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儒家,无非一个己字
儒家理念之千变万化,总跳不出由此至彼,问题只在于,“此”是什么?“彼”是什么?
简单说,儒家是由己至人,由人至己。说开来,由近至远,由小至大,由内至外,由表至里,由易至难,由形式至本质。
也可说,儒家是同与异之对立统一,己与人之对立统一,序与非序之对立统一,止与非止之对立统一。
所谓仁、义、礼、智、圣,无非就是由此至彼,由彼至此。
仁者,通而能感,由人至己者也。
义者,感而能通,能践行自己认可共鸣之理念于外,由己至人者也。
礼者,由动作规范而至于精神修养,由形式程序而至内在诚意,由外至内,由内至外者也。
智者,由过去推至未来,有近小推至远大,见微知着者也。
圣(圣)者,耳,信息之输入也;口,信息之输出也;王,三横一竖,沟通天地人者。故圣为由此至彼、由彼至此,信息汇聚整合之结点也。

儒家之理念,知识的累积、人格的修养、人群的相处、国家的治理,都遵循由近至远、由小至大、由表至里、由易至难、由己至人再由人返己的路径。所谓小学、大学,仁义礼智,爱有差等,亲亲爱人,内诸夏而外夷狄,不外乎此。

儒家是由起点到终点的一条完整路径,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不破的圆圈。这条路的起点是“己”,终点仍旧是“己”。也可说儒家是由己至己。此是“己”,彼仍旧是“己”。
儒家不信上帝,不信神佛,不信真主,儒家只是一个信己。
“万物皆备于我”,此为儒家之信仰。儒家之学总括起来,不过要人自爱、自信、自尊、自宏。
儒家是从自己出发,再回到自己,一以贯之的观念体系。要理解儒家,无非一个己字。
由己、克己、明己、立己、信己、尊己、为己、行己、尽己、推己、成己,总是一个己。此个己,若能一以贯之,自然好,然其难亦在此。
儒家至于极处,亦可言“无己”。无己非真无己也,无一非己也,不固己也。
然无己是极限境界,不可轻谈,不可妄谈。如墨子兼爱,名目好听,轻谈即成伪。
若果兼爱,则天下日日有人死,日日当如丧考妣,悲痛难抑矣。真如此,则还有生人之乐乎?
要能兼爱,只能如庄子说“大仁不仁”,“至仁无亲”,然后就成《道德经》里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了。

心如宇宙之广,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此极限境界,方可言兼爱。但这种境界,只能逼近,无法达到。所以儒家固然一方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另一方面却说“爱有差等”,似嫌不彻,实为真彻。
无己和兼爱似。以理而论,“反者,道之动也”。成己之极限,有己即是无己。无己者,宇宙内无一物不是己,无一人不是己。无即是有,有即是无。然此种境界,不可轻谈,最好不谈,否则易误导人也。常人还须老老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