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明解读四法印,实相印与般若心经,看佛说法的真实意趣

2023-04-10 03:36 作者:月明沧海v  | 我要投稿

佛是一切智者,遍知一切法的因缘现象和无生实相,说法,就是说使九法界无明众生破除自己内心的无明,彻底看破因缘现象的虚伪,觉悟实相的方法。 所以,佛说法永远没错,也永远适合一切众生,但是佛对众生说法的目的是引导众生觉悟实相,而众生却不是个个都能当下就觉悟的料。 所以,佛说法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从不同众生目前能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入手,持续引导弟子由浅入深领悟真理。 佛法的核心是缘起。 《佛说稻秆经》中佛说: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佛地经论》中说: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 佛对善根浅薄,对佛法接受能力不那么大的小乘人,从诸法的缘起性出发,解释了一切众生世界,都是因缘现象,都是缘起法,因缘,是随时在变化,生灭连续不停的,所以诸法的变化就是诸法因缘的变化,行,是动态的意思,因缘现象的刹那变化决定了诸法是不固定,都有生住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 而因缘聚集,相对建立的任何一法,五蕴——精神及物质和精神物质的互动,运动(这样思考五蕴就好理解了),都没有独立自主性,没有真实主体性,没有固定自体性,这就是诸法无我。 众生由于无知,内心不明白缘起法都无常,无我的真谛,认为有真实自主的我,和我所面对的一切,思想上由于错误的迷执,对诸法生贪,发嗔,爱憎,产起各种违背事物事实的邪见,如一切无因,一切断灭,或万物有主,等等,思想的贪嗔痴情绪,认识,通过言行得以表现出来,行善,作恶,善恶业因留在无明造成的虚假虚假精神主体——心识,发酵成为一切苦乐业果,而一切众生感受到的苦乐业果,本质却是苦苦——明显的不适难受、变苦——舒适快乐也会变化消失、行苦——能带给众生苦乐体验,感受的自身和万物时刻都在因缘生灭,变化不定,不安。所以,苦乐皆苦,这就是有漏皆苦。漏就是无明烦恼,一切感受都是由无明烦恼,也就是对缘起法无常无我事实的无知,和无知引发的情绪认知烦恼,烦恼引发的业行造作,业力因果产生的。 而众生通过正觉者佛陀的引导,觉悟一切身心世界诸法都是因缘合和的缘起法现象,没有主宰,没有事实,无常,无我,不断的以觉悟缘起法无我的般若智慧,看破放下自己对缘起法有常有我,或虚或实的无知错认,与真相相反的颠倒迷执,不再对虚假无意义的缘起法产生贪嗔爱恨,制造苦乐业因果报,延续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时刻感受业报(三苦),又时刻因迷造业的生死循环相续,体证无我真相,解脱生死轮回,不再感受一切本质虚假,并不真实的身心五蕴,精神物质的生灭连续扰动,苦苦,变苦,行苦等等这一切无知的代价,生死苦恼,这就是涅槃寂静。 以上,就是小乘佛法的核心主题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说为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 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佛说莲花面经》说为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 佛没有特意建立一个真相,真相不因佛说或不说而有不同。佛出世或不出世,你的身心世界都是缘起无常无我。只是佛告诉你,你才知道。 小乘《杂阿含经 第296经》中佛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大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600卷中佛也说:佛告善现: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法。此依世俗说为清净,不依胜义。所以者何?胜义谛中既无分别亦无戏论,一切名字言语道断。 佛不强求人相信他,只是要你认识和承认,理解了,就会相信!佛不是神,没说我造了包括你在内的众生万物,你不信我,就是逆子,要受惩罚。佛一直在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你,你自己生来死去受苦不停的原因和结束的办法。所以,佛法的真理性,体现在这里,体现在事实上,不体现在你信不信上,众生信不信,承认不承认,事实都是如此。不理解佛法的人,没有资格讨论佛法是或不是真理。 以上无常,苦,无我,解脱,其实也是不究竟的,是佛顺应众生对缘起法真相的无知,和执着,先立靶子,再打靶子。 让众生暂时获得一种我已经看破,放下,觉悟,解脱,真理在握的满足。 这就是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辟支佛)这两种阿罗汉觉悟的真理,和实现的解脱。 却并不是佛真的想说,而是无量迷醉在生死苦海,自我折磨不停的众生,所急需要的法要。 就像一个乞丐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就算要跟他谈人生,谈将来怎么找工作,自立门户,起码先给人家吃顿饭吧! 