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夫妻办“1元抗癌厨房”,十八年来坚持全年无休被骂有病
对美食心怀向往,是人在世间最朴素的热爱。
在江西省南昌市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餐馆,店主是一对夫妻。每到饭店的时候,这里总是准时飘起炊烟,菜香、饭香随即传出长长的巷子,引来无数食客。
这里的菜品丰富、用料扎实,但收费却异常低廉,大部分只要一元,甚至还有更便宜的,一份五毛,就连满是肉块的肉汤,也不过两元钱一份。
这不是发生在上世纪的事,它是一家开在2021年的餐馆。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元商店,但一元厨房,大家却是头一次听说,如此低廉的收费,让人心底不禁浮起大大的问号:
这老板开店,能赚钱吗?
但其实,这不是一家普通的餐馆,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江西省肿瘤医院——一个满是身患绝症之人的地方,多年来,这家一元餐馆为无数癌症病患家庭带来过温暖和希望,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抗癌厨房”。
一
万佐成与妻子熊庚香已年过六旬,夫妻俩生得慈眉善目,都是老实巴交的本分人。
一开始,他们与别的生意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风里雨里讨生活的人,在温饱面前,他们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思考人间大爱。
早在1995年,万佐成与妻子就开始做油条批发生意了,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起来炸油条,一直炸到早上六点,由妻子装好车,万佐成骑上一辆摩托车,按照订单挨家挨户给送过去,与万佐成签订订单的,大多是一些学校食堂。
到了2003年,两口子正式搬到江西肿瘤医院旁的这条巷子来,开了一家早餐店,靠着这个小摊子,万佐成夫妇每天能赚个几百元,下午就休息,对年纪慢慢上来了的他们来说,日子比之前轻松了很多。
改变往往只发生在一瞬间。
就在万佐成夫妇开店的头一年,一个陌生的女人满怀踟躇地走向他们的摊子,小心翼翼问能不能借他们的炉火一用,她有个生病的孩子在肿瘤医院,得了骨癌,已经截肢了,想吃一口妈妈做的饭。
家中有绝症病人的人,心情都不会太好,女人脸上带着一层淡淡的愁苦。万佐成夫妇看着她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反正也不会影响生意,就让她做吧,并且在对方提出付钱的时候拒绝了,免费将灶台借给了她。
没想到,这个先河一开,竟挡也挡不住了。当时女人借火做饭时,一旁的食客们都看到了,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食客来借老万的灶台做饭,善良朴实的老万也都笑呵呵应允了。
也许是在肿瘤医院旁的缘故,万佐成与妻子熊庚香见到了太多身患绝症的人,他们身上被病痛折磨的痕迹深深震撼了万佐成。
同时,这些病患顽强的求生之心也深深打动了万佐成,一个病患家庭就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艰难故事,在人命面前,万佐成觉得任何利益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能够帮助到这些病人家属,万佐成觉得开心、畅快。
二
万佐成的小店有六个炉子,给夫妻俩用绰绰有余,但前来借火的人一多,这炉子也不够用了。老万夫妻俩一合计,干脆也不开早餐店了,直接做起了厨房。
咬咬牙,老万买进了十个灶台,还提供了不少免费的炊具,专门给前来做饭的客人用。
提到费用,万佐成和妻子意思性地收取一些,还是客人们觉得过意不去,强烈要求他们收费,老万这才简单地做了个规矩:炒一个菜1元,炖个汤2.5元,米饭1元。
基本上,这些微薄地收费完全不足以覆盖自己的支出,这么多年,老万夫妻没少往进贴钱。
都说商人重利,但老万夫妻这个商人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谁能想到,这个赔本的买卖,老万夫妻一做就是18年。久而久之,远近食客都知道老万开了家“一元厨房”。
十八年来,物价一直在飞涨,但老万的一元厨房却从没涨过价,如今老万厨房的灶台已经多达二十几个了。
每天凌晨四点,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万佐成与妻子就起来将灶台的炉火添好,烧水,等待前来做饭的客人。
