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2020-10-23 23:23 作者:工作脑细胞  | 我要投稿

本文目录

【1】被委屈的抑郁症:偏见是大家以为抑郁症患者只是「矫情」「玻璃心」「 想不开」,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精神疾病。

【2】生活得很好的人,也会得抑郁症:「精神疾病就像糖尿病和心脏病一样,每个人患病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和你成功与否、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地都没有关系。」

【3】我叫抑郁症,不叫小情绪:「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表现出的种种症状绝不是我们认为的「玻璃心」「矫情」「想不开」,他们确实是因为「抑郁症」这个疾病带来的一系列反应。

【4】被轻视的惨案:「那段时间,她的朋友圈非常负能量,我们一度都想屏蔽她的朋友圈。」任何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抑郁症」在侵蚀她。

【5】请正视抑郁:心理专家说,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渴望得到共情」,渴望「感同身受」。

【6】凌晨,与自杀者的一次通话:在通话中,他一直强调让我录音,理由是如果明天他跳楼死了,希望给社会有个交待,给儿子有个交待,说离开社会后,告诉社会,自己心存感恩。我拒绝了他的这个请求,就一直跟他闲聊。

 

 

【本文非原创,采集自网络】

【1】被委屈的抑郁症

夕米是王小莉的室友,也是大家眼里「脾气很古怪」的人。

「她大部分时间看起来挺开朗的,也经常说说笑笑。可有时会突然莫名其妙的摔东西,把作业和书甩手扔到走廊。」

有的时候更夸张,「夕米会半夜突然坐在床上,发出很大的哭声,太吓人了!」王小莉对进化论说。

但忙碌的学业和生活,让大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个有点「怪」的姑娘。

「直到有一天,夕米突然在宿舍吃了安眠药,我们才知道她竟然有抑郁症。」这把王小莉和室友吓坏了。

庆幸的是,王小莉的室友们第一时间发现了夕米的异常,及时带她去医院洗胃,最终人无大碍。

夕米的妈妈赶到医院后,也非常诧异一直看起来正常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做这样的傻事?包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王小莉和室友,也不知道夕米到底遇到了什么事让她选择轻生。

王小莉和室友觉得,「越是这样不明原因,就越觉得夕米是个危险的炸弹,随时会爆炸。」

私下里,大家找到了夕米的知乎和微博,发现她收藏和点赞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话题,还会发一些「我们晚上约自杀吧」之类的话题。

「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我们每天都和她相处得小心翼翼。」王小莉表示。

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夕米会随时释放不稳定情绪,感觉很危险,因为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除了怕夕米自杀,还怕她对我们的生命有威胁,谁也不能保证她不会做出过分的事。」

「谁都不敢早回宿舍,怕和她独处有危险。」

「甚至不敢和她说话,怕一不小心说错话刺激到她。」

 

......

后来,王小莉和室友们非常希望夕米能赶快搬出宿舍,以免日后出现更大的隐患。

王小莉说,「我们多次和辅导员沟通让夕米搬走,但辅导员态度一直含含糊糊,说医院认为夕米现阶段的情绪并没有严重到会伤及他人,觉得我们多虑了。」

「我们上报到学校,学校说医生交待了我们,集体宿舍环境更有利于夕米的病情恢复,所以搬宿舍的事就这么被搁置了。」王小莉很无奈。

多次沟通无果后,王小莉和室友们一致决定,当面找夕米沟通吧!

「夕米,你如果自杀,能不能别死在宿舍里?」

当王小莉对进化论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们觉得大家确实对「抑郁症」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

误解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抑郁症」会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

偏见是大家以为抑郁症患者只是「矫情」「玻璃心」「 想不开」,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精神疾病。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重视到「抑郁症」的危害,同时要正确对待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2】生活得很好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在筹备这期「抑郁症」选题时,有数百位读者参与了我们的话题调研,而其中70%的读者都在饱受「抑郁症」困扰。

此外,我们查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统计数据,预计到 2020 年,全球约有 10% 的人口将会被「抑郁症」的问题所困扰。这意味着,我们身边的每十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抑郁症」患者。

即使你身边看起来跟「抑郁症」毫不沾边的人,也有可能在不为人知的夜里备受抑郁情绪的撕扯。

精神病学家Soroya Bacchus说:「精神疾病就像糖尿病和心脏病一样,每个人患病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和你成功与否、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地都没有关系。」

熟悉我们进化论创始人寺主人的都知道,她曾经也患过很严重的「抑郁症」。

尽管当时的她没有现在这样处在人生巅峰,但也绝对没有遭遇过任何的不幸和重大打击,就是平静生活下的每秒钟都被阴暗情绪笼罩着。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寺主人的爸爸始终认为这些都是她「自己作出来的问题」。

你的生活明明好端端的,哪来那么多无病呻吟?」「你不就是心情不好嘛?」「抑郁症吃什么药?那是毒药!」......寺主人的爸爸那时经常这么训她。

那两年,寺主人的「抑郁症」让她的人生变得无比糟糕

 

你们能想象到,这是如今坐拥百万女粉丝、积极健康正能量的寺主人身患「抑郁症」时的状态吗?

