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正法乃心
河车转运
车迟国是取经路上前半程的压轴之关,此关过后便是通天河。西游一书一共一百回目,通天河是第四十七到四十九回。通天河是取经之路的中间节点,而车迟国就是前半程路上的最后一关。
先看三个回目的名称: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简译之:车夫们的命运到了,遇到悟空法身显圣助其度过“脊关”这一步,心是正,妖是邪;悟空在车迟国三清观显法力,留美名;外道妖邪逞强欺压正法,美猴王运神通诛灭所有妖邪。
元运,就是命运;车力,就是车夫。
脊关,道教认为静坐运气,真气要过“夹脊”,人的脊骨有二十四节,自尾闾穴以上共十八节,中间为“夹脊”,部位在两肘内连线地方的脊骨,所以又称“肘后关”,又称“双关”。炼内丹时,真气自尾闾穴而上,沿夹脊直透顶门泥丸宫,再自泥丸下重楼(咽喉),而至涌泉穴,回到丹田,叫“一周天”。
以道家内丹修行路线来看,肾中真气,须往上过夹脊关。前文黑水河,此章车迟国。合起来便是,河车;河车,指两肾所蕴藏的“水府真一之气”。车行于河如气在血络之中,气中暗藏真水,如车载物,所谓河车者;亦因两肾一左一右,好像日月周转,又好像两个轮子的配合运动,所以有“河车”之名。
回目开始便说了:三阳转运,万物生辉。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
“三阳”,指的春天,在这里也指肾中真阳之气盈满 (三,充盈之意),达到了往上度夹脊的条件。
再看关于脊关的描述:滩头上坡最高,又有一道夹脊小路,两座大关。关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那车儿怎么拽得上去?
“直立壁陡之崖”,就是人体肾中真气顺着脊柱直往上走的路。
这里五百罗汉喊着“大力王菩萨”的号子,望着两座大关下的夹脊小路,却寸步难行。车上装的是砖瓦、木植。
五百罗汉源自于释迦摩尼灭度后,僧团第一次经结集有五百比丘。这些沙门罗汉苦苦拽车而不得过关,却被孙悟空“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碎;把那些砖瓦、木植,尽抛下坡坂。”
五百罗汉都无能为力的艰难一关,就这么被孙悟空轻轻松松地过了。
孙悟空法力高强,自然不是这些凡人能比,但五百罗汉聚集在此,不单单是为了等大圣显名。
牛车与火宅
如果车不前行,是该打牛还是打车?
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一曰:“图作佛。”
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么?”
师曰:“磨作镜。”
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
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一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一无对。
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一闻示诲,如饮醍醐。又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一曰:“有成坏否?”
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这段禅宗公案,精辟入理,直指人心,一言道破了“坐禅”与“学佛”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五百罗汉喊着“大力王菩萨”死命拽车,却死活过不来的脊关,被心猿轻轻一提就过了。修行的关键,不在车,在心。
五百罗汉苦拽车而不得进,还须心猿出手方过关。
而那些车上所载不过是些:砖瓦、木植。一言蔽之:非道也。正如南岳怀让禅师所言: “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诸佛无相,故修行不在苦修,不在“坐禅”,不在“拽车”;而在心猿,在心地。
佛经之中,还有个“火宅三车”寓言。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中记载,有一位富翁,养有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他们在家宅中游戏玩乐却不知房子已经着起火来。为了引导儿子们脱离火海,富翁就说,“孩子们,外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有牛车、鹿车、羊车”。三车正好对应了三个孩子的喜好,这才将他们分别从火宅中引出。然而,孩子们贪恋车上的财宝仍然不知身在险地。于是富翁又牵来一头无与伦比的大白牛,孩子们被白牛吸引纷纷跳上牛背离开险地。
火宅,寓意三界,指的就是尘世间。三个孩子就是众生,终日熙熙攘攘,身在火宅却不得解脱。三车,针对众生不同根性而不同的修行道路。白牛,圆满佛乘,寂灭智乐,解脱之果。
