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观·展讯|九叠——芊荷屏风展 | 潘汶汛

潘 汶 汛
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199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留校任教于国画系,2010年获中国美院中国画人物专业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多部个人专著与个人作品集。
潘汶汛的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藏、并陈列于中国驻法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她曾在上海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国家重点美术馆举办个展,以及作品曾在各大美术馆及机构展出,包括中国美术馆、中国今日美术馆、中国民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香港海事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意大利美第奇宫、悉尼市政厅等等,作品被中国美院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深圳市美术馆、淮安市美术馆、浙江赛丽美术馆等,及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自 述
时光包裹下的笔触沉淀,剥落的墙壁滋生出来的模糊不详,艺术的观看也有它的宽泛性,在当今的观看目光中,也应和了古人用笔中所讲的“生机”。气韵生动不仅仅是对象的生动,更是线条笔墨下的张力,是艺术里的的生命力,在绘制者的手中生长。随着时光氤氲下的缺失,作为另一种视觉想象力的途径。如何观看一面破败的素壁?在古人的记载中不乏月影下的清竹,败壁里的千里江山,泼墨的机遇或是偶得的生发,这些在美术史中的记载,在画家的童年经验中扎根,在宋人画论中彰显“心性”的张力或与达芬奇的笔记中共鸣。贡布里希说“世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关于“审美”的概念,显然并不合适放作为考古遗迹的原本的意义。作为艺术实践者的观看也更多地以直觉式地投射,在自我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发现“美”或想象着可能的“美”。这类以画家经验为主的思考,从另一种角度推进着艺术史的进程。技术、材料、媒介等都影响着关于美的理解与创作,小孔成像投影技术从十五世纪早期开始隐秘地流传。大卫霍克尼认为:一切关于观看,在此基础上的探索影响着艺术史讨论的维度和基础。
发现美的眼睛,影响着艺术史的进程。对于古迹中的艺术,是美术史研究的材料,也是画家们观看中发现“美“的宝库,其理解方式也拓展者美术研究的维度。远距离时空下的古人的再一次对话,是让历史与当下在个体中促发新的机遇。这也正是中国画论理强调的“生机”,也是中国古代画论在时空中的回应。观看的方式是后世就与它们的另一种发现,“对于新图像的观看,或是图像式地观看自然”也是另一种需要警惕的行为。对于艺术本体,自然的体察、美术史研究,相对于艺术古迹的观看鉴赏对于美术史学观点的印证,艺术实践的经验感悟与技术发展,伴以“美”的进程交织在社会文明中。
部分作品展示

岩上 144×7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

瀑 180×61cm

持荷 181x61.5cm

虎跑 179×9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

映竹 134×94.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

月光里 178×9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2

如雪山 90×85cm 2019

少年 228×98cm 纸本水墨 2022

桂 116×61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0

飞来峰下(七件)230×672cm 设色纸本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