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络迷踪》,网络是打开着的日记本

2020-08-23 11:10 作者:人间行走又一天  | 我要投稿

这周看的电影是《网络迷踪》。

豆瓣上有太多对这部电影剧情、细节、bug的分析,我在这里就不重复讨论了,简单谈下个人的感受。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好电影,从形式上、内容上、意义上都称得佳片。

首先是形式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通过电脑屏幕来显示画面,从观影者的角度来看,由电脑桌面代替了电影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通常内容更重要,但有时候形式上的创新更有意外之喜。我最近在看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这本小说单从形式上就很有趣,每一个章节是由不同的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分别讲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丰富了看故事的视角。另外,莫言的《檀香刑》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回到这部电影,用电脑桌面视角呈现的形式,完美贴合了电影的主题,用全网络镜头讲述这场网络迷踪案,增添了故事的悬疑色彩,又像是在看纪录片,给人一种偷窥他人生活的窥伺感。

其次是内容上。悬疑片是不容易拍好的,要么早早猜到凶手,要么故事情节不合理,要么就是太多的bug。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没有这些问题。先说凶手,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就抛出一个嫌疑人,很好控制住了节奏,带着观众探案而不是被提前扒光;再说情节,随着影片的推进,失踪女儿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也不断显露,虽然不断突破老爸的既有认知,但女儿的人设和行为转变都让人信服,不会觉得有什么莫名其妙的地方;另外,幕后操控的女警察的所作所为也都提前铺垫了伏笔,故事的进展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如果说有什么bug,抛开网上谈到的那些,个人觉得有些线索的发现存在很大的巧合成分。

最后是意义上。多的就不说了,主要谈两点吧。一个是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经历了孩子的童年、少年直至成人,大多数在成年前都是朝夕相处,孩子身上发生的大小事,学习成绩怎么样,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平时和谁玩耍,等等,父母亲尤其是母亲都一清二楚。但这只限于童年,等到了少年,父母对孩子的正确认知快速下降到一半,再到成年估计只剩下一成。

回想我自己,我的父母了解我吗?我在异地工作生活,一周才给母亲打一次电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说我在听,聊得也都是吃什么忙不忙照顾好自己,我统统回复以“嗯嗯”。她对我的了解怕是连一成都没有,同样的我对她的了解也不会太多,年龄和距离淡化了这一切。有句话说,我们最不了解的是自己,其次是身边人,特别是自认为最熟悉的人。不是他们戴着面具,而是人真的很难真正了解另一个人。谈恋爱时,我们常常想找一个懂自己的人,但我们连自己连家人都不了解,怎能奢望其他人懂自己呢。

另一点是网络面前没有隐私。影片中这家人的一切都储存在了电脑上,幸福欢乐的时光,日常生活的点滴,从学习到工作再到生活,完完全全暴露在网络上。父女两人平时生活在一起,日常沟通自然不少,但父亲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当女儿失踪后,父亲打开她的电脑,登录她的社交账号,真实的女儿才呈现在父亲面前。网络是虚拟的,这时候反而比现实更加真实。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我们和现实中的我们哪个更真实呢?互联网刚盛行的时候,人们说你不知道坐在对面的是人还是猩猩,好像网络完全是虚拟不可信的。但现实中的我们真实吗?还是在带着面具扮演着既定的角色,维持着预设的形象?

现在人们除去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上,工作靠网络,社交靠网络,娱乐靠网络,甚至吃饭也要上着网。网络里的自己或许才是真正的自己,更完整的自己。

在这样的网络里,我们还有隐私可言吗?网络就像是日记本,我们在上面记录下自己的一切,但这个日记本是打开着的,有心的人可以轻易打开你的日记本翻开你的人生。看完电影,我深思如何才能在网络面前装扮成一个不被人知道的猩猩。思来想去是不可能的,即使把手机、电脑、网站都清空,也会处处留下印迹,暴露着自己的一切。


《网络迷踪》,网络是打开着的日记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