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对“虚荣”标签化——以牵手事件为例(思维游戏)

2023-06-15 17:09 作者:tbattery  | 我要投稿

零、总述

首先,部分事件信息如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从上述信息,很多人勾勒出一个爱慕虚荣的形象,但我认为,这样的判断简单粗暴,不仅不能帮助理解事件全貌,反而会煽动大众站在道德高地谴责,阻碍对事件背后问题的理解。


在这里,我先列出爱慕虚荣的百度百科的解释:

虚荣,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表面的光彩”,描述一种外在的荣耀、光荣

爱慕虚荣:爱就是喜好的意思,慕就是羡慕 ,虚荣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

虚荣心理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上来说,虚荣心理太强的人,是一种内心自卑,安全感不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理。虚荣心强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自卑。


然后重新看图一、图二,看到的都是一个非常想吸引人注意的形象。

而图三(如果是真的),却是不一样的画风。有人把那句“以别人的终点为起点”单拎出来,指责其无痛呻吟或把它当成另一种炫耀,却完全忽视了下文中,其直接描述自己心理状态的类似“焦虑”、“无力”等词汇。


当然,到此你可以与定义进行对照,认为其焦虑的状态,符合虚荣心理“心虚、自卑”的描述,但这种描述简单、表面,除了得出“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结论外,并不能帮助理解其状态的来源,以及其状态背后的问题


在下文中,我将对虚荣的定义(尤其是不健康这一结论)进行反驳,对虚荣这一指责的来源进行描述,并对虚荣的背后原因做初步的分析理解。


分析将大量涉及心理学等专业领域,在分析前,必须要说明,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或专业人文学者,但我自信,我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其知识来源于书本知识与解决自身问题经历的结合,更多是经验之谈,但其中细微之处的变化与差别,相信未经历者很难体会的到。


一、对虚荣定义的反驳

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关注在“虚荣”者的状态,而对照考虑他人的虚荣评价。


虚荣,按照定义是“本身不存在的”、“虚假的”,但其真的不存在吗?或者,只是他人的价值判断


回归事件本身,与成功男性交往带来的事业、生活等物质满足,物质消费带来的关注、羡慕等心理满足,这些都是“虚荣”者的真实存在


既然是真实存在,“虚”便只是我们做出的判断,那么判断依据是什么?第一是这种满足的背后往往存在实际害处,如死要面子不理性消费、虚荣带来的短视(其害处在未来显现)等等,即为了心理满足,存在更大的实际利益的损害事实。第二是他人对本体行为的损害预期,虽然此时并没有出现损害结果。但以上两者,均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判断主体是本人或他人,因而,虚荣带有一种判断上的不必要不值得。第三是单纯的对违反规则的不接受,此时不涉及虚荣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只是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谴责,因而与是否真的虚荣无关。


到这,已看出“不存在”的描述是不正确的。接下来,我将证明:

1、他人认为的损害事实并不能有效代表本人存在损害事实

2、他人的损害预期并不能有效代表其本人的损害预期

3、其本人认为的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并不全部来源于其与虚荣相关的行为。判断需要需要客观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证明:

4、这种判断上的不必要与不值得并不是事物的全貌


1、他人认为的损害事实并不能有效代表本人存在损害事实

此问题需要首先定义损害事实。重看描述实际害处:为了心理满足,损害了更大的实际利益。这里的描述预定了一个结果,即损害的利益大于得到的利益,但这里,第一个问题在于只有当损害结果发生 且 损害大于收益时,害处的描述才成立,否则叫收益。所以这里害处的描述,完全取决于 风险发生的概率 发生后的损失 - 风险不发生的收益


但问题在于,所谓“荣”是一种心理满足,对于心理满足的增减,外人在判断时往往依据自身价值观,而又因为价值差异难以评价。因而又常以物质增减为最终依据,忽略心理,形成心理不如物质的前提,但这种前提却很难证明是对的。而大量实际情况是两者均存在,此时便存在心理满足和实际利益损害的比较。因此,外人判断缺少对本体心理偏好的认识,外人判断的损害事实并不一定能获得其本人的认同。


2、他人的损害预期并不能有效代表其本人的损害预期

因为有定义: 风险发生的概率 发生后的损失 - 风险不发生的收益。这种定义,就导致虚荣的判定非常的灵活,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也取决于风险暴露后的处理,而对虚荣的判断,由于处理方式、价值判断的不同,带有非常强的主观性,而具备普遍意义上的谴责的标准


