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论》的作业
曾经极其认真拜读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然而彼时却困顿无感,故而不知如何将所得付诸笔端。孔子斯言“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水平拙劣,不知如何拟题,只得如今恰巧以此为题目,辅之形式,更改宾语,添加内容,纵使成为一篇拙作。我如今不曾成为一位老师,但总有曾经登上过讲台的经历,寥寥数言,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而有意为之,则仅是说一些真话,可能忠言逆耳,但倘使将来,则可于学生而行之。
愚以为将要成为老师,则第一要义便是树立平等意识,必须坚信“只有老师将自己当做学生,学生才能将其当做老师”。可能此言未必中听,但个人认为必须舍去自身所认为的绝对的权力与威严。现在的学生,终究会成为将来的老师;现在的老师,也未必不会成为孔子。所以总而言之,我辈之学生,倘使有志与力,辅外物以相之①,若不是将来之老师,则凡一定是候补之老师,而且也终究有做孔子之希望。所差者何?时间而已。老师学生,本来仅是各自生命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②,因而韩愈有言:“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③。不能因为年岁的增加而认为自己的学问可能会比自己的学生多,可能是上大学较其为早,先闻道,专术业罢了;况且不能轻视自己的学生,就算是高中生,在某些方面的历史,也自然会比我更了解,所以断然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成分;换句话说,总有所敬的先生,和数倍强于自身的人,昔者如陈寅恪、陈垣、邓广铭、周一良、唐长孺、钱穆等泰斗,如今有阎步克、邓小南、韩茂莉、辛德勇等大师,他们学问之精深、能力之强大、耕耘之奋力、见识之广远,绝非如今我们这些“老师”所能企及的,更应该保有谦虚和平等。
其二,则大约应该锤炼本领,增强业务能力。于我所观,老师这个行业大约难免会出现两类老师,姑且以一言以蔽之:“茶壶里煮饺子,一方面有东西倒不出来,另一方面则容易露馅”。对于前者“有东西倒不出来”,则可以多尝试在无人处讲演、练习,想象身边总是自己的学生在聆听,因而生动和有内容是必要的;对于后者“容易露馅”,则必须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否则倘使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却终究言语如无根浮萍、罔顾事实,势必会成为学生的谈资,则有如“言必称汉唐,一说就错”;“言或称魏晋,终无幸免”;“言不离明清,误人子弟”之流,实在可叹。历史终究不是哲学,不能仅凭“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类似的信仰而不顾事实和考据来告知学生该保有如何的知识,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少得多翻阅史料或者仔细阅读教材,不然难免有关陇集团出自某书,而实际则为另一书之谬说,以至于“张冠李戴”,反而贻误了陈寅恪先生的名声。
其三,则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诚然,学生之差异极为明显,甚至韩愈作品里也有关于差异的描述:“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④有的人谦和恭顺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旷达而成为杰出,所以总需要有尊重差异的必要。小的木材可以成为瓦椽、斗栱;大的木材可成为屋梁、框架。老师之所以成为或者可以称之为老师,是因为他和工匠必须保有一个如湍急之水流共同保有的特点:分选性。他的学生可以走学习的道路,也可以因为成绩不佳而走艺术,或者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坦途(因为终究可以是殊途同归),但必须对于学生辅之以其所需要的关心:如渴望学习的,寻找复习教室和提供学习方法;身体欠佳的,给予药物救治和寻求父母帮助;关系裂隙的,进行适当劝说和聆听学生意见(甚而所感后者甚至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多少老师没有很好聆听学生意见而发生更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而不去调和产生更大的事端)等。
其四,在尊重第一的同时,也要认可倒一(其实这一点兜兜转转是第一点和第三点的有机结合)。之所以有“认可”、“尊重”之别,大约是高二时候学习政治《文化生活》时候留下的习惯,总须斟酌字句:“认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好像显得倒一离老师反而较亲近,第一离老师似乎更疏离,实在不然。众所周知,凡事总有偶然的凑巧,而结果却又有如宿命般的必然。谁能说倒一不是一班之希望呢?或者说放大点说,是高中某一年级的希望呢?倘使再扩大,并非西郊中学、南郊中学、彩虹中学、交大附中、铁一中、西工大附中等的希望呢?再扩大,又怎么能说不是陕西省的希望呢?如是,则必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愿意怀想,对于倒一也给予一份温情,因为倒一自有倒一的理由,就像正一也有正一的原因一般。当我觉得对于学生失望时,我不能说:“你们呀,考个二本乃就行咧么。”虽然我当时高二的班主任就是这样说的,但希望总是需要自信和他信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让那些孩子们“信”,而这样则需要老师对于学生的关心种种。梁任公“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则必有其成功的缘由,譬如富于爱与热忱,且这份爱无差等:“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是啊,对于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呀,第一名有爱,第二名有爱,第三名有爱,但总不至于依次递减,竟至于倒一非但无爱还须他要多爱老师几分,总归是不公平的;对待学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譬如梁任公之九子大多不是“热门专业”,而在于真心喜欢并于社会有益;而对生活,按理说梁任公治学严谨并学力超凡,而其对待生活反而则奉行的是“趣味主义”,是让我吃惊的,譬如我初中时候学习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梁任公的一课《敬业与乐业》:“……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其五,按照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说法:“父母总是有继续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例如飞禽便教飞翔,鸷兽便教搏击。”诚然,有时候父母教授之外的不到之处,则需要教师的补充。如果说父母对于子女而言是肉体的延续,则教师则对于相应而附加的新身份的学生则是精神的延续。陈旭麓先生之于熊月之先生、茅海建先生;顾颉刚先生之于谭其骧先生,谭其骧先生之于葛剑雄先生等等,无一不浸润着良好的品质,诸如葛剑雄先生2022年于青岛的一场讲座《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路上堵车葛老晚来了几分钟,先和现场观众道歉,他并不因为他的有名而摆架子,品质永远让人肃然起敬;又或者是当一学子于魔都求教,提笔于葛剑雄老师写信而寄往复旦文科楼史地所,而半个月后经接收到葛老师的亲笔回信和附带的电话号码,而到了之后竟然又能受到葛老师的亲自接待,攀谈到中国历代疆域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人口发展规律与移民史,中国历史究竟统一是主流还是分裂是主流,甚至还聊了历史学科的治学方法,等等。最后甚至双手呈送他已经的著作……像那样的学术大咖,却又那样的平易近人、谦恭之至,尤其是葛老提掖后学的态度、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于《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启示录》的序言中也可见一斑。