一整天下来,灶台前的客人换来换去,老万不放心放任客人自己做饭,不时在一旁添把手帮帮忙,照看炉子。
中午到客人们都做好饭之后,老万和妻子才能抓紧时间吃点儿,晚上则一直要忙到九点多。
可以说,开这个厨房的每一天,老万夫妻俩都很辛苦。
到了疫情期间,万佐成夫妻也没有放弃经营厨房,当时医院附近设置了卡口,很多病人家属进不来,老万和妻子干脆就自己帮忙炒菜。
客人从卡口将菜递进来,两人按照他们的要求帮忙炒了,再把菜递过去。
辛苦、累,都是已经说麻木了词,但老万夫妻觉得,能够看到客人脸上的笑容,他们心里就觉得值。
一溜儿灶台,中间加个烧水的炉子,老万和妻子每天守着炉火,看着人来人往,听着病人家属们的故事,老两口儿既满足又心酸,满足的是他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帮到了病患与他们的亲人,心酸的是,很多得绝症的病人,是没办法好起来的。
一开始,客人们各做各的饭,后来渐渐熟了,大家也坐在一起聊天,讲述自己的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老万的这个小小厨房里,成了大家的下酒菜。
讲话的人经常一口热饭一口热泪,听故事的大家则好言相劝,相互鼓励,老万的妻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想那么多,吃完这顿饭再说。
再大的难事,抵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老万夫妻俩看来,自己帮不了他们太多,能做的,就是让这些疲惫的人们,吃好一顿饭。
三
老万和妻子有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儿女们经常对他们说做这个厨房太辛苦了,这么大年纪早到了该休息的时候。
可道理归道理,老万和妻子停不下来。有一年除夕,儿女将他们接到家里过年,可看着家里的灶台,老两口如坐针毡,他们时刻惦记着自己关了门,那些在医院过年的病人和家属怎么办,吃不上自己亲手做的饭,对很多病人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时至今日,老万的厨房早已不为营利而开,他们惦记的,不过是那些客人和病人。
多年来,有些熟客的家属来了又去,不远万里求医的人有之,治疗了多年一朝撒手而去的人有之,绝望的事情老万他们听了不少,但在这个厨房里,也有着不少希望和温暖。
有个大爷的老伴儿得了绝症,每天就盼着大爷给她带自己做的饭,六七年的治病经历,让大爷和老伴儿在无奈与反复中磨练出乐观心境来,在他们看来,难过无用,面对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在老万的厨房里,这位大爷常常扮演着鼓励他人的角色。类似的故事常常在老万的厨房中上演,在这里,有为了让母亲开心而第一次学着做饭的女儿,有为了给孩子吃口热饭含着眼泪做饭的家长,许许多多的心酸汇集在一起,竟然在无数绝望中擦出了希望的火花。
老万的饭店里有个祝福语手册,很多人来做饭的人,将自己的期望与期待写在册子上,看着这些热闹而顽强的生命,老万的妻子熊庚香说,做这些,再难也觉得幸福。
事实上,老万和熊庚香办这个厨房,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他们,儿女不理解,很多人也说他们是有病,但老两口儿乐在其中,他们知道,自己的这个厨房,已经是很多病人对生活的寄托,早已超出了厨房的定义。
再寒冷的冬天,只要有热乎乎的饭菜,人就能挺过去。
2021年2月,老万和妻子的事迹传到了社会上,一下子出了名。万佐成和熊庚香还获得了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但颁奖礼的现场,老万和妻子没有出现,他们担心自己一走,那些病人和病人的家人没了地方做饭。
善良至诚,老万和妻子,都有一颗玲珑剔透的菩萨心。
结语:
到了今天,老万和妻子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老了,将来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如果他们不继续做厨房了,那谁能将这个担子接下去。
一年365天全年无休,坚持18年,老万和妻子的这场“无心插柳”,已蔚然成荫。如今再看他们的事迹,“人间大爱”这类空洞的词显得太大,老万和妻子没有能力成为普照病人的阳光,但他们却是一座灯塔,照亮这些已被死神召唤的人们回家的路途,前方是生命的终点,而身后是温暖的人间,也许,用心吃好每一顿饭,就是人生希望的起点。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