可以说,「不被理解的情绪」,「无法言述的伤悲」,就像「心里下着雨,旁人却递不上伞」的那种无助感。

普通人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觉得是很美好的,可在寺主人看来,它如同魔鬼的恶爪,死死扼住了她的喉咙,令她感到窒息。

那时候的她极度「渴望被理解」,需要被「认真聆听和对待」内心深处的情绪。

遗憾的是,连父母也无法感同身受她的痛苦。

一位知乎网友留言,「抑郁症」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你一谈感受就遭到家人的轮番围堵,就是不让你说出来,想死的念头就此疯长。」

 

 

【3】我叫抑郁症,不叫小情绪

其实很多人对「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状态不理解,多半是因为带有偏见。

偏见是因为大家搞混了「抑郁」和「抑郁症」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抑郁」是一种情绪,当你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绪就会变得很低落。

「抑郁症」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除了心理上的自卑抑郁、悲观厌世,有时还会有自杀的企图和行为。而在生理上,也会表现出思维行动力迟缓、认知功能受损、躯体障碍等影响。

所以,「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表现出的种种症状绝不是我们认为的「玻璃心」「矫情」「想不开」,他们确实是因为「抑郁症」这个疾病带来的一系列反应。

 

他们不想快乐吗?当然不是!

只是跟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早已失去了活力,他们眼里中的世界是灰蒙蒙的一片,那些充满色彩和美好的事物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身边所有事物的好感度都在逐渐消失。

有时他们很排斥与外界沟通,因为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煎熬。他们更喜欢自己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沉沦。

后来,他们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频繁出错,导致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开始否定自我价值。

更多的深夜里,他们辗转反侧、整夜无眠,即使强迫自己睡着了也是整夜噩梦。无论如何呼救,也没有人能够帮上忙。

慢慢的,他们开始时不时的情绪崩溃,开始质疑活下去的意义,认为活着真是一种受罪。

有些人会觉得,「抑郁症」是不是专门挑「内向」的人,或者「生活遭遇重创」的人?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多数情况下,「抑郁症」并不挑人,从人的先天基因到后天生活环境,每一环都是紧紧相扣的。

当你在「不对的时间」经历了「不对的事」,并且「不对的事」比你想象中更糟糕,而你自己又难以消化掉这种糟糕的情绪,你就要警惕自己可能会被「抑郁症」带来的黑洞情绪缠身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德鲁·所罗门是这样评价「抑郁症」的,「抑郁让人筋疲力尽,它会消耗掉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对此保持沉默,只会让抑郁症变得更加严重。」

所以,我们绝不能轻视这样的情绪,因为它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湮灭太大了。

在中国,4000万「抑郁症」患者中的就诊率不足10%。这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抑郁症」患者自身对「抑郁症」的轻视和羞耻感。

「我竟然得了神经病?」

「告诉别人会被歧视吧!」

「撑一撑就熬过去了吧!」

在这矛盾与纠结的双重耽误下,很有可能就被「抑郁症」彻底拖入泥潭,无力自拔。

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的最新数据统计:在全球约3.5亿的抑郁症患者中,每天约有3000人自杀,自杀率高达15%。

庞大的「抑郁症」患者群对这个世界生无可恋的程度超乎想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解决当下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终结生命。

 

 

【4】被轻视的惨案

2017年正月十五,年仅28岁的萍萍因为「抑郁症」困扰,在孤独与绝望中跳楼自杀了。

这是进化论特稿组成立以来听到的最沉重消息。

萍萍的朋友露露是进化论的读者,她为我们讲述了这个让她追悔莫及的故事。

2016年底,萍萍给另外一个朋友发了条微信说,「你知道吗?我想死。」

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她真的会去死,甚至觉得「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死挂在嘴边的」。

「打死我都不相信,她最后真的选择自杀了。」露露感到非常心痛。

「那段时间,她的朋友圈非常负能量,我们一度都想屏蔽她的朋友圈。」任何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抑郁症」在侵蚀她。

露露说,「如果我们能及早意识到萍萍的这种悲观情绪是「抑郁症」所致,一定及时的帮她做心理疏导,同时第一时间带她去医院就诊。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能阻止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个故事,如果王小莉和室友意识到,夕米的种种举动都是因为「抑郁症」所致,她们是不是就会对夕米多一些帮助、宽容和理解?