而佛真正要说的真理,难道在因缘果报,和因缘果报的真相无常,苦,无我,解脱四法印之外吗? 不 同样是佛说的因果这一说法,也就是因缘现象的因果连带关系。 智慧浅的人,看到是因果真实不虚,所以要断恶修善,为自己杜绝苦因,创造乐因。 智慧中等的人,看到的是因果是缘起的,所以并无真实,独立的因果,和真实的因果关系,因果法,是无常,无我的,要看破放下,解脱对因果的执着,不再受执着因果真实导致的苦。 智慧很高的人,看到的是因果关系的漏洞是如此的明显,已有果不必再有,本无果不能令有,因果同时存在因果关系就不存在,因果不同时存在因和果就没关系,因果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其实根本无法成立,但自他众生却活在这根本不实在,都经不起推敲,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里,因无知而把本不成立的因果当真,迷而不觉,造业受报,生死往返,乃至探寻这压根不存在的因果的真相是什么,修因求果,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错误。 既然一切因缘现象当下就是没有真实的自性,是在我们的妄想中虚假建立的因缘和因缘法,那么,就从来没有过真实的因缘现象,又何来它的生或不生,存在不存在,灭或不灭呢? 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主题,实相无相,无生实相,又名一实相印。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切并没有真相,更没有真相是空不空,有没有,生不生,灭不灭,断非断,常非常等等的戏论妄想。 《楞伽经 无常品》中佛说: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所以佛对善根深厚,对佛法接受能力更强的大乘人,说明了一切缘起法当下就没有事实可言,‘缘起’一词,已揭示了没有任何一法,缘起二字其实已将包括缘起本身在内的一切‘实法’概念打破。认为有任何一法,都是众生妄想捏造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名实相符的事实。 既然没真实的缘起法,何来该法是生不生,存不存,灭不灭的问题呢? 佛说的一切法,无一不出自于佛觉悟一切法无生的究竟正觉,最高智慧,所以,无论佛横说竖说,谈善恶因果,生死轮回,还是无常无我,轮回苦和苦的解脱,还是直接谈一切法无生无灭,毕竟空,不可得,还是谈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楞严经里佛不就说三科——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至涵盖众生世界万有诸法的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本质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都没有错 因为佛的定义,就是正觉者,正确的觉悟真理,真相的人,是没有错,不会错的。 但是,众生不是正觉者,众生有只求现世快乐,追求来世快乐的,希望解脱生死的,想要究竟成佛的。 因此,遍知一切法的实相,心无所住,没有分别的佛陀,悲悯一切未能正觉的九法界不同基础,福慧禀赋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迷途众生,无知众生们,心无所住的分别宣讲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由浅及深的佛法,引导众生觉悟一佛乘,皆令成就正觉者佛,觉悟诸法实相。 我们学佛人,念的是佛,佛希望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不听佛的话,念的什么佛。尽力学习,了解佛法,就是在了解我们所信,所念的佛,作正觉者佛希望我们众生做的事。 既然因果都不成立,一切法当下无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顺生和还灭,修解脱因证解脱果,有我还是无我,有常还是无常,缘起合和还是独立实有,空还是不空等等这些概念,在无生的高度,就全部都成了虚妄的戏论,毫无意义。 弥勒菩萨对憨山大师也说:分别是识(无明心识),无分别是智(般若智慧),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佛其实是方便假立一个离妄后的真如,解除众生和外道对无我,无生的恐怖,给众生一个目标去追求,妄想执着断尽,就没有了真与妄的分别。 《楞伽经》中佛已声明说如来藏是防止众生对无我生怖,不是在成立如来藏实有。经中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著于我。…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著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 佛从众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众生破迷开悟,就要顺应众生的妄想执念,用建立在执着分别基础上的名言文字,解释文字语言不能表达的实相,让众生得意忘言。 