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市场发展现状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免费系列)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经验系列汇总
中国碳交易市场经验系列汇总
碳市场展望系列汇总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系列汇总
基于在《京都议定书》中签署的碳排放承诺,各国、各地区作为减排承诺的履约方,通过自上而下地发放碳配额、设立碳市场,共同促进减排行动。
海外主要碳市场存在以下特点:
1、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是碳市场的基本单位,各市场所涵盖的温室气体类别则略有差异。
各海外碳市场所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清缴时,将根据相应的方法学折算为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各交易所纳入控排的温室气体种类主要参考《京都议定书》附件所列举的温室气体列表,根据覆盖区域的行业特征,因地制宜地决定所涵盖的控排温室气体种类。
2、碳市场呈现区域性集中的特征。
根据各交易所披露的年度碳配额分配总量可以看出,全球人口集聚的三个大陆板块均存在碳市场“一家独大”的现象:欧洲最大的碳市场是欧盟ETS、北美洲最大的碳市场则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而亚洲(除中国外)最大的碳市场则位于韩国。
3、电力、工业是主要控排行业。
13个主要的海外碳市场中,电力、工业被10个碳市场纳入了控排行业,而建筑、运输、航空业则被纳入了部分海外碳市场。
一、欧盟碳市场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全球最大、成立最早的碳交易市场,成立于《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同年,欧盟所有的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的控排企业都参与其中,覆盖了欧盟约40%的碳排放量。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并非一个单独的交易所,而是一个由EU-ETS控制年度碳配额总量,控排企业的碳配额(EUA)可以在欧盟区域内多家交易所分散式进行交易。其中,位于德国的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是EU-ETS最大的碳配额现货交易所,主要仍以柜台交易的形式进行碳配额现货的转让;而洲际交易所(ICE)则不仅是欧洲最大的碳期货交易所,还是全球最大的碳期货交易所,涵盖了全球各主要碳现货市场相应的碳期货。
欧洲碳市场的发展紧扣《京都议定书》中所约定的减排履约时间节点,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第一、第二阶段是对《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履约行动,并逐步纳入更多的控排行业与成员国;第三、第四阶段则逐渐加快减排的进度,通过构建市场稳定储备(MSR)机制(类似于充当“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形式动态调整整个市场的碳配额总量。
在实践的过程中,欧盟碳市场各阶段都经历了不同的挑战:例如,在EU-ETS的第一阶段,碳配额通过测算企业的历史排放进行核定,主要是免费发放,而且对于自愿减排额度的认定和发放条件宽松,使得大多数控排企业在参与碳配额清缴时出现了手中碳配额用不完的状况,使得2007年碳配额的成交价一度跌至0欧元。
二、中国碳市场
根据UNFCCC“共同但有区别”的国家减排责任,中国在当时并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的范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家6。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中宣布了中国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而中国的碳市场则走出了“区域化试点”到“全国性纳入”的特色道路。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其实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进行顶层设计。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批批准了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3至2014年相继启动,2016年福建碳市场、四川碳市场成立,构成了大陆地区共9家碳交易所。参照欧盟碳市场的设计,我国的区域性碳市场以年度分配、场内外配额交易、定期清缴的方式,将当地相应控排企业纳入区域碳市场。

我国的区域性碳市场秉承减排的“初心”,根据区域的产业分布、经济特征,构建起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碳交易市场。图表5展示了我国区域性碳交易所不仅为会员单位提供区域性碳配额、以及全国性核证减排(CCER)的现货交易,还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会员需求,提供远期、碳质押等多元化的碳金融服务,促进碳配额的流动性,为企业提供资金流动便利。不仅如此,部分区域性碳市场还允许个人以及非控排企业加入市场交易,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碳配额的定价效率。
区域化碳市场试点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成果,试点范围内的控排企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单位产出水平的碳排放量)出现了双双下降。区域性碳市场试点的成功,验证了市场机制控排在我国是可行的、目前的碳配额分配机制是合理的。
为了进一步扩大控排范围、促进和巩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我国完成“双碳”目标过程中的作用,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预示着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正式启动。2020年,生态环境部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提供了法律基础。2021年,全国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动,至此,中国形成了一个全国碳市场、多个区域性碳市场并行的“1+N”格局。
全国碳市场首先将区域性碳市场的电力企业纳入,是因为电力行业排放量总体较大、排放数据的计算方法学规范、排放数据可得性较高。根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的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将会逐步将八大控排行业的剩余7类(钢铁、有色、化工、石化、建材、造纸和航空),以“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覆盖。
目前的交易规则可能约束了全国碳市场活跃度的提升。目前的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控排企业,还没有对个人以及非控排企业、碳资产服务机构开放,而且交易机制也是以线下的大宗协议为主,竞价交易尚未广泛采用。不仅如此,全国碳配额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也尚未发行,使得企业无法提早规划自己的碳资产面临碳配额价格和碳配额需求量的双重不确定性。因此,纳入更多元的交易机制、碳金融工具并允许碳资产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可能可以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市场展望,碳交易,碳资产,大宗商品碳关税,碳关税专家交流,欧盟碳关税计算,碳减排制度,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ISO14064-1,碳计量,碳排放,低碳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循环经济,ESG,乡村振兴
CCER制度,CCER项目减排效益测算,林业碳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造林方法学,林业碳汇专家交流,绿色金融
碳中和,电力碳中和,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钢铁碳中和,智慧园区碳中和,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智慧建筑碳中和,智慧交通碳中和,数据中心碳中和,CCUS,氢能,抽水蓄能
汽车碳中和,中国乘用车双积分,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
绿电,绿电专家交流,电价政策,电力市场政策,澳洲电力危机解析,新型储能政策专家交流,户用储能,欧洲户用储能专家交流
锂电池,电池回收,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锂电材料专家交流,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石墨化专家交流,4680、麒麟电池专家交流
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