3、其本人认为的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并不全部来源于其与虚荣相关的行为

这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有时间差这个变量没有考虑。为了清晰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如果你10天不喝水,之后一天喝12天的量。当做加减法时是11天喝了12天的水,这叫水中毒,但实际人是渴死的。所以上述害处的表述,本身带有另外两个前提

1、当前虚荣心理的不满足是可以忍耐的    2、不满足不会有额外的害处

此时,结合描述:虚荣心理太强的人,是一种内心自卑,安全感不够的一种表现。我们就会发现,前提1在说当前的自卑、安全感不够是可以忍耐的,甚至是可以长期忍耐的,而2在说自卑、安全感不够不会有额外的害处。这里甚至不需要学科知识,依据常识就能判断两者的荒谬之处——没有说程度!即不是渴可以忍耐,而是多渴可以忍耐。


而主体进行反思时,往往带有对当前结果的厌恶,此时的反思,其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惩罚的程度忽视其做出错误决定时的心理状态不依据行为本身的特点,此时,其本人对虚荣行为的反思是无效的。


4、这种判断上的不必要与不值得并不是事物的全貌

根据3可知,判段需要非常明确的主体的状态。因而,当人们或其本人做出虚荣的判断,并不一定符合其本体的实际情况。而更为重要的是,3中明确说明了主体在执行符合虚荣定义的行为前,就已处于一种异常的状态。因此,即使后续其为这种行为付出代价,并在结果发生后后悔,也并不能说明其在当时的状态下能做出更好的判断,也不存在当时不必要、不值得的判断基础,而是作为其异常状态的延续


综上,我们发现虚荣是实际存在的满足,是异常状态的正常延续。对虚荣的判断带有主观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操作空间,判断时需要主体的客观心理条件


故,所谓虚荣,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主观外带有客观的基础,不必要外带有必要的需求,不值得外带有值得的判断。除非证明个体意志力等基本素质存在巨大问题,否则虚荣只是异常状态的延续,是正常的行为,只是用了一个错误的方式。


实际上,大量生理、心理、行为、哲学的研究都表明,很多心理不健康带有明显的外部价值判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学者批评,关于心理疾病的目录成倍的增加,而药物疗效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有效。而要做客观解释,一定要依据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如基因、内分泌、脑等,但目前生物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很多解读并不能做出完美的解释,但即便如此,大量的各学科研究均表明心理疾病与生理缺陷有明显的不同。当我们说病或不健康时,往往表明身体处于一种异常的反应,即内部状态异常,但很多心理反应不同,很多异常反应只是外部异常状态的正常反应,虚荣等很多社会问题便带有这样的性质。


因此,我对虚荣这一带有贬义的定义进行反驳,这种定义带有太多的偏见,而建议只对少数极端情况做虚荣的判断,在允许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出惩罚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其只是一系列问题的暴露窗口,从而减少部分偏见性的道德谴责,更多关注其背后的形成因素,并给与这一现象正确的认识。要能看到错误背后的悲剧性关注其心理健康,在让其付出一定代价的同时,而只让其承受应有的心理压力,并保留其事后正常回归社会的空间


二、虚荣这一指责的来源

指责的来源,第一在于对违反道德等规则的不接受。但正如前文指出,这种指责有正确性,但却缺少所谓“虚荣”的实际基础,更多是情绪的发泄


第二是主观价值的偏差。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虚荣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但指责却不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受自己的行为偏好影响。


比如这次的事件,能看到对女方虚荣的指责,却少见对男性虚荣的指责。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的判断里过分看重金钱带来的“荣”,而实际“荣”只是一种心理的满足感优越感。对于男性,经常所有与女性相关的行为都被归于色,但这种想法简单、粗浅,根本不符合人的基本心理。而实际上,漂亮的女性角色常带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地位的象征,但其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男性地位,其存在更像一张名片,只要你有一双眼睛,就能悄无声息的发给你,从而使男性以一种最高效的方式获得优越与满足。


然而对这一明显的“虚荣”行为,人们已经做出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精确描述,却少见对其虚荣的谴责。人们关注其收入来源,指责其违反道德、公共规则,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调侃其懂得生活,但偏偏不见有关“虚荣”的指责,背后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虚”荣变成了“实”荣。


