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测言语| 这些成语不要再乱用啦!易误用成语之望文生义篇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
止。已甚,过分。
6.如虎添翼: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到达极高的境地)
10. 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 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 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指比喻兴师
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14.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 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比喻技艺、学说等继承者稀少,但未失传。也比喻声音等细微悠长。
16.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18. 目无全牛: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19.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20.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21.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贬
义)
22.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
励,发奋图强。(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3.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4.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25.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6. 不可救药: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27.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用法:偏正式;作谓 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8. 乐不思蜀: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29.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 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30. 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1.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32.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3.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
34.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35.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6. 想入非非: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37.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8.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39.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示例:这个上海人非常善于处世,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不断受到皇帝重用。(余秋雨《文化苦旅》)
40.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用作自谦之词)
41.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42.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故意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
43.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常误用为“热门”之义。
44.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本末倒置,取舍不当。使用时易把椟和珠的关系弄颠
倒。
45. 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强调人不出声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常误用来形容安静。
46. 借箸代筹:表示代人策划。常误用借用之意。
47. 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常误用护恶。
48. 半青半黄: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常
误用来形容脸色。
49. 讳莫如深:指隐瞒得非常严密,惟恐别人知道。常误用深不可测。
50.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发展迅速。误用为有一定高度,当作居高临下使用。
51.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误用为不可靠不真实。
52. 暴殄天物:指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蹋浪费。
53. 纵横捭阖:形容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争取。误用为往来奔驰,没有阻挡。
54.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了影响。误用为“耳闻目睹”。
55. 饮鸩止渴:原指喝毒酒来解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
56. 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地抒己见。大多无用来形容聊天。
57.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和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58. 文不加点:文章一起写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多把“点” 解释为标点。
59. 侧目而视:形容敬畏的情态,也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多误用为目光轻蔑地看。
60. 暮鼓晨钟: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来比喻令人警醒的言语。此成语多用颠倒。
61. 门可罗雀: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后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常误用为“门庭若市”。
62. 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强”常用作强迫之意。
63.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误用的原因是只注意到“首先”。
64.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愚昧无知。常误用为不可理解。
65. 莘莘学子:表示众多,不能指具体一个或几个。多误用为具体的一个或多个。
66.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多误用为“刊登”。
67. 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之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相互救助,多用在夫妻之间。误用为一般的帮助。
68.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应答迅速。多误用为做事不动脑
子。
69. 卓尔不群: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多误用为不合群。
70. 振聋发聩:比喻能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的言论。多误用为使人耳聋。
71. 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误用为“依靠自己把事情做成功”。
72. 狭路相逢: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多误用来形容路窄。
73.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的东西也忘了。多误用为初学。
74. 捉襟见肘:指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无法应对。误用为衣服不合身。
75. 不知所云:现指说话思路乱,说话叫人摸不着头脑。唱错用为听华人听不懂。
76. 年富力强:指年轻力壮。误用为有经验。
77. 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多被误用为“不动声色”。
78. 惜墨如金: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炼。错用为不愿动笔墨。
79. 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误作为不期而遇。
80. 不寒而栗: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表示非常寒冷,而不指寒冷。
81.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专用于消息等;物品类用“不翼而飞”。表示消息传得快,而不是跑得快,更不指物品。
82. 义无反顾: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看。多误用为毫不犹豫之意。
83. 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无原则。误用为“对谁都有好”。
84. 生死攸关:指生死存亡的关键。表示事情晋级。不是特指生和死。
85. 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但布局、规模较小。是指布局和规模,不是详细具体之意。
86. 别无长物: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误用为别无长处。
87.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常与“分道扬镳”混淆。
88.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常误用为容易实现。
89. 如履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常误用表示情况危急。
90. 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爪牙,帮助做坏事。常误用表示依然做坏事。
91. 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多与“漠然置之”混淆。
92. 人满为患:形容人数太多,带来了麻烦。强调人多带来的坏处,含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
[ 成语辨析完整电子版领取请添加客服V:cxxinxin666 ] 添加时请回复:b
目录:
第一章 高频成语列表

第二章 易误用成语集析
第一节 望文生义(今日发布)
第二节 对象误用
第三节 褒贬不当
第四节 谦敬误用
第五节 语义重复
第六节 词形词义相近易混淆
第七节 用法错误
第八节 多义成语
第九节 语境不合
第三章 近义词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