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织田信长史传(16)火烧延历寺

2023-09-14 18:29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早在元龟二年(1571年)正月,幕府奉公众细川藤孝曾来到明智光秀的家中拜年。自从森可成战死以后,织田信长便命令明智光秀继任宇佐山城守将,明眼人都能看出,信长这是想要提拔光秀。

二人本来就是同事,光秀早年甚至还做过细川藤孝的下人,因此很快就花生米就着小酒开始瞎扯了起来。

聊到兴起时,明智光秀突然皮笑肉不笑地说:“今年,山门恐怕要灭亡了。”

“山门”指的就是有着“北岭”之称的比叡山延历寺,由于延历寺一直支持信长的敌人浅井、朝仓两家,因而早就上了信长的黑名单。

细川藤孝没有把光秀的话当一回事,只当是发发牢骚。

等到这年木下秀吉在箕浦合战中击败浅井家以后,延历寺失去了浅井长政这个外援,境地便越来越危险了。

刚好在此期间,发生了织田信长被长岛一向一揆开涮、织田军损失惨重之事。回到老家的织田信长越想越气,便决定拿延历寺开刀解气。

为了将延历寺的盟友铲除,信长先是派遣军队攻击了近江国的一些浅井方的国人以及当地的一向一揆。等到把这些人揍得鼻青脸肿之后,织田军便直接奔着延历寺而来了。

明智光秀明白,这次是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在给当地的国人去信时,甚至扬言会将延历寺领内的住民斩尽杀绝。

除了明智光秀本人性格比较乖张暴戾以外,这种在敌方领地上施行“三光政策”的做法,本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常态。领民就是大名的私有财产、社会生产力以及军事资源,为了摧毁敌方的有生力量,遭殃的通常都是寻常百姓。

织田军在信长的命令下,朝着比叡山山下的坂本町而来。

战国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京都、近江国街道的坂本町成为了近江国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之一。而延历寺的僧人们也渐渐从阴冷潮湿的比叡山上迁居到了坂本,许多佛堂也随着僧人们的移居搬到了坂本町内,作为清修圣地的比叡山反而被荒废了。

坂本町车子、票子、妹子啥都有,僧人们的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东西——复仇的织田军。

四面八方而来的织田军一路烧杀劫掠,坂本町陷入了一片大火之中。许多百姓为了避难,纷纷逃往郊外的日吉神社和神社北面的深山里。然而织田信长已经下定决心要报复延历寺,丝毫不顾及日吉神社的宗教地位,士兵们涌入了神社之中,将在神社内避难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死。一时间,日吉神社内鬼哭狼嚎,宛如修罗场一般惨不忍睹。

所谓的“山门烧讨”事件,其实真正遭到大规模报复、屠杀的地点并不在比叡山,而是在坂本町和日吉神社。当在比叡山留守的僧人们望见山下的大火和惨状时,织田军的军旗已经直奔着山上而来。

织田信长当初曾经警告过延历寺,如果与织田家敌对的话,自己必将延历寺内的根本中堂、山王二十一社等标志性建筑从历史古迹变成历史遗迹。不过,延历寺没有把信长的话当一回事,他们认为织田信长并不敢攻打山门。

毕竟上一个攻打山门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教。足利义教后来在壮年遇刺,也被人们视为是攻打延历寺的报应。

织田信长确实会比较忌惮宗教势力,但那是在大家互相坐下来好好说话的情况下。延历寺既然已经表明要与信长敌对,自然就不在被信长尊敬的行列内。当然,由于延历寺自平安京诞生以来就被视为是京都的守护者,信长在山上的烧讨收敛了许多,仅仅是将先前判过死刑的根本中堂、山王二十一社等建筑烧毁,而延历寺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战火中保存了下来。

作为替代的报复对象,遭殃的还是坂本町的百姓,毕竟以天皇为首的贵族只在乎守护京都的延历寺,并不在乎生如蝼蚁的平民百姓。

令人意外的,延历寺烧讨事件在当时其实没有引起轩然大波,朝廷并未因为织田信长攻打延历寺而谴责信长。信长的家臣太田牛一后来在《信长公记》中提到,延历寺的僧人们沉迷酒色、荒废修行不说,还妄想插手世俗政治,简直是天下之耻。儒医小濑甫庵在《甫庵信长记》里也坦言说,灭亡山门的并不是织田信长,而是山门自己。

确实,在信长攻打延历寺的前一年,南都兴福寺的僧人多闻院英俊曾拜访过延历寺,结果发现延历寺的许多僧人居然离开了比叡山,整日厮混在坂本町的市井之中。当时英俊哥就在日记里指责延历寺的僧人们荒唐堕落。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对信长攻打延历寺表达了一些异样的看法。

其中一个是山科言继,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在日记里感慨如今的世道已经是“佛法破灭”了。

另外一个是即将登场的武田信玄,这个人比较有名,我就不介绍了。延历寺是天台宗的本山,所以武田信玄在对信长宣战时,曾自称“天台座主”,扬言要为延历寺报仇。

这两个人,一个假装不在乎,实际上很在乎;一个假装很在乎,实际上却并不在乎。

很多人不理解,延历寺为什么要与织田信长敌对,好好地做个人不好吗,非得做个死人才开心?

排除政治因素以外,延历寺与织田信长的敌对恐怕与织田信长的振兴商业政策有关,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乐市乐座”政策。

“市”指的就是市集,而“座”指的是一种商业垄断集团,大多由贵族、寺社势力控制。比如延历寺设立了自己的“座”,加入延历寺的“座”的商人们,就可以获得一些商品的垄断经营权,比如笔、纸这些,而未加入“座”的商家则不得销售这些商品。作为条件,加入“座”的商人们需要向主人缴纳一笔不菲的“会员费”,而真正为“会员费”买单的,便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者和消费者们了。

“乐市”政策其实并非织田信长首创,最早施行“乐市”的就是六角义贤的老爸六角定赖。真正触及到寺社利益的,其实是“乐座”政策,也就是打破“座”的垄断,以此来振兴商业,发展经济。

不过,织田信长并不是个盲目的自大狂,他清楚的知道天下未定之际,自己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所以织田信长的“乐座”政策其实范围、内容都十分有限,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因为战争荒废的街市而已,真正继承信长的政策废除“座”特权的,其实已经是信长死后的桃山时代了。

在信长的文书中,织田信长保护“座”的利益的命令非常之多,反过来关于“乐座”命令的文书仅有三封而已,其中一封还是在后来修筑安土城后颁布的。然而,信长的这三个“乐座”命令地点分别位于近江国、美浓国。

延历寺刚好在近江国也有地盘,虽然信长暂时没乐到自己头上,但是也足以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再加上信长的“废除关所”等政策,都损害了旧有的利益,延历寺之所以与信长敌对,恐怕也与这些原因有关吧。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引起的。


织田信长史传(16)火烧延历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