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朋友缘”比较好的人,大多做对了这5件事……

同事之间之所以常常为某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彼此当作朋友看待。
「曾仕强每日箴言」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这充分说明了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身边有一些值得信赖的朋友,很可能成为我们成功的助缘。
而且古人也早就告诉我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到靠谱的朋友,对个人修养实在助益良多。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结交到靠谱的朋友,广结善缘,并助力自己获得成功呢?
今天,我们分享5条经验。
1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有些人主张父母和子女应该像朋友那样相处,我们并不赞成。
家人就是家人,不是朋友。父母生我,朋友断然不能生我,这才是事实。
不过,家人以外,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朋友的范围,把邻居、同事、同业、同乡、同宗、同年等,甚至比较疏远的亲戚也看成朋友,这是相当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
朋友有亲疏之分,至于谁亲谁疏,因当事人的主观选择而有所不同。
有些人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把邻居看得比远方的亲戚还要亲。
有些人则因为和左邻右舍靠得太近了,以致时常发生摩擦,反而和远方的亲戚常常打电话问好而十分投缘。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必像过去那样把身边的人区分得那样细,大致上分成家人、亲戚、朋友和一般人,分别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就可以了。
朋友之间由疏而亲,有赖于双方共同的努力。
一方面推己及人,一方面设身处地、易地设想。经过一番交往,增进彼此的认识,逐渐信赖而日趋亲密。
朋友之间固然免不了利害关系,却应该尽量减轻它的分量。
由道义入手比从利害上着眼更能结交可贵的朋友,因为利害只能测量交情,道义才能获得知己。
凡是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最好都先反求诸己,也就是率先以身作则,大家才会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2邻里之间要自治友爱
其实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圈子都没有那么大,其中邻里之间的交往就是一个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邻里相处最好具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意识,知道社区的安宁必须大家协同一致才能实现。
有人修养不好,迟早会成为社区的乱源,但大家都有法定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好像谁也拿谁没有办法。
这时候只好互助互谅,多协助他、关心他,让他自己改变。除此之外,实在别无良策。
邻里之间要处得融洽,必须认清守望相助对大家的好处。
大家具有彼此扶助的理念,并且率先由自己做起。后搬进来的人家要逐家拜访先住进社区的左邻右舍,旧有人家也可以举办迎新会欢迎新来的住户。
要真诚希望结识对方,才有实质意义,否则就算天天碰面,还是谈不上认识。
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风气,诸如不要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不必管人家的闲事、不可邀约邻居打牌聚赌、适当约束自己的家人、管好自家饲养的宠物、自己当心火烛、自己控制发出的噪声、自己维护自家的环境卫生等。
这些都是促进邻居互助,让邻居变成朋友的必要修养。
3对上司合理顺从
很多人说职场中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其实不是,要看你怎么认知。
上司也是朋友,只是应该尊重他的职位与职权。
对待上司的态度与通常所说的“听话”“做乖乖牌”刚好相反,而是不盲从。
不盲从绝对不是不必服从或不要顺从,而是顺从得恰到好处。
换句话说,就是要先站在不盲从的立场来顺,才不致乱顺或盲目顺从,才会顺得恰到好处,合乎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合理化。
上司的决策合理,当然要顺从;如果不合理,不可以盲目顺从。
因为万一上司所做的决定是错误的,顺从势必把他害死,这才是不盲从的主要精神。
不盲从并不代表部属觉得上司的决策不合理时可以当面顶撞。
上司固然是朋友,却应该先接受他的意见,表示顺从,让他觉得我们心目当中有他的存在。
然后检讨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在单独和上司相处时,委婉地把问题提出来,向上司请示,让上司自己了解不合理的地方而自行调整。
这样做会使上司觉得有面子,也知道改变的结果会比较好,就会对部属心生感激。
切不可企图改变上司,使得他觉得没有面子,到头来,吃亏的还是部属。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部属,那不就相当于结识了一个靠谱的上司,对你的职场与事业都有帮助。
4对部属真诚关心
反过来,对上司而言,如果能够把部属当成朋友,甚至是帮助自己做事的好朋友,相信可以更能获得部属的信任和支持。
西方人比较偏向工作导向,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专心地工作,因为工作压力大,这导致大家逐渐厌恶工作。
中国人最好采取关怀导向,不必强调专心,因为我们自动养成一心多用的习惯,同时可以兼顾若干事情。
一般来说,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家关心他。
硬性规定他们如何如何,往往得不到效果。但是,上司一关心,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连人带心交给上司,工作也变成是自己要做的,因而兴趣浓厚,工作起来自然没有压力。
关心部属,主要表现在为部属解决困难,并且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充分享受工作的成就感,最后说声“辛苦啦”,使他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当然,如果有意如此,也就是硬性规定“我关心你,你一定要报答我”,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
上司对部属关心只有是自发的、真诚的、不带附加条件的,部属才会感动,从而自动、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这样的交往,才有价值和意义。
5同事之间平等互惠
实际上,同事之间之所以常常为某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彼此当作朋友看待。
其实,认真想来,今天大家不欢而散,将来也可能又碰在一起,那时岂不是彼此都很难过?
所以,若是换一种态度,把同事看成朋友,马上就会觉得同事亲切得多。
但同事并不都适合做朋友。有些人抱着“你我只有公谊,不需要私交”的观念,凡事公事公办,从不涉及私人事务。这种人只是同事,不是朋友。
有些同事并非如此,他们除了公谊之外,还会找机会建立私人感情,互相关心彼此的私人事务。这种人比较容易在同事之外变成朋友。
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和同事打交道,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
因为“朋友之间无议论,同事之间很计较”。同事之间难免有业务上的竞争,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互相排挤。
一旦变成朋友,彼此臭味相投,比较容易将心比心,互相帮忙。
同事是短暂的,朋友才是永久的,把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才会长久相处。
要把同事变成朋友,必须从自己做起,让大家明白“与我打交道,绝对不会吃亏”,建立自己的信用,使同事放心协助自己。
帮忙过后,记得及时道谢,哪怕是当面或打电话说几句感谢的话,也会使对方下定决心下次更加热心地帮忙。
如果有奖金、荣誉更应该与对方共享。这一切行动都要自己来实践。
人人争着走出第一步,整个风气就会改变,由明争暗斗、彼此憎恨变成互助合作、互相感谢。
坚持“我助人,人才会助我”的信念,既能交到好朋友,又能对个人的工作有诸多助力,何乐而不为。
总之,想要广结善缘,交到一些好朋友,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
明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进则退的,不会一直停留在那里。
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时时浇灌才会茁壮成长,否则就会枯死。
因而如果不能随时注意调整、维系,那只会转坏,不可能转好。
所谓调整维系,就是不断根据具体的情境,先力求改变自己,别人才会随之改变。
而且,无论何地何地,都要踏踏实实为人处事,慢慢提高自己的声望。
这样的话,广结善缘,收获一帮好朋友的助力,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