第三指责程度受公众的情绪差别影响。指责作为一种互动性的行为,他人的情绪差别将直接影响其烈度。而这类行为有其自己的特点,其盲目等表面特点恰如《乌合之众》中描写的那样,人常感慨其行为表现出的喜怒无常、不讲道理,将其归于“愚民”的某种特性,却失去对其内在特性的把握而看不到这种特质几乎在任何人中都存在。出于行文逻辑连贯和篇幅的原因,此处直接给出结论:所谓情绪影响,意味着其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并不来源于公众对事件本身的态度,但需要提醒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不讲道理和没有规律,只是其中杂糅了太多的因素,而使不清楚其中差别的人看起来杂乱无章。


因此,指责本身可能会带有严重的问题,即指责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价值观、群众情绪的影响。而当社会容忍度较低时,便成为众多事件的情绪发泄口。这里要说明,这种行为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对普通群众,却有其必然性必要性,这里对此不做过多论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官方行为却有非常大的调整空间,而不论是依据社会影响顺应“民意”做出严厉的处罚,或是恪守原规则不作调整,都是一种怠政的表现。


三、虚荣的背后原因与虚荣指责的背后问题

1、虚荣的背后原因

首先我要先讲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对文字的想象力。这里不仅包括对事物的想象能力,还包括对文字内外逻辑情感感受想象,这里不是指理解与推测,而是指细微之处的断层处存在的千丝万缕的线(前提是真话)。所以不仅有画面,还要有完整的人的自然代入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本来很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然后突然一转他直接把剑抻出来了,不仅拔剑而且四顾,这种状态和“醉里挑灯看剑”那种自我陶醉是不同的,他是想砍点什么没有目标。而且他是瞬间从低迷到亢奋,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性格底色,几乎会觉得这就是个神经病,至少情绪不稳定,非常的别扭。有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发泄行为,但这与发泄明显不同,非常的理智。而只有当你结合后文为其性格定下基调,你才会发现原来“拔剑四顾”并不太偏离其性格的基线,同时你就会发现他的悲伤只是“停杯投箸”,到这儿,一切就都显得那么自然。


然后,先看这张图片里的描述:

最容易被看到的,是那句“一切不费吹灰之力,以别人奋斗的终点为起点”,即是他们说我的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因而整段描述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诉说了自己的困扰:我的努力不被认可。而接下来开始描述自认为的原因:父辈的高山


从以上表述中,很容易便能感受到其言语中的无奈,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其心态从否认到怀疑的变化过程。因而从第二段开始,不能只当做其对家庭环境的客观描述,正像冰山的比喻一样,水面之下才是其隐藏的情绪变化。


到此,其状态几乎完全符合虚荣词条中描述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内心自卑,安全感不够的一种表现……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自卑。但分析却不能到此为止,而仅把这种状态当成一种个人认知的错误,完全归咎于个人的同时试图改变其心理状态,如常见的心理介入那样,试图让你看到你理解之外的另一面。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将在此处列出抑郁症的复发数据(数据来自百度搜索):

目前的研究表明,经治疗恢复的抑郁症患者,一年内复发率为30%。有过1次抑郁症发作的患者,复发率为50%。有过2次抑郁症发作的患者,复发率为70%。有过3次抑郁症发作的患者,复发率为100%

如此高的复发率,不免让人怀疑,有隐藏原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数年间反思自己的心潮起落,更是深知强行改变观念是一种收效甚微的做法,而每到关键之处,总有力量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你拉回原处,其存在如影在侧,割舍不掉。


到此,便可以重新回到那段话,于是你便能感知到其断层处至少有这样的自述,不仅学业缺少同学认可,工作甚至生活可能都处于一种缺少周围人认可的状态。注意这只是自述,只代表周围环境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据此不能评价周围人的反应的对错,甚至这不能代表周围人的反应,而只能当做带有客观基础的主观想象。由此,便可分析客观情况主观倾向以及建立在两者之上的心态变化


(1)客观情况

由于外人很难了解其实际情况,所以此处不作实际情况的挖掘、推测,我也无心窥探其个人生活,而愿意尊重其私人空间。所谓网上暴露的工作时间、发防疫物品等,也并不能代表其工作表现。了解情况给客观分析带来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做客观情况的分析,事实上,客观情况是基础中的基础,几乎所有心理谈话都会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于是,出于现实考虑,此处我们放弃对事实的了解,而如经济里宏观分析一样,关注其是否变化、波动


首先在那个“更”认识到,一个字,背后不仅是其感受的加深,也代表其环境的一如既往。这个判断你可以在心理学里关于相信的研究中找到依据,也可以在脑神经研究中找到依据,而且也符合常理,此处不作赘述。


