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狐集
行者无疆—1
行者无疆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但介绍欧洲的书我一向是极喜欢看的。余秋雨曾经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中阐明人们对于异乡新奇景致的喜爱,和对故乡的习惯,出生在中国,这一切的壮美似乎都成为了家常便饭,追求新的景致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需求。 威尼斯那段文字是我的最爱,余秋雨行走在威尼斯的街头,并没有像平常人一味的欣赏,他转而跳脱成为海港的一阵风、河岸的青色石阶和商贩手中的假面,他从一个地道威尼斯人的角度诠释了这座城市。威尼斯面临着被淹没的无力,面临着游人过多的伤害,面临着污秽肮脏的河道,但他维持着自我的尊严,日复一日的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那么,代价是什么?威尼斯的原住民每日上班、下班、娱乐的空间被无尽的压缩挤占,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它夜夜笙歌,却也只能夜夜笙歌,在娱乐和历史中沉醉下去,显然不是这座经历过文艺复兴城市的生活正解。 威尼斯这座城市是我踏入南欧首站,与余秋雨的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抱着审慎的态度去欣赏它,而是立刻被包容进了他的体系。但不得不说这种体验是很好的,离开冰封而冷峻的日耳曼🇩🇪,飞跃一言不发的阿尔卑斯山,西西里群岛的热情顷刻间将我包围。运河边点上一杯Espresso☕️,温暖的太阳🌞包裹着我,慵懒的下午即将开始于贡多拉的摇摇摆摆和墨鱼面的新奇。但是离开这座城市时,刹那间我感受到了空虚,夕阳下的热闹街巷变得空寂,不比罗马的空而威严,不比慕尼黑的空而规律,这是一种被时代摒弃的空荡。我似乎游玩过,却又没有游玩过,这座城市更新的太快了,我的印记从未留下;这座城市更新太慢了,威尼斯留在了中世纪,而中世纪的人怎么能接受这样一位外来者。就像那碗加了无数芝士和胡椒才能下咽的墨鱼面,新奇让我尝到了苦头。 余秋雨相比于我来说是幸运的,他在威尼斯的夜晚找到了一家中国餐馆,老板是浙江乐清人,他并没有体会到夜半离去的痛苦,只有彻骨冰冷的浸湿后的温暖;但在布拉格我同样遇见了这样一位老板,是浙江台州人。相似的是,发现这家餐馆之前,由于不会买电车票🚃,我在捷克的街头走了40分钟。正值冬季的布拉格比北京纬度还要高,更像铁岭市的干冷,穿越火车站下的桥洞和市政厅,寒风吹起路旁的落叶,也吹起了我的愁绪。布拉格是一座山城,纵观全城有许多无尽的上坡路,短短40分钟,走过了无数上坡,寒冷,饥饿,疲惫好似异乡对我排斥的实质化,排挤着我,但好在我找到了它:一团温暖的红光照亮了路的尽头,不比其他的餐厅,红色灯笼🏮和橱窗上满盈的汉字一眼就褪去了我的疲惫,好似母亲的双手轻拂过游子的满是尘土的脸庞。现在想起这段经历,更称得上是一种幸运。我们向往建筑的异域风情,生活方式的转变,但深深扎根在我们血脉中的乡情不会因习惯而褪去。正如腾格尔在《天堂》中唱的一般“我的家,我的天堂”。不会因外物改变的事实,我是中国人。 这一刻,我仿佛体会到了余秋雨进行这场欧洲之旅的目的,他走遍欧洲,只是为了体会一个同样古老而有底蕴的文化的发展方式,进而对比和反思中国的现状,不必袒护祖国母亲,但也不可妄自菲薄。有人想了解欧洲,我建议他去读《行者无疆》;有人想了解中国,我建议他去读《史记》;但当有人想要体会欧洲,体会中国,我建议他走遍天涯海角,看尽“日出江花红胜火”,看遍“牧草茵茵,麦浪澄澄”,大道就在其中,行旅即是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