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解读《景观社会》第六章:第150段

2023-06-22 06:00 作者:顾永琳  | 我要投稿


图文无关:最近好像多了些默默陪伴的网友。

150

 

Pseudo- cyclical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modern economic survival - the augmented survival in which everyday experience is cut off from decision making and subjected no longer to the natural order, but to the pseudo-nature created by alienated labour. It is thus quite natural that it echoes the old cyclical rhythm that governed survival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incorporating the natural vestiges of cyclical time while generating new variants : day and night, work and weekend, periodic vacations.

 

伪-循环时间与现代经济下求生活动中的消费行为相关联——在这种升级了的求生活动中,日常生活经验被与决策活动割裂开来,且不再服从自然秩序,而是转而服从于由异化劳动所产生的伪-自然(秩序)。

 

    这个“the consumption of modern economic survival”我绕了好久只能想出个这样的翻译方案来。

    如果想要让伪-循环时间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有有必要把这些人从原来的时间秩序中拖拽出来。而接替原来自然的东西,正巧就是人类依靠自身的劳动、在历史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第二自然”。既然它区别于原本的自然,差别就在于两者遵从不同的秩序。当然我们很清楚这两者的时间秩序之间的差别:循环时间和伪-循环时间。

 

因此这种时间非常理所当然地要重复那种古老的循环节律,这种节律主宰了前工业化社会中的求生活动,它在合并了循环时间中残余的自然属性的同时产生出新的变种:日与夜(的更替),工作日与周末(的更替),定期的休假。

 

    新的时间形式和旧的时间形式当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种东西,前者是对于后者的异化中产生的。就像是说人类创造了“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可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是对于原有自然的“改造”。

    在形式上的确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在前工业社会中,时间是如何循环的?也有日夜交替,有寒来暑往。它们是被什么决定的?是社会以外的因素。

    但是工业社会就不一样了,决定了那些“变体”的是什么?是社会以内的生产节奏。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曾经就是需要把黑夜当成工作时间,然后在白天休息睡觉的。这些对于时段用途的定义完全来自于社会内部,这在另外的当年就会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们逐渐希望社会以外的影响因素。然后就是被封闭起来的危险。


题外话

    我只是突然想起来,即使是一个已经被修改过更加“正常”了的数字,这个基尼系数完全没有为某个制度的合理性做辩护的说服力了。要么现有的经济学部门证明理论的无力,然后取消这么学科存在的根基;要么就承认自己的无能,我们还真的比你们懂,别犟嘴。

试解读《景观社会》第六章:第150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