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从客观条件看有: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的。②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2)从主观条件看有:①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先行组织者
美国心理学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是一种用于促进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策略。例如:当学生要学习铜的概念时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关于金属的概念,这样就可以通过金属的概念把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结合起来。
后来,其他的一些学者把组织者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其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在儿童学习3+5=5+3,7+8=8+7这样的具体加法知识前,呈现公式: A+B=B+A,该公式可以同化任何交换加数位置的等式,便可充当具体知识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就是陈述性组织者。
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例如,在编写几章内容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教材时,每章开头用一小段文字概括说明上下两章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等,这些说明不同章节异同的文字就是比较性组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