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宅就要多读书丨2021年8月
本月书单: 《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零度分离》《昔日的味道》《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这个月看了四本书,有很优秀的,也有想大喊“退钱”的——沉迷画画之后,看的书数量就没有那么多了,不过画画也让我感受到了看书一样的快乐,有舍也有得吧。
*《原神》开了2.1,这两天都在过剧情,昨晚做完了才有空来更读书笔记,没想到刚好赶上日更活动,开心~

1.《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海桑
说实话我不太能看现代诗,但是海桑的诗我却很难得地能欣赏并且喜欢。
之前买过他的《你是我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最近发现又有了新作,就默默入了,看完觉得,依然很好。天然质朴,没有那种无病呻吟的尴尬,是很贴近生活的感觉。
小开本好携带,摸着手感也很不错,诗词排版比较空一点,但看起来还是挺舒服的。
按照传统,诗词都是摘抄到本子上不分享,只放一首书名来源的小诗大家感受下吧——
《好不容易老了》
我们被一次次惩罚
又被一次次原谅
光阴是一寸寸爬行的么
那么多一脚踩空的日子
终于活到了今天
我可不想再做一次孩子
不愿意再年轻一回
好不容易老了
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
我就是那个来看你满头白发的人
2.《零度分离》伊格言
这本是科幻,一开始看作者名字,很迷惑是国内的作家还是国外的,看文笔不像翻译文,但是和平时看的国内的科幻又有很明显的文字叙述习惯上的差异,就挺迷惑。最后发现作者是台湾的,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是参加出版社活动送的书,一开始看觉得有点云里雾里,本着礼貌的态度坚持看下去,越往后居然越觉得不错,最后看完居然有点惊艳了——感觉可以小小的推荐一波。
在书最后的作者访谈里,韩松老师提了这样一个观点:媒介即内容。
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和特色。虽然是讲述未来的科幻小说,但是写作的形式却是非虚构的人物专访,六篇专访讲述六个“社会新闻”,对象从发展出自身意识的AI,到想要杀死自己患者的心理医生,到消失的著名女演员和她的导演爱人,再到虚拟偶像诈骗案的受害者……角度各异,故事却互有交集映射和穿插,最后再组合起来,推出书的科幻点和作者观点,对我来说是很新奇的阅读感受。一方面非常有真实感和代入感,一方面也让每一个故事都理所当然的留下了模糊不清的含混的点和遗憾,再在最后的“作者”访谈里深化、揭晓,很有意思也很特别。
顺便一说,作者的非虚构写作功底很扎实……有的甚至可以拿去做人物专访的范文……果然降维打击,最为致命……
3.《昔日的味道》
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书,就是本轻松休闲的读物。某天晚上睡不着,窝沙发里看完了。
年事已高的著名公众人物,回忆录一般写自己年少时候遇见的各种小店,亲切的店主人、特色的餐食、有趣的伙计……信笔写写回忆里美好的过往餐品,再讲一讲店的现况和发生在店里的趣事。
比较生活化,感觉日本挺多这样的小书。
4.《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廖一梅
对于这本书,我只想说:退钱!(我真的打算把它卖掉了……)
买书的时候看评论,说是一些散文+剧照+经典台词摘录,因为确实很喜欢廖的三部曲,也知道她产量很低,抱着支持喜欢的剧作者的心情买了。结果一看,呵呵,没有一点点的新内容啊!!!
你就把三部剧本合集的《柔软》里的内容拆一拆,搞成短句重新排个版就当一本新书卖这样真的好吗???
翻完就是很郁闷。
想把《柔软》翻出来重看一次,洗眼睛。
摘录丨拾遗
《零度分离》:
1.我们总有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
2.你很难想象曾与你共组家庭的一个人,那么长时间的亲密,最后留下的东西竟然那么少,那么少:装不满半个皮箱。
3.深度采访固然可能是一场徒劳,但一言以蔽之,并不比人生本身更徒劳。
4.余生是,于自由意志下,你完全承认一生中最重要甚或唯一值得之事已然结束:你终究完成了它,或已确认失败。
5.即便你有幸被赋予了“真正的生命”……生命本身依旧何其艰难,你随时可能与它错身,失之交臂,或再度眼睁睁目击它坠地粉碎,血肉模糊。
6.仅仅只是对自己诚实便足以伤痕累累,仅仅只是活着便艰难至气力放尽。每日生活,就是用针线艰难地缝补每一道血痕、每一道伤口;而后为了缝补本身,再亲手撕裂更多。
7.或许真正的快乐或真正的永恒向人类索要的代价,即是自我消亡。
《昔日的味道》:
1.无论人还是味道,都是时代的产物……我年轻时老人们所说的过去,究竟会有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