻居们将自己菜园里的蔬菜给分一些。我总算可以勉强度日。讲经有时也可以听听,我自己也有几本书随时看看。和杨雄相比怎么可能?顶多和相如差不多玩弄一下文字而已。)高哥,有你真好。

公元760年,高适57岁的时候改任蜀州刺史,在公元764年,高适61岁的时候被进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盛唐唯一封侯的诗人。公元765年正月,高适离世,享年62岁。回顾高适的一生,从乞讨生活到做官封侯,他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可谓是大器晚成,困顿窘迫之时依旧乐观努力,功成名就之时依旧沉着稳重,成为唐代唯一一位凭军功封侯的诗人。所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关键是永不言弃,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你只要不忘初心,学习高氏的“死磕”精神,命运的女神总会眷顾你一次。

一口气看完高适,和李白绝交,从乞丐逆袭封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