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暑

2021-07-22 08:25 作者:漱月鸣笛  | 我要投稿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公历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日到七月二十四日,此时太阳黄经达到一百二十度,斗指丙。


        大暑意为炎热之极,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可以说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共享一个夏天。大暑时节气候高温炎热,且雷暴盛行,沿海地区台风频发,而在七、八月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全年降雨最多的时段。


        炎热的大暑期间,人们通常饮茶来消暑,还会举行送大暑船,赏荷花等活动。


大暑

大暑三候


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一候,腐草为萤。


        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燿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


        腐草为萤是古时的一种传说,其真实现象是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二候,土润溽。


        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三候,大雨时行。


        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



民俗活动


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五十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过半年节


        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在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要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团圆与甜蜜。


赏荷


        大暑所在的阴历六月也称“荷月”,此月民间多有赏荷的习俗。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到那一天人们多结伴游湖赏荷。在江苏南京、苏州,当日观赏荷花。若遇雨而归,常蓬头赤足,故有“赤足荷花荡”的戏称。浙江嘉兴在“荷花生日”当天作赏花会,乘游舫畅游南湖。在四川盐源,人们多沿袭古俗以莲子相互馈赠。其他地方如河北的雄县、河南的罗山,则在六月初六起赏荷,仲秋后方结束。


        荷花常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自古以来被广为称颂。因此在荷月赏莲,不仅可以赏心,还可以陶情操,颐养性情。



大暑养生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个节气雨水多,谚语说“三伏之中无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暑气逼人,心气易亏耗,尤其老人、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苦夏、中暑等症状。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腹泻、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痹症等阳虚证,此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盛夏阳热下降,水汽上腾,湿气充斥,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宜晨起食用热粥,增强脾胃功能。


养生原则


        在气温高热的大暑时节,切不可急躁或大怒,要注意睡眠充足,不可在过于因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之时便开始入睡。


        忌不可露宿,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房中也不可有较强的对流空气,即所谓的“穿堂风”。


         早晨醒来,可先在床上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活动。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出汗为度,可选择散步或练习静气功。日常生活中,气温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温度亦不可太低,工作量不宜过大。


        另外要注意防止“情绪中暑”,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养生要注意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方面


        可多吃燥湿健脾的食物,如用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此饮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无味者食用。


         大暑时节,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气候特点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所以应以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


        另外,大暑时节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机可乘。但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伤胃,导致消化不良。饮食上可多吃山药、红枣、海参、鸡蛋、牛奶、木耳、甲鱼、莲藕等等。



大暑佳作欣赏


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腐草为萤


大暑赋


〔东汉〕  曹植


炎帝掌节,祝融司方,义和案辔,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黄。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 气赫戏,草木垂干,山溯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远栖,兽交 逝而云散。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陰者不会而成群。于是大臣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云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


原创短篇


  《诗经·小雅·常棣》曰 :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泠川少年,人才辈出。容仪裘马,翩翩甚都。尤以谢琮、杜沄为最。琮长诗文,沄好剑弈。少同里,长同斋,出入形影,相与莫逆。后又同榜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饮尘衣》



        然而好景不长,万事万物盛极必衰。承嘉八年,诸王构祸,奸佞欻起,天灾不断,杜沄看着如此混乱的景象,心里有再多抱负,却也无可奈何,他一心想归故里,从此不再问世事。


        此时的杜沄想到了谢琮,两人这一路走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如今的朝堂形势不像当初,如果不及时抽身而退,往后只会越来越危险,思量许久,杜沄找到谢琮。


“谢琮,我想离开了。”

“杜沄!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正是你我大展宏图的时候!”

“你知道的,我志不在此。”

“你……”

“现在的形势你还不明白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说的我明白,可我……”

“我知道了……多说无益!”


        杜沄负气甩袖而去,谢琮望着他孤寂的背影,却始终没有起身挽留杜沄,只在心里默默道了一句“保重”。


        杜沄走出谢琮的书房,径直去到两人经常舞剑下棋的庭院,找到那张两人同坐的席子,拿出刀割成两半,就带着这半张席子离开了京城。杜沄临走时回头看了看那些恢宏的红墙青瓦,眼里满是失望。


        回到泠川,杜沄在附近的一座名叫少阳山的山里隐居起来,不再下山,谢琮时不时会来信问候,杜沄却从不理会。


        时间流淌,一转眼间,十载春秋走过,谢琮在朝廷里尽心尽力,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对内立法整治奸佞,对外征战扩宽疆土,还关心黎民百姓,提倡减租减税,终是用十年的时间平定祸乱,天下又得一段时间的安宁。


