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越有能力,过得越不好

2023-07-16 09:43 作者:历史其实挺有趣  | 我要投稿


(荀子 画像)

公元前200年,一个叫做贾谊的人出生于洛阳。

这个贾谊,长大之后学问很大,教他文化课的老师,是西汉初年的大儒张苍。

张苍这个人,西汉初年的时候还做过丞相,而这个张苍的老师,则是战国末期的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

朋友们,荀子,那可不是一般人,史书记载,荀子一共就收过仨徒弟,一个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一个是官拜大秦相邦,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丞相李斯,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张苍。

这么来算的话,贾谊还算是荀子的徒孙。

有人十年寒窗,有人一朝高中,有人长于谋国拙于谋身,有人饮马江边,有人在夕阳下只剩一个落寞的背影。

可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不同的。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西汉的皇帝世系,是这么捋的。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二代皇帝汉惠帝刘盈,三代前少帝刘恭,四代后少帝刘弘,然后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这其中呢,前少帝和后少帝是儿童皇帝,没有实权,这段期间属于是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也就是吕雉主政。

(吕雉 形象)

吕后当权的时候,贾谊的名头那就已经是非常大了,十里八乡都知道有贾谊这么一个满腹经纶的高级知识分子,朝廷一看这是人才得重用啊,于是立刻征召贾谊在本地做官。

洛阳,归河南管理,而当时的河南郡太守,是一个叫做吴公的人,贾谊那时候就负责辅佐吴公,和吴公一起治理河南当地。

《汉书·贾谊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等到汉文帝刘恒登基的时候,在吴公和贾谊的共同努力下,河南郡那被治理的是相当不错,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社会安定,当时整个西汉都认为河南这片地区的治理成效,是最优秀的。

汉文帝刘恒是明君,皇帝识人善用,地方上有政绩,那他当然是看得见的,他听说河南郡的治理很有成效,非常开心,立刻就把河南郡守吴公升职为了廷尉。

郡守,是地方一级的最高长官,而廷尉则了不得了,这是九卿之一,属于是西汉朝廷最高司法机关的一把手,吴公这个工作调动,等于是火箭式升职,纵观整个西汉一朝,那也是相当罕见的。

吴公升职之余,当然也没忘了这个尽心辅佐他的贾谊,因为扪心自问,如果没有贾谊的帮助,自己肯定是干不出这些政绩的,于是吴公临走之前,专门向朝廷推荐了贾谊,表示小贾这些年帮了我不少忙,这小伙子是相当能干,是个人才,朝廷一定得给妥善安置了。

吴公发话,朝廷自然重视,于是汉文帝大笔一挥,也把贾谊调到了朝廷里,担任博士。

(汉文帝刘恒 画像)

西汉的博士,一般是指掌管书籍文典,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官员。

说白了,这个官职虽然可以在宫里上班,而且还时常有和皇帝接触的机会,但却是属于那种既无实权,也没有太多发展前景的职业。

并且,朝廷里的博士,那是很多的,学究大儒比比皆是,多他贾谊一个不多,少他贾谊一个也不少,如果说非要在贾谊的身上找一找不同的话,那就是当时的西汉博士们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四十多岁都算是年轻的了,而贾谊当时却只有二十一岁,是所有博士里,年纪最小的。

不过您看贾谊的年纪虽小,但本事却是大的惊人。

我们知道,博士的日常工作,就是一般三五十号人围坐在皇帝的身边,皇帝有问题呢,就负责解答皇帝的问题,皇帝没有问题,就给皇帝科普一点文学常识。

汉文帝这个皇帝,他很喜欢考察臣下的才干,所以每次他把这些博士们叫到一起的时候,都会主动发问,提出很多稀奇古怪,非常刁钻的问题,一般人,那是很难作答的,只有贾谊,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说的十分有道理。

你这么一整,那肯定在汉文帝的面前那就露脸了。

的确,汉文帝对贾谊很有印象,而且非常欣赏,一年不到,就把他提拔为了太中大夫。

这个太中大夫,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同时还有议论国事的权力。

你比如整天和汉武帝贫嘴的那个东方朔,就曾经担任过太中大夫的职务。

(贾谊 画像)

有了议论国家大事儿的权力,贾谊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开始频繁的向汉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内容很多,基本上军事,政治,民生各方面都包括了,但最主要的,是这一条:

《汉书·贾谊传》: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贾谊建议皇帝,把西汉朝廷里的这些列候,也就是刘氏宗王们全都调离中央朝廷,而是到自己各自的封地去生活。