其六,则面对上司的要求进行有选择的为学生着想:例如有些领导以为学习衡水模式的皮毛,便要求学生至少在跑步、朗读等方面去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倘能加以改观,于学生中来而到学生中去,尽力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等弊端,比如形式上的围圈在一起的自习如果不能提升效率就可允许自制力强的人去回家学习和寻找空的教室,毕竟内容决定形式,而非形式决定内容;比如学习可以不单是抄写和摘录而只要于自己有益便可在课堂读学生本身喜欢的历史书;比如知道“拥抱比耳光更有力量”(出自小学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比如让他们知道成绩不是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等,但是鼓励他们尽自己的努力获得应获得的成绩,知道错误而不自失,了解正确而不骄傲。当然,倘使要做到这些便不只能是老师竭尽心力,必须鼓励学生提问,以至于慢慢能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虽不一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至少对于一些事物有所思索等等。
其七,成为老师之难,则可能也有思索,或陈几言:比如要处理和上司、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比如要照顾自己的孩童,比如要权衡考试的优劣以批分公正、不偏不倚;比如颇被无端克扣工资(至于无端,实在想来愤然,例如咸阳某我曾经呆过的高中因为学生的周考卷子疏忽没写名字,直接一张卷子扣老师50,而且一系列举动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的;为学衡水引得学生剔成光头等等)。这样,便要求老师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各方的诘难,因为有些无端的行为只是为了证明他是上司,而你是老师。于是换了思路、争了口舌,倒不会引起麻木的愚钝的人更改一分,便将九分的压力施加给老师了。分明大家都是希望老师这个行业好、怕这个行业不进步,可是有些人的行为除了让众人出离愤怒以外竟没有别的一点裨益。
其八,学习一些老师的先进经验,比如原北京四中国际部校长、海南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校长石国鹏先生曾经就在其视频中说北京四中教师从来不给学生推荐教辅资料,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人和人之间的需求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又或者对于某些制度提出反对或者可以更改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向家长进行开导孩子的专业选择,譬如考古等在一些人眼中看来不太有美好前景的专业。后来继续观瞧,才发觉石国鹏先生的教学水平颇为精深,个人理想也有所实现,比如海南蓝湾未来领导力学校就是全日制非营利学校,致力于融合全球顶级教育资源,以教育优化生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卓越个性并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换句话说,这所学校所做的,难道不是应该是如今教育所应当借鉴的吗?在社会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许多青少年崇尚金钱而放弃文明,崇尚美丽而放弃知识,难道不应该是如今该悬崖勒马的吗?《古文观止》中的《陈情表》、《出师表》、《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李陵答苏武书》等等都表明了古代人诸多事情之下的选择与权衡,比如李陵浴血奋战而兵败被俘、(汉武帝)戮杀(李陵)亲族等惨状下归匈,后人在诸多复杂的情感的裹挟下自然会留下他们的思考等等。这些也是在课堂中需要贯穿的,虽然历史不等同于语文,但自然会有其交集和重合。于时间上的从此以后,空间上的在此之外,这些精神似的潜藏在心的东西也应当代代相传,纵使父母未教,自然有成为教师的责任的必要。
于此,则算草草写了几点,算作慰藉。当然总有其后的九十,与更多的建议,不过还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一番了。
老师,一定程度上应当是学生的最可能见到的较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因为一个好的老师尊重了客观的规律,相应地发挥了主观的能动性,至少可以如启蒙运动的单词所提倡的那样The Enlightenment(照亮),是啊,老师和学生相逢的意义不正在于相互照亮吗?
我愿所有的老师能够再如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呼吁的一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于此而言则是学生)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救救孩子,于老师而言;救救大人,于学生而言。
呜呼,愿斯情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⑤。
注释:①改写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翻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理解:这段话说明了人达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三个条件,即志、力、外物以相之(外物辅助)。
②改写自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
③摘录自韩愈《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摘录自韩愈《进学解》:“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⑤改写自曹植《铜雀台赋》,原句为“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意思是,希望这台子(铜雀台)永远坚固,快乐的心情也会绵延不绝。
于改写的句子,则是希望对于学生的关心的情愫永远保有,共乐的心情也会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