        荣兴元年,新帝登基后,拜谢琮为丞相,那时的谢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大权,风光无限。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场征战哪怕最后赢了,可终究少了一个人的分享,还是太孤独了……


        荣兴三年初夏,谢琮回泠川寻杜沄,几番打探才得知杜沄归隐泠川少阳山,便亲自登山寻找。谢琮寻至少阳山山脚,发现满山都是白色花朵,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漫山遍野的常棣花,一如当年一样的明净窗牖外,盛放之势迅猛非常,花蒂迎着夏日骄阳,朵朵灿烂鲜明,很是养眼……


        谢琮久寻不得,细细打听才得知,杜沄早已病故。就在两人分别后,杜沄独自一人前往少阳山隐居,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相思成疾,郁郁寡欢,最终悄然离世。


        原来谢琮的书信杜沄不是没有收到,可当时他正在气头上,故意不予理会,后来杜沄病重,手掌执不起笔,一直没能回复谢琮的信,结果抱憾离去。


        谢琮听闻,悲痛欲绝,在回泠川的路上几度晕厥。回到泠川后,谢琮提笔写信,奏明圣上自己年事已高,望圣上念及他在职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经心力交瘁,无力管事,让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圣上准了谢琮的请求,还派了人前往慰问。


        谢琮此次荣归故里后,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时常卧病在床。暮夏时节,天气还很炎热,谢琮起身到屋外井边打水喝,此时门外传来敲门声,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走过去开门。


         “谢丞相,您还记得十八年前与友人的约定吗?”


        门外站着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稚嫩灵动的声音传到谢琮的耳朵里却如晴天霹雳,惊得谢琮手里的碗掉到地上。


        孩童望着谢琮惊讶的脸色和动作并没有害怕,只是挠挠头又继续说道:“如果谢丞相还记得当年的约定,请今晚到少阳山再叙。”还没有等谢琮反应过来,那孩童便一蹦一跳地跑开了。


        当天晚上,谢琮同杜沄一样,悄然离世了。那天发生的事,渐渐传开,人们都以为谢琮是自然生病死亡的,至于孩童的出现和说的话,大都不信……


                                     后记 

        谢琮病逝的消息传回京城,昔日同朝为官的好友们听闻,欲到泠川吊唁。到泠川后,听得谢琮和杜沄两人当初在泠川求学时的事情,得知两人皆葬于少阳山,便去到少阳山吊唁。


        一群人来到少阳山,与谢琮到来时不同的是,漫山的常棣花已经结果,众人观之感慨不已,再寻去山中,但就是寻不到两人墓碑,走走停停间却发现一处简陋的草屋,众人欲上前询问,却远远望见有两孩童在屋外执木剑戏耍玩闹,众人想要走进细看,孩童却嬉笑着跑进屋里,端坐在桌旁下棋……




        承嘉八年,诸王构祸,奸佞欻起,灾祸连年。面此形势,沄欲挂冠归故里,隐少阳山,不问世事。邀琮同行,未果,愤而辞。朝堂市井皆言二人隔阂已生,间隙难弥。


     十载春秋,寒暑更迭。至荣兴三年,琮拜相,息役弭兵,世始太平。次年春,过泠川,登少阳诣沄,方晓沄已故去。琮恸绝良久,染疾,卧床不起。


     荣兴四年四月初九,有小儿叩相府门,问谢相尚记十八年约否?倘记,当于今夜再叙。门人谓邻家顽童唐突戏弄,执棍驱之。子时,门人如厕,竟见府门大开,两小儿相携嬉笑而去,中一人恰白日总角。乃大惊,追至街口,二人踪影全无。


     是夜,谢琮薨。


                                                         ——《饮尘衣》



写在最后 :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写完这篇故事后,脑海里突然就冒出了佛教里的人生七苦 :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文案中的两人这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最后都还是遗憾终身,除了生苦以外,其他的苦可谓是尝得透彻了,我在原文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并且添加了两段作为后记,给两人一个好的结局,我想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以上内容参考书籍


《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唐诗》

《宋词》

《诗经》



原创图 : 安以默


题字 : 曲径通幽


原创短篇 : 赑屃


(部分文章内容由赑屃自网络或书籍收集、整合)‍‍‍‍‍‍‍‍

大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