所以《楞严经》说: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诸法因缘生,诸法无因生),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楞严经》里佛说三科——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等一切世出世缘起诸法,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不生灭,话锋一转,又说这如来藏妙真如性,非心非空。非四大、非十八界,乃至非十二因缘,非四谛,非六度,离即离非(离开是或不是),一切都是如来藏,如来藏一切都不是,这就是在说 一切法都无生,无生就没有这一切法。 富楼那尊者随后问佛众生为什么会迷而不知道无生?佛用一个疯子找不到自己的头满大街向人找头,来比喻说明迷就是妄想,既然虚妄,就没原因。真有原因,就实有因果,不能叫虚妄。我们这种妄想辗转加深,迷上加迷,习惯了自欺欺人,经历尘劫都改不了,虽佛一再点破,仍然旧习难改,一错再错,还在问迷从何来。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只要当下不随执着分别,就没有妄想状态认为绝对存在的世间、因果、众生这三者,也就不会再以疯狂迷乱的妄想念念制造这三者,法界一切法就都无生、住、灭,不生住灭就没有这一切法。(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对众生说这就是菩提(觉悟),这觉悟不从别人那里得到,也不是因修证获得。 三论宗妙吉法师开示:空也是因为有而有的空,既然破了有也就破了空,既然破了空有,也就没有空有可空,因此也谈不上毕竟空! 《金刚经》中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品般若经》载,佛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以此我、我所心,众生往来生死中不?”须菩提回答说:“如是,世尊!以此我、我所心,众生往来生死中。”佛说:“如是,须菩提!众生往来生死中故,知有垢恼。须菩提!若众生无我、我所心,无著心,是众生不复往来生死中,” 正是因为众生对本来无我的生命真相不能正确认知,而产生颠倒执著,认为有我、我所,所以才产生了轮回。 所以《大般涅槃经》说:“以无我故名为无常,无常故苦,苦故为空,空故颠倒,以颠倒故一切众生轮转生死。” 如果众生一旦从缘起法中证悟了无我的生命真相,破除我执,那么就没有我和非我,我的生与不生。就会像大梦初醒一般,轮回就会焕然冰释,它对众生的系缚就会停止。 所以,正是因为有我,所以才有轮回,如果无我,就没有轮回。所谓的我其实是虚假的、本来没有的,所以六道轮回其实也是虚假、本来没有的。因为众生于五蕴等法产生虚妄执著,颠倒妄想,认为实有自我,所以才产生了如幻的生命轮回。 佛说的法,有四种范围,或者说四个层次,称为四种悉昙,分别是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世界悉檀,就是讲世间的事物,就是从众生错误的认识上将错就错,随方解缚,说因缘形成万法来引导人看破因缘本身的虚伪。当佛说世界悉檀的时候,可以随顺世间的语言,包括世间人的认识,比如讲“我”,讲大小、长短,这些都可以讲,这并不是佛的本意,是随他意。 各各为人悉檀,就是对机说法,还是佛随他意将错就错,随方解缚,增长众生的善根,对张三这么说,对李四就不这么说。 对治悉檀,是要灭众生的恶与迷。例如说不净观对治贪欲,说空观对治实执,分别种种内外法相对治愚痴,说慈悲观对治嗔恨等。 第一义悉檀,是佛表达所证悟的真理境界,就是一切法无生,无生也不立,与众生,包括你的一切现有妄想分别,逻辑认识相反,佛自己也说,前面三悉檀都是不了义的前奏,是不得已以毒攻毒的方法,本质不离四句百非,永远别忘了佛不是众生,佛没有无明,没有我执法执生死根本,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科学家,佛出世也不是为了建立一门随顺众生妄想分别,造业轮转根本的科学或哲学。佛在说方便法时,已经埋下了破绽。佛自己系铃,解铃,立概念,破概念,教众生推翻自己,觉悟实相。 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才说 观世音菩萨彻底觉悟诸法实相时,照见没有所谓的五蕴,解除一切苦恼。色和空都是妄想建立的戏论,没有区别。色的真相就是空的真相,就是没有色空真相。感受、思想、业行造作和心识的真相也是一样。 诸法真相,空无自相,就没有诸法和诸法的生灭,垢净,增减等等分别,所以,众生世界诸法的真相,是没有诸法,没有五蕴、没有自己的六根、没有六根感知的六尘,没有能让六根感知六尘的六识,没有一个让我们不觉悟实相的无知,和无知的除尽,乃至都没有过无明到老死忧悲苦恼十二因缘的相生连续,也没有无明的解除乃至生死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没有佛觉悟诸法实相的正觉智慧也没有对佛智慧的修行证得。 因为觉悟到一切法真的不可得,已经觉悟,开始醒来的众生(菩萨),依照这彻底彻底觉悟诸法实相的智慧。心不执着,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没有获得的希望和失去的恐惧,远离与实相相反的如梦妄想,彻底解脱!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依照这彻底觉悟诸法实相的智慧达到了无上究竟正觉, 因此了知彻底觉悟诸法实相的智慧,是能让众生摆脱无始无穷,广大深重的无知折磨,彻底醒来永离生死苦痛的最神奇的真言,真实的话。 