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梨香院雪天酒宴!薛宝钗全家上阵套路多,林黛玉冒雪前来,巧解宝玉危机

大家好,今天说一说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黛、钗三人首聚的修罗场。
贾宝玉不顾贾政训诫,偷偷溜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薛姨妈热情地把他往宝钗屋里推,宝钗趁机套近乎引他互看金锁宝玉,排扣都解开了,丫鬟莺儿还在旁边打辅助:“和我们姑娘的是一对儿”。
林黛玉知道这件事不妥,她听说之后,顶风冒雪的大老远赶过来给宝玉解围,展示了一把她的高情商和毒舌。句句见血,字字如刀,狠狠嘲讽了薛家母女,护住了宝玉的名声,也宣示了一把自己的主权地位。
宝玉不敢说话,薛姨妈母女理亏在先,内心藏奸,被林黛玉一顿冷嘲热讽也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
宝玉去梨香院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呢?因为贾母、贾政要求他和薛宝钗避嫌。
贾宝玉因为听周瑞家的说宝钗生病了,一贯怜香惜玉的他想要去看大表姐。但是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去,也不敢提前告诉任何一个身边的人。
书中写,(宝玉)因想起近日薛宝钗在家养病,未去亲候,意欲去望她一望。若从上房后角门过去,又恐遇见别事缠绕,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宁可绕远路罢了。
作者曲笔写的非常隐晦,但是细品就会发现,是贾母和贾政不允许宝玉去梨香院。
“上房”是哪里?答案在第三回中写得很明白,“正面五间上房”是贾母的住处,宝玉此时就在贾母屋里,虽然贾母已经睡着了,但是两边抄手游廊上有很多丫鬟婆子,遇见了肯定是要问他往后跑是要干什么去呢?这时候大观园还没建造,宝玉也不好回答。
贾母的住处在荣禧堂西边,宝玉如果从这边后角门出去还要经过凤姐的院子,以及贾政的书房。凤姐偶尔会抓他壮丁抄写东西,如果被凤姐抓住,宝玉也不好交代自己要干什么。
最倒霉的就是害怕遇见贾政,端正严肃的贾政应该是反对宝玉和薛家人亲密接触的,尤其认为宝玉和薛宝钗应该避嫌。这话要从薛姨妈进贾府说起。
话说薛姨妈身为一个寡妇,明明有成年的儿子薛蟠,却不能扶持他顶门立户支撑家业,而是一味溺爱纵容,养得无法无天,世事不知。直到大街上打死人命,终于兜不住了,索性带着他投亲靠友,寄人篱下。
薛蟠一个大男人他也不嫌丢人,真的跟着母亲和妹子常年住到了姨妈家里混吃等死。他的大姨夫贾政十分头疼:一个四十出头的的寡妇小姨子,一个成年外男大色鬼大外甥,一个成熟美艳的成年适婚大外甥女。
贾政能怎么办,只能把他们安排得尽量远一些,减少薛家人和贾府人的接触。梨香院在荣国府后墙东北角上,离内宅还隔着后花园,“相隔两层房舍,又有街门另开”,贾政对薛家人的避之不及,已经表现的不能更明显了。
宝玉也很清楚贾政对薛家的厌恶,所以他宁可绕远路,明明要去东北角却咔咔往南跑,出了二门过了穿堂,才向东向北绕厅后直奔梨香院。
直到这时候跟随他的一大堆奶妈、丫鬟、小厮们都不知道他要干啥去,还以为他要去宁国府看戏。贾宝玉也不敢直说,因为说了可能会被阻拦,他一溜烟儿跑过去这些人也就无可奈何了。
结果倒霉的是遇上了贾政的一群清客相公,偏偏一个叫詹光(沾光),一个叫单聘仁(擅骗人),这里是作者暗喻薛家,攀附权贵又图谋金玉良缘,属于又沾光又擅长骗人的角色。
这时候嬷嬷大概知道宝玉打什么主意了,她问了清客相公一句话:“你二位爷是从老爷跟前来的不是?”这句话显然是想阻止宝玉,只要听见贾政在书房,嬷嬷就有话说了。
可是这俩清客也很厉害,他见宝玉直奔东北方向,知道这位小公子要去寻摸那位薛家的表小姐,他们就说:"老爷在梦坡斋小书房里歇中觉呢,不妨事的。”
这话说的特别搞笑,足见这些清客的油滑,他们完全懂得贾政的忌讳和宝玉的爱好。而且这些清客也轻视薛姨妈一家子,并不劝宝玉别去,而是说“不妨事”,好薛宝钗这位正当婚龄的成年小姐也不用避讳什么男女大防一样。
这也难怪,毕竟贾府的小厮兴儿都敢随口议论薛宝钗的皮肤雪白,何况这些清客相公呢?
别看他们给贾政当请客,天天拍马屁阿谀混饭吃,其实这些人都是有身份的,至少也是举人以上功名才有资格给国公府的当家老爷做清客幕僚,否则哪里当得起贾政称呼他们一声“老先生”呢?
