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谎》

《面包与谎》
我已经光顾了四次那间面包店。
很喜欢那里的一款叫做“法式补丁”的面包,事实上,我每次都只是买“法式补丁”。其实那间店主打的系列是“肉松面包”,各式各样的肉松面包占据着店铺最显眼的货柜,然而大受欢迎的是置于较为接近墙角边货柜的“小蛋糕”系列。或许在生活当中,常常会有很努力去做依然达不到圆满的事,而只作为附加值而存在的副产品,比费煞心思想要做到的更有价值。“小蛋糕”系列也并非没有那么出彩,只是从外观上与店铺不搭而显得特别,尤其在抢尽眼球的“肉松面包”系列的对比下,造就了大家所向往的与众不同。也不是不喜欢“小蛋糕”系列,只是我更在意放置于更接近角落的“法式补丁”。
“法式补丁”是这样的一款面包。确切来说,它更像一款蛋糕,整体是蛋糕的形状,如(九寸)披萨一样均等地分成六份,售价五元一份。量是非常足的,外壳是一般烘焙面包的棕黄色,里面却包裹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卖点正是这个,因此老板一直将能看到内部的一面展现出来。与“肉松面包”系列不一样,“法式补丁”把它的全部展现给大家,可以不抱有幻想地直接作出购买与否的决定,而前者往往打着各种新搭配的旗号,张扬着里面有美味的馅引诱人购买。或许“肉松面包”系列会成为一次性消费(没有回头客),也有起初怀有的期待在咬下的一瞬间落空的原因。而直观而言,对“法式补丁”的期望值往往会很低,因为它内部的构造单纯是材料的不规则拼合,用着最为质朴的原味、杂粮、香芋、抹茶等味道的切片面包,再加上些许带有点缀作用的葡萄干,呈现出来的是一片不受待见的低明度。在味觉感受层面犹如画龙点睛的葡萄干,于视觉层面可谓之毫无用武之地,包装不好,难以让人接受自身美好的事实。
与此恰好相反,“肉松面包”系列几乎全部都是看似正面阳光且明度极高的暖色系,就连最接近普通面包的“肉松木棉面包”也在原为质朴的面包外层加上一堆以色素等添加剂制作出来的“肉松”。仿佛加一点“肉松”就能把自己包装得更像一个热售品。又或者是“面包”对那份“肉松”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依赖感,再也割舍不掉。“法式补丁”正如其名,像是布满“补丁”,而在备受冷落却又巧妙的裁缝手中重新拼为一体。各种不同的材料在“面包”这一个整体中寻求着平衡点,杂而不乱,口感丰富而和谐,层次并不分明而是极其交融,仿佛材料依着最自然的方式调配,咬下去的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味道,确切感受到份嚼咬在嘴里的满足感,不,是源自内心感受的充盈感,幸福感。“法式补丁”是这样的一款面包。
早上,经过那间面包店。似是夫妇的店主两人忙着开店的事情,无非是把新购入的面包替换昨天的剩余,放置于销售的舞台。哪里还有店主亲自制作面包的道理?恰是一个中介平台罢了,面包的搬运工。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也不见得会错漏眼前的信息,看见了昨天剩余的两块“法式补丁”被男老板取出,放置到销售柜的上面,取缔之,是今天供应商供应的“法式补丁”。我是想买的,也认为就算买昨天剩余的也没关系,营养的多少,或有益或有害,我也不清楚,只是觉得相隔一天的话还是可以接受。既然店主在忙,那我先到隔壁的超市买瓶饮料吧,那时的我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喝了一口饮料,我走进了面包店。男老板咧开嘴笑着说,“看看,要点什么?”仿佛没料想到时间这么早会有顾客,看来也没有留意到方才我的路过。“要一份,法式补丁。”我指着销售柜里刚被妥善放置的整只“法式补丁”说。老板他说着“好”,拿着包装袋的手却向销售柜上刚被取出来的昨日剩余的“法式补丁”伸去。“直接给你拿已经取出来的吧。”我看见他笑着说。我好像愣了一下,也好像没有,或许早已对这种做法司空见惯,但好像还是楞了一下。娴熟的包装手法,不需一二功夫,“法式补丁”到了我的手上。尽管不是我想要的,但终究在我能接受范围内。“对了,老板,为什么我这份刚才不放在柜子里的?”每次“对了”都是早有预谋。然而这种故作聪明的预谋,多是会伤害自己。对喜欢的试探,会成为不喜欢的证明。
“啊,那个啊,刚刚这个,柜子放不下,”我听懂了他的话,也听懂了他要为什么这样说。他怕我懂,也怕我不懂,又补了一句。“和里面都是一样的,今天新到的。”
喔,这样啊。“喔,这样啊。那个,5块转过去了。”
“好,欢迎下次再来啊。”“喔,先走啦。”
在走出这间店的瞬间。我意识到。
我大概再也不会光顾这间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