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古时狩猎文化,大部分把目光集中在中国狩猎本身

2021-03-08 08:58 作者:xkz666666  | 我要投稿

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有正规的规模庞大的田猎和随意灵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猎,仲冬季节举行的田猎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被纳入五礼之一的军礼之中。我们从《新唐书•礼乐志》《文献通考•唐开元礼•皇帝田狩仪》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唐代帝王的田猎活动气势庞大,从事先的准备到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获取的猎物到结束后的分配、赏赐,都有一套复杂的礼仪,宛若一场谋划周密的重大军事战役。田猎不仅注重个人的身体素质、武艺技能,还讲究集体的配合、整体水平的发挥,其特点颇似现代体育中竞技极强的足球比赛。田猎的地点比较空旷,地势比较复杂,或在京城附近,或在较远的其他地区,如咸阳县的周氏陂、泾阳的华池、同州的沙苑、岐州的凤泉汤等等。时间短则1天,长则5天以上。比之田猎,帝王平时的狩猎,规模则比较小,仅有大臣从驾、武士护卫,人员精干,灵活随意,更注重的是个人的体能、胆略、骑射技能和心理素质,地点一般在皇家宫苑和长安城周围的野外山林,如三苑(即都城北边的东内苑、西内苑、禁苑)、长安城周围的昆明池、咸宜宫、骊山、上宜川、高陵、渭川等等。诗人王维的《观猎》描写的就是在渭川狩猎的场景: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代,狩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火攻、围猎、网捕、索套、骑马箭射等,有时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用火攻法时,先纵火焚烧草木,使野兽难以逃脱,最后捕获之。

以狩猎为乐,在唐代皇族之中最为盛行,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之后,每年都要举行一、二次大的狩猎。唐太宗李世民在狩猎中亲手刺死”犯驾”的野猪,称之为”天策上将击贼”。李世民的弟弟齐王元吉宣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唐玄宗要在禾苗盛长的夏季出猎,府司马卧在他的马前进谏:“今农在田,陛下何得非时以损下人!”唐敬宗夜猎回来肆虐下人,为打球将所杀。1971年陕西省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发现墓道壁画中有一幅《狩猎出行图》。整个画面有四、五十骑,旗帜招展,骏马奔腾,显示了唐代贵族狩猎场面的热烈壮观。

奔驰在山林草原之间;战马嘶鸣,飞箭如雨,武士拿着刀剑奔走呐喊:连最凶猛的禽兽见了,也为之心惊肉颤,经过一番追逐鏖战,猎获物把后车装满。日暮天黑,山林深处举行盛大的庆宴,篝火烧烤的野味喷香,大碗的美酒斟满,歌舞欢乐之后是沉醉的酣眠。

很多人解读狩猎文化,大部分把目光集中在狩猎本身,但要深层次理解狩猎文化,还要从那些记录狩猎的作品中品味。狩猎诗又叫狩猎赋,尤以唐代和北朝留存下来的居多。唐代的一些狩猎诗描写了狩猎的宏大场面,唐代狩猎诗还注意对单独猎手的刻划,写出他们的个性,这在北朝狩猎诗中很难见到。韩愈的《雉带箭》一诗载于《全唐诗》卷三三八注云:“此愈佐张仆射于徐,从猎而作也。”张仆射名建封,这首诗着力刻划张建封的形象,没有渲染狩猎队伍的整体军容。在描写狩猎情景时,先是展现张建封充满自信的姿态,虽有猎物出现却不急于射击,以此引来众多的观众。接着写他精湛的射艺,在众人的注视下一箭中的,仰天大笑、踌躇满志,一片欢呼声中色彩斑斓的山雉带箭堕落在马前。杜牧的《赠猎骑》载于《全唐诗》卷五二四,是一首七言绝句:“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诗人笔下的猎手英姿飒爽,箭不虚发,通过描写他鸣鞭走马、翻身欲射的动作,诗人联想到他是怎样射落双雕,同时又为北去的大雁担心,劝猎人手下留情。至于点出射落的双雕“血尚新”更是传神之笔,暗示猎人连连得手,给人以鲜活之感。狩猎在远古是人们解决温饱的一种手段,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宫廷休闲方式,狩猎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也蕴含了很多文化和记录了各个时代的文明。

  唐代的狩猎诗从一开始就和政治功利紧密相联,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诗人的忧患意识加深,这种联系进一步强化。从本质上看,唐代狩猎诗重视政治功利的倾向,体现的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也是农业文明对游牧文化的同化,是把游牧文化形成的狩猎习俗努力纳入农业文明的轨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这样一来,唐代的狩猎诗就和汉魏齐梁的狩猎赋在思想倾向上有了相通之处。