贾谊敏锐的意识到,这些权力极大,声势更大的刘氏宗亲们如果长久的盘踞在长安,只会让他们彼此勾结,彼此联盟,进而威胁皇权,只有把他们打散,七零八落的相互弄到遥远的封地,并且在封地进一步的制约他们,才能使得皇帝的权力不被动摇。

贾谊的这些想法,在当时无疑是非常亮眼,且超越当前那个时代的。

他的才华折服了汉文帝,皇帝一度想把他提拔为公卿,让他成为西汉朝廷的核心人物之一,但问题是,政治环境的动向和氛围,是瞬息万变,很难捉摸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你贾谊这么优秀,这么亮眼,这么得皇帝的重用,你让剩下的这一票大臣们怎么混呐?

(朝堂)

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西汉朝廷里对贾谊有明显敌意的,就有以下几位:

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

周勃和灌婴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而冯敬则是朝廷里的御史大夫,干的就是弹劾大臣们的工作。

朋友们,这些大臣,那在西汉朝廷的地位,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联合起来,分成早中午晚,倒班一般的在汉文帝的面前说贾谊的坏话。

汉文帝就算再是明君,也顶不住一帮大臣们轮番上阵这么埋汰贾谊,所以很快开始疏远贾谊,甚至后来把贾谊贬到了长沙去做官。

长沙离京师有千里之遥,贾谊这就等于是被彻底下放了。

命运和前途的灰暗时刻,不知道这个空有雄才而不得重用的儒生,会想些什么呢?

想什么也没用了,因为在地方根本没有贾谊的用武之地,所以他老老实实在地方上待了三年。

如无意外,他将会三年过去又三年,三年过去还三年,最后就这么黯然的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沦为历史上一朵小小的,转瞬即逝的浪花。

但是,如果没有意外,那就一定会有意外发生。

不过这个意外,那是相当意外——阔别三年不见,汉文帝竟然很想念贾谊,皇帝自打贾谊离京之后,是吃饭也不香了,睡觉也不甜了,于是皇帝干脆一纸诏书,又把贾谊给弄了回来。

三年不算太长,但贾谊回归朝堂之时,却已经是物是人非。

灌婴已死,周勃也被免了职务,下放到了地方,昔日同僚纷纷离去,虽然说这帮人当年对自己并不好,但贾谊仍然有些感慨。

(君臣)

以前他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改变一切,改变这个王朝的制度和文化,改变皇帝对自己的看法,改变社会,乃至于改变这个世界。

贾谊啊贾谊,你还是太天真了。

就如同这一回汉文帝虽然把你从长沙弄了回来,但是皇帝并不打算把你留在身边重用,而是很快又把你下放到了梁国。

梁国,这是西汉时期的封国,大致范围在河南东部和山东西南,治所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睢阳。

直到这一刻,贾谊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自己以为的王佐之才,自己只不过是帝王的弃子。

皇帝喜欢你,就把你找来解解闷儿,皇帝不喜欢你,你随时随地就可以被抛弃。

贾谊终于再一次出发来到了梁国,在这里,他将度过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间。

梁国的主人,是梁怀王刘揖。

这个刘揖,他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

(刘揖 形象)

关于这哥们的记载,在史书上很少,我们唯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刘揖对贾谊礼遇非凡,俩人在梁国建立了很深厚的情感。

在刘揖的身上,贾谊终于找到了那种久违的被重用的感觉。

然而意外再度发生,刘揖一次骑马出行,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超速行驶,不小心坠下马来,直接就摔死了。

《汉书·贾谊传》: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唯一愿意接纳和欣赏自己的人死了,贾谊那是相当的难受,时常因为刘揖之死而日夜哭泣,最后悲伤过度,竟然在这种不良情绪中病逝了。

贾谊的死,实在是英年早逝,因为他死的时候,不过三十三岁。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多年前,贾谊(也许是)最后一次面见汉文帝时,君臣二人聊到深夜,汉文帝意兴阑珊,对着贾谊接连发问,但所问之事,只不过是神鬼通灵,巫术奥秘之类的事情。

贾谊欲言又止,他多想要和眼前的西汉君王聊一聊这社会变化,聊一聊这天下苍生啊。

(未央宫)

可惜,汉文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这个才华横溢,堪称西汉顶流的大儒留下过《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这样的名著,也对西汉朝廷的法制建设有过巨大的贡献。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贾谊预见过西汉未来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贾谊断言了中国封建王朝千年之间的脉络。

只可惜,贾谊预料到了一切,却终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命运。

天下苍生这四个字,也终究没能轮到贾谊来说。

越有能力,过得越不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