其次在“被同学羡慕”、“被国企拴住失去自由”与“不能与父辈一样优秀”的内在一致性,尤其是“拴住”这里,初读时我愣在这里很久,不明白在说什么,为了方便感受,我将句子主体改成带娃母亲:同学聚会让我突然明白最近焦虑的主因不是被孩子拴住失去自由,而是不论我如何努力都不能与父辈一样优秀的无力感。感受到这种断裂了吗?但作为一个叙述者,如果有这种断层,一定会有一个点让她产生强烈的心理活动,然后表现为一种跳跃,整个叙述会有阶梯一般的情绪,但这里整体而统一,流畅而连贯(这里也可以利用神经的生长周期、突触形成、内分泌调节推导结论)。因而结合下文“吃老本”等叙述,便可做工作、生活状态的一致性推测。


(2)主观倾向

以父辈成就为锚的价值倾向(依据:吃老本的……)。必须要说的是,这里我能感受到特别大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常说的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表述不同,区别在于比例引起的冲突。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常会面对个人与家庭的冲突,所谓独立,最常意味的是与家庭划清边界,在一次次争吵中,逐渐将家庭的东西清理出去,而只留下一道房门。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会一次次调整将哪些东西扔出去,而留给自己一个舒适的个人空间。可是,一旦有东西扔不掉、容不下,出现自己想逃离房屋的情况,空虚、不自信等情况都会随之出现,听话、与父母没有大冲突的成长过程,有时并不意味着个人心理的健康,反而可能是心理状态下降的源头。


注意,此处并不是说,家庭主动教育让人晒账单、晒美貌,此处也完全不包含对家庭的指责,事实上家庭的教育甚至可以十分的正面,如教育树立远大志向,问题并不出在“立大志”不好,而在于不匹配不灵活


第二在于与除家庭外周围人群的身份疏离(指内在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不用基于现实)。但这里猜测的成分特别大,而且需要特别谨慎的是,这种疏离与不认同,可能就是生活方式塑造的,这点也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的地位是父母地位的延续,人的适应性会导致其理所应当,但真实情况是这种地位如泡沫一般,当其成年时,却需要自己的能力填实。但是为什么做这样的推测,因为并不是所有类似情况都会是这样的反应,有人会融入当前生活并享受自己家庭带来的竞争优势(他可能会瞧不起下面的人,但是会融入同层级的人)。原因之一就是上面的强价值观,构成了一定基础,还有就在言语中的描述看不到融入的描述,但也可能是语言习惯或只是这段话里没说,因而我才说猜测的成分特别大。


(3)两者之上的心态变化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其家庭的对其价值塑造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价值观与现实反应的内部冲突,而其外部环境的一如既往则拉长了时间维度长期的内部心理冲突,构成了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基本环境。注意,这里不是内部价值观与外部的冲突,而是内部冲突,现实反应是主观对客观的解读,带有个人价值判断,但这里几乎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冲破了自我的防线,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一致,这种一致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文会做身份疏离的推测,因为主体与外部有隔阂感并不太奇怪,奇怪的是这种一致。


需要重点说明,这种基础不带有必然,而是长期的交互过程,中间有大量的可调整机会,可现实的悲剧性往往在于现实的波动并不足以改变其内部状态。这种悲剧性带有相当的粘性,与其说个人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如说个人习惯于以一种偏离的状态应对现实的生活,而造成这种状态长期维持住的因素,除了个人原因(这里个人原因叙述的较少,但其实有而且很重要,只是本文着重强调不是全部,当然个人原因可以占比例很小),还有大量家庭、社会的影子。因此,我在前文才会做出异常状态的正常反应的描述,强调的便是这种长期的影响与交互作用。


由于长期的内部冲突,使个人习惯于以一种偏离的状态应对这种冲突,自信心下降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压力积攒中,人会本能的寻求释放,长久以往,便会以习惯性的行为应对这种状态,随着应对的得心应手,会导致对心态调整能力的变弱,而对行为的惯性变强,由此行为愈发不受控制,便形成癖。因此,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形成“晒”这种行为。但是,并不意味“晒”一定是某种发泄,而要依据其个人感受判断,对于此事件,因为没有其感受的相关叙述,因此,并不排除是个人性格使然。另外,对“晒”美貌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因为其“美貌”并不处在父辈的高山笼罩之下,如果是这样,这种对比下能看到明显的价值结构的失衡,从而强化“晒”美貌的动机,此时本人可以完全依照本能与理性做出错误行为,父辈的山越高,其结构越失衡,可以说,主观之外可能有其客观的无奈。


