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午谁没来 早期听众的评论 转自知乎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735933/answer/1357148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常荣幸能成为周二最早一批听众中的一员。在初识这张专辑时我就感到这是一部在概念性和文学性上有着开创意义音乐作品,至少在目前国摇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曲风、缜密的构思和极具造诣的歌词水平都足以让我呈上最真挚的欣赏与敬佩。同时我还感到,这群神秘的匿名音乐人一定都是十分可爱的人;我想象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并且各自在不同领域具有造诣,而《七七》作为第一张专辑就是由这种合作诞生的。我曾担心他们会有潜藏于地下的心理或是十分看重作品的完整演绎,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将没有机会看到他们的现场。不过现在看来,这种顾虑还是多余了;通过网络的音乐平台我看见他们正在寻找鼓手、吉他手,并计划发行实体专辑;在未来一定会有他们的演出——对此我十分期待。
我认为周二的作词是国内我见到过最令人惊艳和赞叹的;其背后一定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不过最重要的是歌词传递的气质和感觉。发光曲线的词也是我十分喜爱的——如果要我形容,他们的歌唱更像是青年的时代之声。而周二从一开始就有着腰早期的姿态,但他们似乎决心走得更远——以最直接的愤怒讽刺直面历史和社会万象、不在乎是否有改变、更不稀罕哀叹。(让我想到了农村武装青年那张《幹!政府》的专辑名字,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态度。)
对于中国摇滚乐的听众,我想周二这样音乐人的出现对于音乐作为严肃艺术的未来有着启示的作用。我甚至感到,如果排除技术和录音只看作品的思想,这样的概念专辑才算真正的前卫和实验,而非某些被我们熟知的实际上是在打着前摇标签走没内涵的商业路线的外国乐队。
补充:关于商业、符号化的摇滚和听众的位置
抱歉以上最后一句话黑了一下某知名成功老牌解散乐队,如果在网络上有哪位有经验的听众看出来了在说什么可能会不爽。不过考虑再三以后(主要是在刚写下的时候)我还是希望留下这句话,毕竟这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严肃的个人看法,况且绝不是无中生有或者肤浅的表态。但我感到有必要针对我针对这个老乐队写的这句话再说一些。所以之后的大片内容与问题无关(除了最后部分),并且会废话连篇。
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发现我最不希望做的就是摆出作为一个听众能够享有的、无缘由的专横,而这种姿态很多时候正是建立在无知之上。不论是谈论音乐(或各种艺术创作)还是进行实践,我们能给予自己和外界最好的礼物就是谦卑的态度。而无论我们如何想要回避,互联网和其衍生物将会是这个时代的一大标志,如果不是唯一的话。也就是说,网络给了每个人形式不好态度的机会,并且能够持久的记载、传播它们;我希望能至少为我今后的言论负责。
我所指的那支乐队在西方摇滚乐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存在;它,连同地下丝绒和许多经典摇滚乐队,在今日仍在接受赞誉,所以我无需重复。再过去它也曾算是我的启蒙乐队,至少在接触到我所热爱的前摇(抱歉,其实我不愿意把他们称作前摇,但如果非要打标签)之前它起到了一些入门作用,例如专辑的概念性和器乐占比,曲目长度等。但我从不喜欢,或者说听进去过这支乐队,不管我如何从头至尾播放那张概念专辑并认真阅读歌词。我一直对此感到不安,知道我接触到了那个类似标签下的团。后来,某天回顾时,我才对这支我听不进去的乐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由于成员的变动,这支乐队不同时期由不同成员主导的风格差异较大,而我只欣赏其中某位仍健在的成员主导时期的作品,其余的无法入耳。他们对我来说是过于优美到甚至异样的旋律和似乎停留在叙事和个体层面的歌词(此处容易产生异议,不妨说实验性不足、歌词的精神不符合我的审美);曲目长但我却感到不够自然。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极好的青少年入门前摇乐队,并取得了瞩目的商业成就,以至于,它们理所当然地被符号化了。
同样被符号化的还有地下丝绒的专辑封面。不得不说我也从没听进过他们,因为我不懂欣赏迷幻,同样也不喜好的还有布鲁斯摇滚;我十分看重歌词(如果有的话)的视角和情感传达。有哲思是不够的,你也可以说上面所说的团有哲思(我见过这种说法)、讨论人类和生存,所以歌词不独立于音乐本身——艺术总要传达某种意识形态,使接受者抽象为精神并能沁入生活。Thom Yorke就从没写哲理诗,但凭悲观主义就能感染捞逼们,等同于从个体视角解决外界,我曾经类比过卡夫卡不知道是否合适。
对于地下丝绒,他们在音乐发展进程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我只是一小部分认为受他们影响的后世音乐人作品更符合胃口的人。具体一点,那张经典封面里,加入的一些噪音元素其实在今天各种浪潮过后已经很少窥见了,而且我不喜好歌颂毒品的词和他们的态度,但这些曲目还是十分优美的。
我想对于今天和以后的一个摇滚乐入门者,不太可能绕过这两个乐队,而这正是符号化的作用。符号,将人物和历史抽离为传播的广度,从而牺牲了部分深度和纯粹艺术价值,成了消费的对象。我想如果因为普遍程度而对他们嗤之以鼻是幼稚的,但安坐在同行者的团队中瞻仰这些团体并滞步不前也是不该的。商业化的音乐,不管是否传播安逸享受的观念,很起到流行乐在精神上的贫瘠效果,使人满足于消费并继续软弱。我们的艺术需要推动消费者的意识,最好是锋利地抛出那些每个人都该问出的问题,最好要产生改变......但如何?
摇滚乐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你认为它象征什么?青年?反叛?放纵?自由?
