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之境第一卷(译稿):1.3 党卫军第四装甲军的动员(3)
作者:【美】道格拉斯·纳什(Douglas Nash)
译者:nightmirr
本文按照b站相关规定,投为转载,无收益,如想支持译者,欢迎前往微信公众号。

截止1944年7月1日,446名军官和士兵抵达莫朗日,填补了党卫军第七装甲军军部内的空缺,另外140名预定进入军部的军士此时则在荷兰进行训练课程,这意味着军部距离满编的789人仅差159人。除了人力之外,该军的防空连和通讯连的组建情况也非常良好。位于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德国北部城市)的党卫军第9装甲掷弹兵训练与补充营被预定为党卫军第七装甲军总部的总补给部队,所有该军的补充兵和替换部队,在离开德国或者训练基地前都要在此处报到。
而在原党卫军第四装甲军部自1943年8月5日至1943年10月19日担任参谋长的海尔曼区队长,则被任命为党卫军第七装甲军参谋长,但是他报到的时间将推迟到1944年6月25日。海尔曼在1944年2月暂时接替了武装党卫军第15掷弹兵师的师长一职,该师由拉脱维亚志愿者组成,而在新一任师长抵达前,海尔曼无法离开。在代理该师之前,海尔曼曾经在拉脱维亚的党卫军第6志愿军担任参谋长长达四个月。连同他之前在党卫军第四装甲军的任职经历一起,海尔曼已经能对他新职务的职责得心应手。在党卫军全国总部确定海尔曼从东线转调党卫军第七装甲军之前,他参谋长的职位暂时由党卫队旗队长、参谋上校彼特·索莫尔(SS-Standartenführer (Staf.) Peter Sommer)担任,后来彼特转任党卫军第6志愿军参谋长。
在手头上聚集了足以完整发挥军部职能的人员之后(这个时候党卫军第七装甲军尚无师部配属),克莱因海斯特坎普正式在1944年5月1日于莫朗日开始了他对该军的指挥,连6月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也没有打断该军的动员工作。此外,莫朗日距离前线有数百千米,此时相当平静。该军部的建立和人员与下属部队的配属持续到1944年6月30日,然后该军忽然被党卫军全国总部改为党卫军第四装甲军。该军的军官也被告知,该军即将投入战场,但具体投入方向不明。
考虑到该军在1944年5月1日正式开始动员,并且尚未满编,还缺乏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军士,其还尚不能应对此类作战任务。然而,克莱因海斯特坎普还是期待他和他的军部人员都能够被分配到西线战场,在集团军群指挥下,率领几个党卫军师阻挡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该军军部官兵却受命在7月19日乘坐特快列车(Eiltransport)调往东线,指挥在华沙东面某处战斗的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和党卫军第3“维京”装甲师。
之所以如此调动,是因为“东线局势不甚乐观”。考虑到上个月发生过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的情景,导致东线几乎无法形成连贯防线,这种“不甚乐观”的说法已经十分轻描淡写了。为什么该军番号从第七改为第四尚不明。但比起调整整个军部的部队番号,直接保留原设计反而能节省更多的时间。事实上,此后也并未再组建新的党卫军第七装甲军。为什么不让该军就地在西线作战,而是远调东线亦颇令人疑惑,也许是国防军总参谋部(OKW)认为党卫军第一和第二装甲军对于尚在诺曼底的陆军各集团军、军、师来说已经是足够的助力了。又或许在如此狭窄的作战区域集结三个党卫军装甲军会导致党卫军试图建立一个集团军统筹指挥它们,而这对于当时的国防军来说还是近乎不可接受的。然而,1944年6月底,新建的党卫军第四装甲军仍然被评定为“正在组建的部队”,尚未形成战斗力,毕竟该部还缺乏必要数量的下属部队,以及达到此目标必要的设备和车辆。而迅速转移到设施设备供应缺乏的东线,无疑还会更加拖慢这一进度。
而如果考察该军其余的部队的状况,如重装甲营、军属炮兵营、火箭发射器营和医疗营,情况就更糟了。大部分单位直到7月底都还未开始组建,重装甲营甚至因为缺乏虎式坦克和必要的乘员组而没有组建(党卫军到战争结束也只组建了三个重装甲营)。由于缺乏兵员、设备、车辆和武器,这些军部部队直到1944年8月底或9月初才正式加入到该军战斗序列,而那个时候,华沙周边的作战已经如火如荼了。
在1944年7月1日的对该军的第一份评估报告中,克莱因海斯特坎普写道:“该军军部部队仍然处于动员状态中,但如果必要的车辆和设备抵达的话,军部将跟在八天后做好参战准备。”这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因为运输设备的工作将在月底才得以完成。在设备这件事上,该军通讯营的状态也没好到哪里去,其第一任指挥官,党卫队二级突击队队长卡尔·克鲁格(Karl Krüger)也在七月一日记载道:
“本营的总体训练情况,除了还处于动员第二周中的第2通讯连外都十分良好。该营一旦收到必要的设备就能完全做好作战准备。部队士气高涨,但本营的机动率仅有12%,当下尚只能承担自卫工作。”
军属防空连,此时虽然已经得到了全部九门37mm自行高射炮,却没有接收任何其他车辆,而所有防空炮组成员都缺乏使用37型高射炮瞄准镜与测距仪的训练,但其指挥官党卫队突击中队长阿道夫·埃博哈德(Adolf Eberhard)也坚信,该部只要能接收到全部缺乏的设备就能做好作战准备了。
因此,该军军部和军属部队都一致认为他们能在七月底做好作战准备。然而,该军的准备在7月19日又遭到了一记重击,彼时克莱因海斯特坎普接受命令,在指挥党卫军第七装甲军不到三个月后,调离此任。并且他又在8月1日被告知将负责指挥党卫军第11军,该军是在两个月前于克里米亚基本被摧毁的德军第5军的残部上建立起来的。这一调动的原因不明,也许克莱因海斯特坎普缺乏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点起他从“北方”师带来的五名关键的参谋军官、几名其他军官和司机后,克莱因海斯特坎普离开军部,奔赴东线指挥党卫军第11军。这一突如其来的关键人员的调动,外加车辆与设备的缺乏情况,导致该军军部无法履行任何任务,更不要说统筹一个整编军了。然而,克莱因海斯特坎普的调令和该军军部调往波兰,指挥党卫军第3和第5装甲师的命令是同一天发到的。该军参谋长尼古拉斯·海尔曼区队长刚刚来他该军报到还不到一个月,却要担起将该军军部部队带往战场的重任。
即将替代克莱因海斯特坎普的,是原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师长,党卫军总队长赫伯特·奥托·吉勒,他将在1944年7月20日上任。然而,吉勒尚没有能够行使指挥的军部,因为军部此时还在三列火车上,从法国奔赴德国。此时吉勒只负责着一个师(“维京”师)的指挥,并且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挥该师殊死防御比亚韦斯托克(Bialystok)到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Brest-Litovsk)一线。而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此时则在更北面数百千米的格罗德诺(Grodno)附近,在涅曼河(Nieman)沿岸防线上不断击退苏军的进攻。该师尚未接到向党卫军第四装甲军报到的命令,并还在索科尔卡(Sokolka)镇艰苦防御着,无法抽出。
在军长不在任且缺乏大量关键军官和参谋的情况下,该军军部基本上可以说是个烂摊子,带着目前仅有的部分组建的部队——通讯营和防空连一道,踏上了前往未知的征途。他们坐在昏暗的火车中,挤在客车或者牲口车厢里缓缓穿过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法国、德国和波兰,而在停靠在某个偏远站点的侧线上会让其他高优先级列车时,那折磨人的缓慢就更甚了。除了各个车站的部队勤务处偶尔提供的热汤和面包外,部队日常基本只能嚼从法国出发时配发的干粮充饥(Marschverpflegung)。在七月烈日之下的闷热的封闭车厢中,每当列车停下时,无论官兵,能做的除了抓紧时间打盹、喝掉在车上搜刮的所有酒之外,就是没完没了地打斯卡特牌(Skat,风靡德国的纸牌游戏)。
抵达头车的海尔曼区队长,在这个时候几乎做不了什么,只能追踪各列火车的动向,保证所有人都能按时抵达华沙总站。第一列火车在7月22日抵达,并向新建立的上级部队第二集团军司令部报到。其余的火车在7月23日和24日抵达并顺利卸载。这次调动中没有其他军部部队,比如野战医院和后勤部队参与——他们将在下个月才出发。在军部人员、通讯营和防空连全都构成行军队列后,他们便开始沿公路奔赴伦贝托镇(Rembertów),一个位于维斯瓦河东岸,普拉加区东郊的小镇。在那里,海尔曼和他麾下的人员会等待进一步调令。
因为缺乏关键的人员、车辆和设备,该军军部仍然无法完成一般任务。与此同时,他们的新任军长正在东面150千米处,率领“维京”师在布格河(Bug)以北血战着——他们从7月16日就暂属于工兵上将奥托·蒂尔曼(Otto Tiemann)的第23军。未来会发生什么犹未可知。他们此时还尚不知道,东线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之一即将开始,党卫军第四装甲军即将担负起阻挡朝华沙飞速突进的苏军的职责。在接下来三个月的连续作战中,该军将证明自己是能够胜任此责的劲旅。但在开始党卫军第四装甲军华沙战役和之后的讲述之前,我们还需先讲述该军的构成、关键人员和其职责以及运作方式,以及麾下两个著名的师部的履历。
(第一章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