2、虚荣指责的背后问题

首先,应该说道德指责是社会调节的一个窗口,其正当性与必要性就在于借由一个事件,反应一系列问题。但由于虚荣有背后原因、指责有公众情绪等因素在,会导致无论对个人心理健康,还是对整个社会氛围塑造,都会出现一系列不利因素。


(1)对个人心理健康

在虚荣的定义那部分,我曾证明,对虚荣判断的主观性极强,因而当本人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深层原因时,此时惩罚是无效的,只会促使惩罚加重,以另一种不公平试图获得相应的平衡,由此造成更坏的心理影响。而即使通过惩罚,使其反省自身错误,但因为对原因的不了解,并不能使其准确认识到错误,因而再遇到类似状况,要么增加其焦虑,要么缺少道德约束力,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与此同时,指责又常是一系列问题的体现,因而很容易因为公众情绪而指责过重,对其本人也不公平,而其家人、周围人面对这样的社会价值评判,也会容易转而指责其本人,而看不到背后的其他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其后续健康与发展。


(2)对社会氛围的塑造

我们必须要说,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其实是复杂的,为了降低各种沟通管理成本,人们只能适当简化,通过各方的让步,维持住合作,让整个社会有秩序。但是舆论传播的信息不同,带有非常明显的竞争性,对于一个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来说,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并不利于其认清事物的全貌,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即使大量的声音性质上是正确的,但大量一致的声音也不免有一定误导性,从而使道德谴责失当。可能这种失当有一定好处,比如印象更深刻、警示作用更明显等等,但问题可能在于大众在这种反馈下对各种模糊事件的容忍度变差。容忍度变差的一些极端情况会产生受害者,由此产生对秩序的质疑是得不偿失的。


再有便是不公正其实有代价,这部分很不好展开,因为其性质如盐溶进水中一般,悄无声息但又实际存在,积累一定程度后又很难调整。而且公平这个词往往又有点敏感,我只举个例子简单说吧。比如一个人受到过分的惩罚,他心情不好,路上碰上有人插队,由于他情绪不好两人争执特别严重,有顾客劝架耽误上班时间被老板骂了一顿……不公正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头,必然会有涟漪,而因为行为、心理、社会结构等特点,其平复又不那么平滑,由此会导致时间的平复作用有限


所以有的话看上去有些阴阳怪气,如代价是什么,但我认为其背后是有一定的原理作为基础的,对于社会氛围,其存在也如一个蓄水池,压力小会有额外的发展空间,压力大会反过来有阻碍,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后记
本文主要对当事人的“虚荣”感受、他人的“虚荣”指责以及两者的影响进行叙述,本文的观点认为“虚荣”有其外部原因,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相比指责大众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正确认识其问题所在,合理指责的同时要能帮助认识问题的所在;过分指责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不利于社会氛围塑造等。


但与此同时,本文并没有讨论实际的惩罚措施的恰当与否,这种判断需要参考各种制度,本文并没有引用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只是呼吁在做出恰当惩罚的同时,全面认识问题。全面认识哪部分原因归于其家庭,哪部分归因于社会制度,哪部分归因于个人,哪部分很难界定而应增加交流妥协互相让步,哪些只是协调出了问题需要帮助其调整心态,而不应依据个人喜好简单归咎于个人道德行为失范,“虚荣”是难判断的心理现象,但指责是容易的,对于违反道德受到一定谴责是正当的,但应保留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回归正常生活的空间,而不是打上一辈子难以磨灭的烙印,形成一种不明所以的行为压抑(因为不懂所以压抑)。


本文其实涉及心理、社会、生物等各种内容,但本文并没有如论文一般给出引用,因为我的认识建立在综合运用之上,引用需要仔细查询原文,并给出自己的推导过程,篇幅、时间都不允许。而最麻烦的在于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其实综合性更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的推测并没有得到过任何当事人、知情人的认同,因而只是个人推测思维游戏,对于我本人,我有相当的理由给出推测,并不是无中生有,一切均依照上述材料。


注意,本文不是单纯的说结论,推导中间有大量可调整的部分,至少是什么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结论。中间的逻辑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我并没有大量的验证其正确性,读者应注重其中的关联,保持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总结个结论,人体描边式的错过所有信息。


最后,改变观念要比想象的难得多,切不可认为理所当然而贪功冒进,而应积极面对、多角度影响、长短期配合,虽然不可避免需要转折,但整体转变却应如行云流水,而少刀刻斧凿之痕迹,一切谓之自然。


p.s. 本来有从消费行为方面的讨论,但思考后觉得不影响结论,偷懒没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反对“虚荣”标签化——以牵手事件为例(思维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