三车分别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三乘引导众生,最终归于成佛之道,是为:会三归一。
佛演说正法有“初”,“中”,“后”的次第,次第不同,所以教有三乘。在大乘佛教看来,三乘中以声闻、缘觉为小乘,而菩萨乘为大乘。佛初时演说的是声闻乘,内容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以“究竟涅槃”为修习目标;中时演说的是辟支佛乘,即缘觉乘,进一步提出人生痛苦根源“十二因缘法”,使其听众能“自求涅槃”;最后说的是菩萨乘,以普贤行的“六波罗蜜”为内容,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一切种智”为目标,一直到修习成佛,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佛国境土。因为众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采取方便灵活的说法,以便他们接受,才有了“于一佛乘分说为三”,但总的目的都在于引导众生达到佛乘妙道。
后文提到三个妖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与孙悟空斗法,斗的正是寓意这三乘内容。
一者,登坛祈雨。文中言道:只因这二十年前,民遭亢旱,天无点雨,地绝谷苗,不论君臣黎庶,大小人家,家家沐浴焚香,户户拜天求雨。虎力大师求来甘霖,解民倒悬,正是声闻乘“四圣谛”以苦为开端的修行路线。
二者,隔板猜枚。隔着红木柜子猜看其中事物,指的就是破除世间障眼法,通晓前因后果。这正是,缘觉乘所谓“十二因缘”,探求人生痛苦根源的法门。
三者,身体复原、下滚油锅。这就是金刚不坏,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是菩萨乘“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倡导的金刚般若智慧。
文中诸法虽出自道士之口,然而道理却正是“会三归一”,即不可以执着于修行的道路,而忽略了修行的最终目的。
而且,虽然回目中又是“大圣留名”又是“猴王显圣”,可在“云梯显圣”的斗法中,若不是唐僧出面,师徒四人就要输了。可见就连齐天大圣,也还得继续努力,毕竟此心未定尚未成佛,大圣说道:“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
金刚经有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修行路上,切不可着了“修行”的相。
五祖法演禅师亦有诗云:
世事冗如麻,空门路转赊。
青松林下客,几个得归家。
共唱胡笳曲,分开五叶花。
幸逢诸道友,同上白牛车。
斗法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道教派之间的斗争就一直没有中断过。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佛道斗争从晋朝开始变得更加显著。道教各派屡屡著书,捏造事实,打击佛教。
西晋道士王浮之著有《老子化胡经》,捏造老子出关西度流沙收佛陀为弟子等妄说。此书在六朝唐朝数次被禁毁。
为了宣传自己,以及对抗道教,佛教自己也常常进行各种夸大宣传,甚至拿着道教伪造经书反为己用。
其中,汉明帝夜梦神人,是为佛祖,便下令张骞出使西域求法。本来是道教为了证明佛教不过道家神仙体系之一的说法,后来却被佛教徒广为传播,用于证明西域求法历史悠久。所谓“汉明求法”,不过是以谣传谣的捏造事实。
更有甚者,在佛教书卷《广弘明集》中记载:明帝下旨出西域求法,道教人士愤然不平。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道教六百九十人联名上表请求与佛教比试一番。正月十五,明帝召集两教人士于白马寺进行比法。结果,佛教诸人展现各种神通,道士们羞惭欲死。竟然有六百多名道士选择出家,不仅如此还有嫔妃二百三十人,士庶千余人都要出家。
这显然是一种“艺术”的修辞手法,而绝非史实。
魏晋十六国期间,西域高僧佛图澄入中原传道,便常常展示神通。他能背诵几百万字的经文,精通咒语,可呼唤天神驱使鬼类;能把麻油、肥脂涂抹在手掌上,让千里之外的事物显行。据传,他肚脐上有个小孔,平时塞住,斋戒之时,常常到山涧,从孔中掏出五脏六腑在清水中洗涤,洗完再放回肚子中。
他规劝石勒父子少行杀戮,本人也非常注重戒律。他的确在南北朝乱世之中安抚了百姓,也为佛教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道教各派为了讨好皇帝们,进献各种长生不老之术,更是遍布史书: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访仙山;汉武帝建造仙人承露台;明朝嘉靖皇帝采集宫女经血炼丹,逼得宫女们为求生差点勒死皇帝。
翻看史书,各种斗法情景,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输于西游车迟国的情节,毕竟艺术源自于“生活”。
诛灭一切妖邪,还须这颗心;心,要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