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初秋新冠中医诊疗方案潘凤卫个人第三版(试行)

2023-08-24 22:25 作者:中医教学-医侠  | 我要投稿

新冠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是感受“疫戾之气”。根据这次2023年初秋病特点,属于“寒疫”,参照以下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涉及到超出药典的剂量,应当遵医师指导下应用。

 

1、预防期

症状表现:自汗,恶风,气短,乏力,易于感冒,舌淡,脉弱。

方剂:玉屏风散

基础方:黄芪18克 白术12克 防风9克

加减:阴虚加玉竹,气虚重者加党参。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推荐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口服液)

 

2、临床治疗期(抗原或核酸确诊结果以及中医辨病)

2.1 初发期

【外寒里热证】

症状表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或晕,身体酸痛,或恶心呕吐,或咽干,或咽痛,或喘,或夹痰,或大便不行,小便不利,舌红,脉数。

方剂:大御肺汤

基础方:成分保密。

加减:头晕重者加天麻,素体肝阳上亢者去掉麻黄。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取1剂水煎服,无论是否汗出,1剂可以汗出热退。不汗出者,热不退或次日复发热者,次日加复半剂。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推荐中成药:麻杏止咳糖浆(片)+感冒清热颗粒

针灸穴位推荐:灸大椎,刺血内庭,针刺尺泽、膻中、肺俞、合谷、曲池,得气为度,每日一次。

 

【寒郁化热证】

症状表现:发热重,恶寒重,伴头痛,咽痒,或伴咳嗽轻症,或伴身体酸痛,或咽干,或咽痛,或喘,或夹痰,舌红,脉浮数。

方剂:荆防败毒散合银翘散

基础方:羌活9克、防风9克、柴胡9克、前胡6克、枳壳6克、独活9克、茯苓6克、荆芥9克、桔梗9克、川芎6克、甘草6克、金银花6克、连翘6克、薄荷6克、淡豆豉6克、淡竹叶6克、芦根12克。

加减:头痛重伴鼻塞加白芷,咽喉红热肿痛加牛蒡子。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取1剂水煎服,无论是否汗出,1剂可以汗出热退。不汗出者,热不退或次日复发热者,次日加复半剂。

推荐中成药:荆防颗粒+银翘解毒颗粒(丸/片)

 

【外寒轻证】

症状表现:发热轻或不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或咽干,或咽痛,或身体酸痛,或头痛,或小便不利,或夹痰,舌淡红,脉数。

方剂:小御肺汤

基础方:成分保密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推荐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

 

【凉燥证】

症状表现:微恶风寒或不恶寒,不发热,咽痒,轻度嘶哑,或伴咳嗽轻症,或伴身体酸痛,或咽干,或咽痛,或喘,或夹痰,舌红,脉浮。

方剂:杏苏散加减。

基础方:紫苏叶9克、前胡6克、杏仁9克、桔梗9克、枳壳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克、百部9克、芦根12克。

加减:咳嗽重伴有白痰者,加紫菀、款冬花。恶风寒明显者,加荆芥、防风。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儿科发热】

症状表现:发热,恶寒,咳嗽,腹痛或胃脘痛,呕吐,嗳腐吞酸,或泄泻,舌质红,脉数。

方剂:小儿肺灵汤。

基础方:大御肺汤加麦芽、山楂、神曲。

加减:食积重者加枳实;乏力者加白术。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推荐中成药:麻杏止咳糖浆(片)+感冒清热颗粒+大山楂颗粒。

补充:不恶寒,但发热重,伴喘者,用葵花肺热咳喘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大山楂颗粒。发热高伴见抽搐的急用清开灵颗粒。身热不退者加服银翘解毒颗粒。

 

注意:儿科诊疗中有符合上述非儿科情况的,也可以辨证应用,不可拘泥于儿科。

 

2.2退热期

【咳嗽重】

症状表现:咳嗽,头痛,或夹痰,或咽干,或咽痛,或鼻塞。

 

余邪未尽期: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味

基础方: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2克 炙甘草6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加减:咽痛加射干。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咽干燥咳期:

方剂:止嗽散加减

基础方:桔梗9克、荆芥9克、紫菀9克、百部6克、白前9克、甘草9克、款冬花9克

加减:口渴重加天花粉。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2.3重症期

症状表现:语声微弱,卧床不起,气短,喘,痰多难咯,精神极度疲乏,或伴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促或结代散大。

 

方剂:参附龙牡汤加减

基础方:炮附子15克,人参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萸肉2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丹参18克,葶苈子6克,五味子6克。