中国古代狩猎诗的中兴始于北朝,到唐代就基本完成了。在此期间流传下来的狩猎诗基本都是产生于中土,反映的是中土狩猎场面,相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狩猎诗却非常罕见。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曾经反复多次进行,继南北朝之后,辽金元时期各民族再次经历了一次大的融合,反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狩猎的诗篇也陆续见诸典籍,为古代狩猎诗增添了新的光彩。

   赵延寿是没入辽国的汉人,耶律德光朝曾任丞相。《太平广记》卷二○○收录了他的一首失题狩猎诗,全文如下: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诗中提到的黄沙漫卷、大雪飞扬的景象,以及探水移帐、夜深生火等习俗,都是中土见不到的。狩猎者所处的环境是艰苦的,但他们却感到乐趣无穷,除了狩猎放牧之外,他们没有更多的挂牵。游猎是他们的职业,也是生命的寄托,冰天雪地中鸟啄霜果、马畏冰河的场面,都显得富有诗意。据《太平广记》所载,此诗流播甚广,“南人闻者,往往传之。”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展示了大漠风情,

再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故乡独特的狩猎生活画面。

古代欧洲狩猎可用一句话总结。达尔文在一百多年前讲解物种起源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不以狩猎为生,这是人合理的进化方向。”正如达尔文所言,在人类初始的几百万年时间里,狩猎,作为一种求生手段曾伴随了人体四肢的解放,人脑的进化和人类最初的发展历史。但工业文明的一路飞奔,使得“狩猎”这种人类与自然的共生方式很快就被圈出了主流社会,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等依然保有这种传统的人群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古朴的族群。 “狩猎”并没有被永远打上古旧的印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狩猎从简单的捕食方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种彻彻底底的上流运动。同时,为了让“狩猎”运动更加具有上流社会的色彩,早期的王室贵族就不断地依靠一些硬性规定来保持贵族对狩猎的特权。当代中外都有相关法令,禁止平民百姓进行偷猎。狩猎在欧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对于一个18世纪的英国贵族来说,身穿猩红的猎装,头戴黑毡帽,骑着骏马,猎犬引路,策马扬鞭,追逐猎物,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和财富的证明。所以几百年前的贵族狩猎,与其说是追捕猎物的过程,不如说是追赶品位的过程。

早在罗马人统治英格兰时期,狩猎便成了当时王室所特有的一项休闲方式。那时的狩猎场所仅限于皇家森林,而捕杀对象也仅限于这些森林中的野鹿和野猪。直到17世纪,有关狩猎的规定才开始放宽,不仅是王室成员,那些拥有自己土地的领主们也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狩猎,于是狩猎终于第一次从王室的禁苑内传到了其外的广袤区域。狩猎从王室走向贵族是一个文化普及过程。贵族的狩猎游戏中通常都会包含这样的规则:不用枪来射杀猎物,而让成群猎犬追捕猎物;不去追逐或捕杀受伤的动物或那些反应迟钝的动物。

 现代狩猎是狩猎业的一个重要过程,狩猎这个生产过程,除猎捕野生动物,开发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以外,还起到控制野生动物种群,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凡是使用套、夹、笼、网、窖、夹剪、压木、猎枪、猎犬等各种猎具,或以其它方法猎取野生动物,开发野生动物资源,都叫狩猎活动。狩猎活动必须遵守狩猎法规,遵循国务院制定的“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

  狩猎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它与林业、农业等部门一样。我国的狩猎业还很年轻,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狩猎在实际活动中分专业狩猎与业余狩猎两个方面。专业狩猎也叫生产性狩猎,专门从事狩猎生产的猎人叫职业猎人,职业猎人在狩猎生产期间,不从事其他工作。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又有不同的灵活与变化,所以,职业猎人又分常年性的与季节性的两种。

  业余狩猎又叫体育性狩猎,是一种特殊的业余活动。业余狩猎可以满足业余狩猎者的特殊兴趣,锻炼身体,又能获得一些野兔、野鸡、野鸭等狩猎产品,改善猎人生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但业余狩猎者也应该凭证狩猎,不能无组织无领导的乱捕滥猎。

  猎人要获得猎物,要使用一定的狩猎工具,运用一定的狩猎方法,才能实现猎取鸟兽的目的。狩猎方法和狩猎工具都属于狩猎技术的范畴。狩猎工具,是猎人猎取野生动物所使用的猎捕工具,包括猎枪、猎犬、猎禽、各种自动猎捕工具等;狩猎方法,是指猎人猎捕鸟、兽所使用的手段,如围猎、巡猎、伏猎、隐蔽、引诱等等。

文章来自:中国狩猎-中国打猎、中国打猎网、狩猎爱好者学习交流平台!

中国狩猎,猎人帮为目前最具知名度的狩猎,打猎资讯网站。狩猎爱好者学习的首选打猎网,给喜爱中国狩猎,中国打猎网兴趣爱好者,一个优质的中国狩猎学习和交流平台!


解读古时狩猎文化,大部分把目光集中在中国狩猎本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