这个时代在未来也将浓缩为符号和数字,我们就可悲可笑地被安置在这儿,无论怎样都将会是这年代的一部分。而往往留存下来的那些人和事却不是主流和安逸的,而是革命和创造。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创新或是欣赏创新、感受创新。就像不是每个艺术创作者都甘愿献出自我创造反应时代之物。选择却不在此开放。在这个可视化时代,如果你愿意留意,也许常常看见“时代”、“青年”、“同时代的人”这样的字眼。同样还有流淌如血液的消费。还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吗?
从根本上被改变的还有大众的位置。就像我作为听众,可以去评价作品,并且我的评价可能造成的波及并不限于我自己。但创作者的创作本事是否仅仅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被聆听?甚至产生影响?这是我所困扰的问题,或许只能不停被实践而不是被思索。
当你做出评价时,就踏入了一个波荡的领域,或许里面震荡者符号主义和市场行情,所以最可贵的应该是真诚和谦逊。
那么再说回到这张专辑吧。近年来国内的独立音乐有发展趋势(与此相对的可能就是流水线作品),我们也看到很多年轻的乐队。听众,来自音乐app,评分网站,论坛等等,与这些音乐的距离正在缩小。我们希望接触到新的声音,但在评价上,我只能说还可以做到更加谦和。赞美诚然可贵,但如果能够提出中肯的评价,大概更有帮助。
所以,尽管作词漂亮,构思精巧,这张专辑很可能被诟病的就是歌词和曲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构思和作词在前,就难避免出现“填补”式的关系,即歌词和曲之间过于紧密,器乐的力量没有被展现。所以整体看来更像小说(这也是本意),这种实验的形式音乐性就稍显不足;你不会听到迷幻色彩的即兴和噪音段落或交替solo。当然,若把人声视为声部,可以从这张专辑发现挖掘到很多,其中唱腔的变换(从念白到嘶吼到传统戏剧)和角色设计(不同人声多位)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后面段落加入的采样和大段念白也很有玩味。
同样,大概是技术层面/制作的原因,有些地方鼓点略显不足,有些可能是电子;如果找到一个很棒的鼓手能提升不少。混音上可能也不够完善或细腻,但我没有相关经验不好评定。
还有是我个人的感觉。整体上七章下来前两章最为惊艳,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就有减少,不过如此的篇幅能够完成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听至结尾章的确有悲从中来之感,尤其是不绝如缕调一把木琴简单的伴奏却能深入脑海多时。这或许有灵感和实践的关联。
有网友评价说这张专辑能撑起未来几十年,这个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的实验性能起到成功的开辟作用。或许是文学和音乐的关系及创作思路,或许是专辑的整体性,或许是人声和唱法的开拓,或许是作词的思路和反映之物,或纯粹的精神。它无疑需要被延续和融入,因为我感到它很难被再现。如何去展现?这还是有待回答的......
更新2:本来想发布为评论,不过一不小心写了太多,只好贴过来了
各位评论的朋友,感谢大家的关注,不过我都没有回复上面“求私信”的留言,抱歉了。若要解释,窃以为我这种“人肉搜索”的行为是很不道德的,可以类比为八卦明星娱乐新闻小报跟踪偷拍的行径,所以我如果再传播此类隐秘信息似乎就太过头了点,有些丢脸了。说到底,还是现在大众的窥私欲被媒体助燃得太旺了点(哈哈),(真是不管怎么看都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了:),当然所有人都该于这自责自省,我不站制高点,更不例外(其实写出来了也并不会深刻反省,大约也就是停下来问问,“知道这些信息与我有何种意义?我看待作品的目光会有多大根本性不同?”这类,然后顿悟“其实也没什么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并不情愿向每位感兴趣的听众传播关于创作者的信息;说句不好听的,大伙儿的艺术审美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这个比知不知道这些重要),大家同是听众“网友”,我认为能够理解这种矛盾心情。
诚然我们在学校时就已养成从作家们的生平入手学习文章的习惯,所以了解艺术时着目于创作者本身也不能说是有错,在这儿也只能说是“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了。我们应当尊重一部分创作者希望以隐匿姿态呈现的意图(其实我看这也多数是因为担忧和迫不得已),特别是在当代信息检索轻而易举而世间动态急速更换艺术创作人人皆行的语境之下。很自然地,关注从作品本身变向扭涩针指作者(并且能够自行叠加一重道德人格双商评判,似乎人人都是评论家)——我们都能看出这就不太好了,但夸大了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区别也是不太健康的理解欣赏方式了。
现在距离周二这张专辑在网络发布已经过去了两年半个月又五天,并且时间一直会延伸(此处应该加一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拭目以待吧!!!”并加入三个感叹号配合握拳动作)。已经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并且留言,似乎可以佐证其影响力,但仔细一想比起两年间来往的(摇滚)音乐作品造成的反响,这张专辑的传播反馈并不能算作轰鸣。距离我初次发现专辑和写下上述较为不成熟的主观评论(还是插入了非常主观的内容,真是不敢回头看了真是十分抱歉给各位看完的人如果有的话!!当然对于这个留言也同样适用,只不过现在开始讲冷笑了至少还能博得一笑)也过去了有一段时间,期间专辑的许多曲目被我往复听过许多遍(感谢作者们),也在某些时刻给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就业希望)激励(学好语文),甚至里面原先每每使我惊讶感叹的语句竟也在习以为常中变得普通起来。或许某种聆听方式具有消耗和磨损性质,或许本人的聆听具有消费和自我隔阂性质,或许……或许只是艺术需要不断进步、自我审视、汲取更新;这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艺术创作和消费者(虽然99%并没有纳费)。所以,如果感兴趣的话,请大家多听吧!(可以期待的其实还有说好的实体专辑杳然无音……)谢谢!
编辑于 2017-07-05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