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新解之《虚实篇》
新解《虚实篇》,首先要明白“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目的是什么?孙武开篇明义指出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不致于人”需要的是智慧,不是蛮力,是全胜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指挥的肥之战(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正是践行先“不致于人”而后“致人”取胜的经典战役!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乘胜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直扑赵国首都邯郸。形势万分危急,赵王迁紧急调回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指挥赵军反击秦军。李牧率大军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必败。遂采取“锐卒勿攻”策略,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秦军大将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故他决定率主力进攻肥,希望诱使赵军前往救援,等赵军主力脱离营垒后,将将军在运动中歼灭之。李牧洞悉敌情,坚守不出。当属下赵葱建议派兵救援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攻击肥之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率主力部队袭击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粮草。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部分兵力由正面阻挡秦军进攻,将主力部队藏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回救秦军激战正酣之时,李牧立即命令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过激烈战斗,打败秦军。李牧因此战“致人”战胜秦军而被封为武安君。 新解《虚实篇》,我们在知道“兵以诈立”的前提下,孙武在本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探出敌人“诈立”基础下真实的“虚”与“实”?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如何理解?很多《孙子兵法》注家理解为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这些注家全是错误的。“策”在2500年的本意是“鞭策”的意思,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火力侦察!在电影《诺曼底大风暴》中,巴顿将军奉命在加莱海峡对岸布阵的虚假美军主力部队,德军飞机就多次实施了火力侦察,从而让希特勒错误地坚信盟军将从加莱海峡登陆,而不会选择在诺曼底登陆! 新解《虚实篇》,我们在明白了“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之外,还要明白“虚实”是多变的,“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此处孙武是警醒后人,敌人的虚和实是在动态变动之中的!《用间篇》中的“先知”就包含了虚实之变,这就是“明君贤将,成功出于众者”的根源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