是能当下斩断黑暗深渊一般的无知,开启光明自在的大明真言。 是最究竟彻底,无以上之的真言。 是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一法可与之等同的真言。 能解除一切生命的生死苦恼,真实不再虚假。 所以佛要对一切无知众生说出这能够彻底觉悟诸法实相的真心实语,因此说出真言: 度过去呀,度过去!向彼岸度过去!大家一同向彼岸度过去!速速证到菩提! 这段话隐含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全过程, 度过去呀——资粮道,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 度过去——加行道,了悟空性之后时刻扫执除习,加功用行,争取真实证悟。 向彼岸度过去——见道,亲证无生实相,进入菩萨初地。 大家一同向彼岸度过去——修道,继续以智慧修行六度,自利利他,圆满福慧净业,断尽无明妄想,彻证无生实相,即由菩萨初地乃至十地等觉。 速速证到菩提——无学道,无明已无,无生与不生,完全转化依无明妄想建立的一心八识,成为四智一体,妙用无穷,普度一切而无所住的正觉佛智。 因为这五句话意义深广,所以罗什玄奘等古德翻译心经时,都只音译,不译意,选择对具缘众生讲解心经时,详细解释。 《楞严经》也说了理则顿悟,(疑惑)乘悟并销,事(执着习性)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念佛的还是要一心念佛,习禅的还是要一心坐禅,才能解脱生死,任何人可以骗的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自己是不是能时刻不迷,只有自己知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法法无生,就知道净土也是无生,去净土也是要证无生,如古大德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以下经句偈颂,能读,能背,能理解最好,这是理解中观空性的入门方法。 《佛说稻秆经》中佛说: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佛地经论》中说: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 中观五因(因,即逻辑,分析推理之义) 一、破四边生因(从诸法之成因上分析诸法无生)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二、离一多因,又叫离一异因(从诸法之存在上分析诸法无住)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中说: 无一则无多,无多亦无一。 以是一切法,缘起故无相。 寂护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颂》中说: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 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三、破有无生因(从诸法之结果上分析诸法无灭)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说: 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四、破四句生因(从诸法之因果上分析因果关系的虚妄) 麦彭嘉措论师在《入智者门》中说: 设若多因生一果,应成一异体无因。 设若多因生多果,不能成立一体果。 设若一因生多果,不能成立异体果。 设若一因生一果,应成勿须聚因缘。 五、大缘起因(从诸法之本体上分析诸法空无自性) 马胜比丘因缘偈: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梵王请问经》中说: 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说: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中说: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 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 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龙树菩萨在《中论》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中说: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 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海市蜃楼), 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诸佛都觉得无药可救)。 龙树菩萨在《中论》开篇总结佛意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简明解读四法印,实相印与般若心经,看佛说法的真实意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