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的人在一生中受其影响,过度担忧还是疾病?

心理疾病 焦虑 抑郁
长久以来,无声的疾病都在伺机侵占你的身体;它们源于内心深处,不是任何可以检测到的病原体;等到确诊时病人往往已经遭受了很长时间的折磨,由于疾病源于本身,所以免疫系统帮不上忙。而目前外界的治疗和药物能起到一个什么效果尚未清楚,只能说能用就凑活用吧。拿焦虑来说,不敢说100%;起码99%的人有焦虑过吧。
焦虑其实是我们对生活中许多不同类型的事件的正常反应,焦虑症就是对这种反应做一个深入的放大。举个例子,比如开车;可能不少人会觉得紧张,但开车又是不少人群的必备技能。第一次开车会略微紧张,手可能会冒汗心跳加速;想下个车可能都直接把门焊死。如果患有焦虑症,主驾驶的门连碰都不会碰。这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想法,大脑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各种超越时间线的想法。比如开车门会不会炸,启动汽车会不会炸,开得太快会不会炸,等等诸如此类的焦虑。总之就是 这些事确实有可能发生,但是这个几率差不多等于中头奖。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在他们眼里会无限放大,并对此表现出极度痛苦和过度担忧。
这里拿出一个简简单单但是看着觉得不简单的数据,从1990~2010年这二十年间的统计数据看,焦虑症患者大约占到了3.96%;接近3亿人患有焦虑症。焦虑算得上是生存本能;古人在种田收成之后并不会把所有粮食短时间内吃完或者售出,而是会留下一部分以防万一。这就是古人焦虑的,万一粮食收成出现意外,还有备用粮。不过焦虑情绪比较变幻莫测,主要是哪件事让人更紧迫,哪件事就是焦虑源泉。这种情况一般也就持续一阵子,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时间长的叫焦虑症。如果焦虑是逼迫人前进的良药,那焦虑症就是扼杀成功的毒药。在焦虑的影响下,大脑通过释放一堆化学物质来应对威胁或危险。即使危险出现的几率很小,这些激素也会引起一些反应;一旦威胁停止或消失,身体就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患有焦虑症,这些恐惧和危险的感觉可能会持续存在。即使威胁消失很久,这种感觉依旧存在;它们会让患者觉得事情比实际情况更糟。当然每个人对焦虑症的经历都是不同的,并非每个患有焦虑症的人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
焦虑也分为很多种。这里拿广泛焦虑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症来说明。其中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症,它的特征就是长期焦虑。患者会经历非特殊性的持续恐惧和担忧,并过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碎片。在疾病无声的折磨中,患者会逐步变得烦躁、做事越来越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一点点小事都容易使其紧张,影响心情和睡眠。这也算是一种压力,压力来源可能是家庭生活、工作、社交或自己的健康。还有一类患者只对某一种特定的东西恐惧。比如针,很多人就很怕针。只不过特定恐惧患者会极力避免;如果实在避免不开,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东西无法构成威胁,但身体还是不由自主的感到颤抖、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此类型相对而言还算好一些,只要避开使你紧张恐惧的特定东西。还有社交焦虑症。在面对一些人多的环境,特别是那种有点尴尬、羞耻或社交互动的情境下,会产生强烈恐惧和回避。比如在演讲的时候,会紧张焦虑,出现脸红、出汗、心率加快和说话支支吾吾的情况。其实在大多数社交互动中都会有类似经历,超过75%的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会出现这种情况。社交焦虑症就是这类情况的加强;参加聚聚会和新朋友交谈都会导致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心跳加速、出汗和思绪加快。它与恐惧症一样,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通常会试图避免焦虑的根源。如此一来,长期的避免社交会让患者被这个社会‘孤立’,让患者感到非常孤独。这样恶性循环会使得恢复更加困难,最终它会让一个人难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过度恐惧会限制他们在工作、学校和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根据基于人口的大型调查,高达33.7%的人口在其一生中受到焦虑症的影响。当然,焦虑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其中森田疗法就比较有名,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于1919年创立的。目前被公认为对治疗部分精神类疾病,尤其是强迫症、焦虑症等有较好疗效的疗法。这个疗法主要目标是让患者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帮助患者了解体验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让患者尝试接受带着症状去生活。毕竟这些症状是人类情绪的自然特征,不是可以控制或消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