即使我们明白,这很难。

 

 

【5】请正视抑郁

有人说,「抑郁症」患者渐渐丧失了与人处、与天处、与自己处的能力,更像是与原来的自我割裂与重建。

当「抑郁症」开始悄然隐秘流行,我们又将如何帮助这些「抑郁症」患者?

心理专家说,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渴望得到共情」,渴望「感同身受」。

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因为你也永远不知道能压垮「抑郁症」患者最后的那根稻草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看待「抑郁症」患者,并尝试给予他们对等的「理解」,这应该就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精神鼓励之外的帮助,是不是会让「抑郁症」患者能更快的走出心灵的泥沼?

比如,夕米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在得知女儿的病情后,给予多一些的陪伴和照顾。可以让她暂停休学一段时间,好好回家养病。而非继续呆在学校里,引发未知的风险,同时也减轻了对其它同学带来的生活困扰。

比如,夕米的校方,是不是应该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外,更要在学生们出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解决途径,因为学校才是学生最强有力的靠山。

我们真诚祝愿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能早日康复,希望所有人此生都不要患上「抑郁症」。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有一点想要补充:如果大家真的遇到困难,陷入抑郁症的泥沼,可以打电话求救,全国各地都有「自杀干预热线」。

 

 

【6】凌晨,与自杀者的一次通话……48分钟理解活着的意义!

凌晨0点27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自从我的手机号在网上公开后,我最怕深夜的来电,这意识着又有人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只是没想到,这是一个那么特别的电话。

接起电话时,对方说自己大半夜打扰我,良心不安,说自己从09年开始一直做义工。但是,现在有一个坎过不去,说必须要把小舅子宰了,然后自己去跳楼。在通话中,他一直强调让我录音,理由是如果明天他跳楼死了,希望给社会有个交待,给儿子有个交待,说离开社会后,告诉社会,自己心存感恩。我拒绝了他的这个请求,就一直跟他闲聊。

整个通话过程,一直是叹气,不时还有抽泣的声音。我不能明白,一个40多岁的男子,有一个13岁的儿子,为什么会想走这个极端。

最后,终于让他把所有该说的都说完了,我也说了一些我的想法,谈到家庭教育,谈到孩子的培养,最后他还说希望和我一起为这个社会做些事,去做劝导那些要自杀的人。当时,心中不免有一丝轻松,听到他开始有点笑容了,听到他不再叹息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48分钟的通话,我认真地听着,聊着,不敢有一丝分神。那些话,好好句句扎在我的心上,是社会的现实,还是现实的无情,我已经不知用什么去形容了,只是,最近可能真的接触了太多的负能量,我觉得,我还是有些话想说。

 

第一:不管是谁,我们都要学会努力活着,也只有活着,我们才能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去过更精彩的人生。但这一通电话,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太过分,不管是谁,如果做不到善待他人的,至少不要去过分地害别人,真让别人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你也就不好过了。人生很难,每个人都不容易,但是这一份不容易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善。

第二: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上周是连续三天,平均每天100多封私信,有的私信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有一些朋友说自己好多年没跟人说心理话了,突然觉得,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难处。有的人告诉我,自己的经历家人,特别是父母不能理解,身边的朋友就更不能理解了,往往只会说,没事的,你多想了。其实,对于他们来讲,要的不是这句,更多的是换位思考,甚至有不同身边的朋友,连认真用心地把话听完的可能都没有,那谈何理解呢?朋友是什么?我们要重新去下一个定义。

第三:学会奋斗。幸福是奋斗来的,我想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这里的奋斗并不是说学习和工作上的奋斗,这两者是本应该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去奋斗。对于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的一些朋友来说,我们就要为我们的病症奋斗,去给他们做斗争,打败他们,通过物理的治疗加上自身的调节,最后自愈。也请教过一些专家,事实也证明可以做到,只是说,这里就需要多方面配合,首要的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朋友的理解与陪伴。

第四:我要做什么?这是从2018年年初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从一个个项目到一个个坎,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不管做什么,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8月3日,天津滨海的一场峰会,让我对这六年多的工作有了一次小结,而正是这一次小结,让我去思考了更多的东西,我,可以做什么?我要做会么?我能做什么?一个人,对于社会来说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是如果每一个人能为这个社会多做点事,我想,这个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一位长我十余岁的老大哥,一个48分钟的电话,真的让我思考太多。生与死,只差那么一秒,但这个选择的过程,可能就是一生。

活着,努力地去为这个活着而奋斗。

 

【关注抑郁症】相关文章汇总导航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