加减:阳衰不重者去干姜;邪重于虚者去炙甘草;食积不化者加鸡内金;痰重者加瓜蒌(涉及十八反,请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用);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咳嗽明显者加杏仁;余邪未尽合用麻杏石甘汤。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3、恢复期(抗原或核酸检测转阴)

【余邪未尽 气阴两伤】

症状表现:口干咽干,乏力,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剂:竹叶石膏汤加味

基础方:竹叶6克 生石膏30克 人参6克 麦冬24克 半夏9克 山药15克

加减: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痰少而黏者加川贝、瓜蒌。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气阴两伤】

症状表现:多汗,乏力,口燥咽干,咳嗽无力,气短,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剂:生脉散加味

基础方:人参9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加减: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推荐中成药:生脉饮

 

4、基础病和新冠继发引起后续疾病治疗

【哮病】

冷哮证

症状表现:咳嗽,气喘急促,喉间有痰鸣音,憋闷气逆,遇冷而发,或胸膈满闷,或吐涎沫,舌苔白腻,脉紧或沉紧。

方剂:射干麻黄汤加减

基础方:射干9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细辛3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大枣5枚、法半夏9克、五味子6克。

加减:痰多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子,另外酌情加白前、陈皮、杏仁等。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喘证】

肺气郁闭证

症状表现:情志刺激加重,发作时呼吸急促,息粗气憋,胸闷,无痰,平素体质多抑郁、失眠、心悸。舌苔薄,脉弦。

方剂:五磨饮子加减。

基础方:沉香5克、木香6克、紫苏子9克、枳壳9克、槟榔9克、乌药9克。

加减:喘满重者加厚朴下气除满;失眠者,加合欢皮解郁安神;肝郁气滞重者加柴胡、青皮。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针灸穴位推荐:肺俞穴、定喘穴、肝俞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膻中穴。

 

【肺胀】

痰浊壅肺证

症状表现:胸部满闷,短气喘息,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或伴畏风易汗,或伴乏力,舌质暗,苔白,脉滑。

方剂: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基础方:紫苏子9克、前胡9克、白芥子6克、法半夏9克、厚朴9克、陈皮6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加减:兼有乏力多汗的加党参、黄芪、防风;兼有舌质紫暗的加丹参、桃仁、红花、地龙、赤芍、水蛭等。痰清稀量多可用小青龙汤加减,如果伴有里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胸痹】

气阴两虚证

症状表现:胸闷,严重者伴心前区疼痛,乏力,动则尤甚,舌体胖伴边有齿痕,心悸,气短,舌暗或有瘀斑瘀点,或伴口苦,苔薄白,脉虚细或结代。

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基础方:人参6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桂枝5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丹参9克、当归9克、生地3克、熟地3克、川芎6克。

加减:口苦无反酸者加柴胡、黄芩;口苦有反酸者加黄连,或伴失眠者酌情合用黄连温胆汤;失眠者,加酸枣仁、郁金、茯苓、远志。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针灸穴位推荐:膻中穴、心俞穴、郄门穴、神门穴、厥阴俞穴、膈俞穴、三阴交穴、行间穴。

 

【咳血】

肝火犯肺证

症状表现:咳嗽阵作,白睛红带血丝,胸胁满闷或胀痛,痰重带血,或伴呼吸不畅,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方剂: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基础方:青黛2克(日用量用散剂或者装胶囊,不入汤剂)、黄芩9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海蛤壳15克、甘草6克、大蓟5克、小蓟5克。

加减:头晕心烦者加栀子、丹皮;痰重多而清稀加半夏、陈皮;痰多黏或黄加浙贝、瓜蒌皮。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郁证】

气郁夹风证

症状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情绪不宁,不思饮食,大便失常,或伴游走性身痛,或伴眩晕,或伴恶风,或伴头痛,舌苔薄白,脉弦。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基础方:柴胡9克、白芍9克、香附9克、川芎9克、陈皮6克、枳壳6克、甘草6克、紫苏梗9克、青皮9克、当归9克。

加减:失眠者加郁金、合欢皮解郁安神;头痛者,加白芷,并根据病位合用祛风引经药;恶风者,加荆芥、防风。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崩漏】

心脾两虚证

症状表现: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神疲,乏力,月经非时而下,色淡质稀,舌苔白,脉缓弱。

方剂:归脾汤加减。

基础方:人参6克、白术9克、黄芪18克、茯苓9克、龙眼肉9克、酸枣仁12克、木香4克、当归9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出血量大,可酌情加阿胶滋阴止血。

服法:传统饮片煎服,每日1剂,1日两次。

推荐中成药:归脾丸。


2023年初秋新冠中医诊疗方案潘凤卫个人第三版(试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