既然有功名,作为士族读书人瞧不起金陵没落商贾是很正常的。
贾宝玉心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原本他去梨香院,只是为了看看妩媚丰艳的美女宝姐姐病好了没有。当他来到梨香院,薛姨妈真的比看见天神下降还要激动。
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
这里有一处需要划重点注意,就是薛姨妈这一句:“这么冷天”,当时是冬季,寒冬腊月,天气非常冷。
薛姨妈一听贾宝玉是来瞧宝钗的,不肯错过这个好机会,一把就将宝玉推到宝钗的里屋去。于是,在“金玉良缘”的计划中,薛宝钗和贴身丫鬟莺儿,一看男主角贾宝玉登场,就来了一出贾母“掰谎记”所说的最恶俗无比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才有的桥段。
纵观整本《红楼梦》,处处都是反套路,唯有宝钗和宝玉互看金锁通灵玉这一回,真是妥妥地明清风月传奇的套路,而且还是女方主动套路男方。
宝钗看见宝玉进来,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1、她让宝玉炕沿上坐了;2、她主动问宝玉要通灵玉看,挪近前来凑近宝玉的身边;3、她拿到宝玉摘下来的通灵玉,专门念了两遍上面的字;4、在莺儿的辅助下成功的吊起宝玉对黄金锁的兴趣;5、她毫不避讳地解了自己大袄的排扣,把贴身带的金锁掏出来,让宝玉靠着她托了锁看。
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宝玉的通灵玉在外套外面戴着,而且他是摘下来递给宝钗看的;而宝钗的黄金锁是在大袄里面带着,可是她没有摘下金锁,而是让宝玉凑近了她身前看的。
贾宝玉一个十二岁的小公子都知道礼数,把通灵玉摘下来给表姐看,宝钗这个成年的大姑娘竟然不知道和表姐避讳男女大防吗?当然不是,他肯定知道。宝钗可能就是故意引得宝玉和她这样亲近,宝玉就这样闻到了宝钗身上冷香丸的幽香。
《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小说中也有很多女子主动引逗男子,用的都是类似的套路,作者甚至直接套用了吴月娘和李瓶儿、潘金莲的外貌组合来描写了薛宝钗的容貌:漆黑油光的纂儿、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并且皮肤雪白,身上有香气。
贾宝玉和薛宝钗也是从这一回亲近之后开始更加熟络起来,宝玉时常来看宝姐姐,宝钗有事没事也爱去宝玉屋里坐着,三更半夜说说笑笑还不走。
宝钗的确靠她成熟丰艳的魅力吸引了贾宝玉,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和兼美仙子做夫妻的时候,也认为兼美仙子“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后来又因为宝钗羞笼红麝串露出雪白一段酥臂看呆了。
家人这样套路宝玉,一来二去,很难说会发生些什么妨碍名声的丑事。
林黛玉是非常聪明的人,她本就比宝玉更懂得男女大防,她一听宝玉偷偷跑去了梨香院,立刻就赶来了。注意,这可是寒冬腊月的,而且外面还下着雪,一向体弱多病,怕风怕冷的林姑娘,就这么顶风冒雪的走了长长的路,她不是专门来吃醋的,她是来救宝玉的。
如果林黛玉没能及时出现,鬼知道薛宝钗和贾宝玉还要做什么?薛宝钗和宝玉头挨着头这半天,说一会儿就来说话的薛姨妈,也在刻意拖延给他们制造二人世界。
如果宝玉自己在这里真的喝醉了,睡在了梨香院,孤女寡母在家里留宿了外男,宝钗的清白名声可就毁了。宝玉会被贾政打个半死,等养好了伤,估计很快就要和宝姐姐订婚了。
贾母也会因此对贾宝玉彻底失望,宝玉的仕途也算是基本告吹,毕竟岳家是商贾,大舅哥有人命案,荣国府嫡公子的脸面掉在地上碎的根本拾不起来,连捐官都不好意思去吏部报道。
宝钗的目的倒是实现了,她成了王夫人的亲儿媳妇,聪明能干有学问,八面玲珑会做人,而且她家世卑微,只能全心全意抱王夫人的大腿,肯定比王熙凤这把刀更好使,她的哥哥也将一生得到贾府庇护,她的母亲也可以跟着她出嫁,在贾府一直安度晚年。
若是能从金陵没落商贾之女一步登天,成了顶流权贵国公府的贵族少夫人,那就是薛宝钗梦寐以求,不择手段也要实现的青云之志。
可惜林黛玉是不会让她这么容易就得逞的,林黛玉此时父亲还在世,作为身份高贵的名门千金,是贾母身边的宠儿,贾母还一门心思的撮合宝玉和黛玉的婚事,想要延续贾府和林如海的姻亲合作关系。
因为林如海的仕途是非常乐观的,将来宝玉有这样的探花郎和朝廷高官老岳父,也会对他的科举仕途有更多助益。
林黛玉在贾母膝下和宝玉青梅竹马长了这几年,也是非常和睦。因为女孩儿比男孩儿早熟,林黛玉已经发现她自己对贾宝玉的感情,眼看父亲、舅舅和外祖母的态度,将来宝玉八成就是她丈夫,她怎么可能允许薛宝钗横刀夺爱呢?
此时,林黛玉还不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她还是盐课政、兰台寺大夫林如海老爷家的大小姐,正经的名门贵女,士族千金。她从内心里也瞧不上薛家,看不起薛宝钗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没有薛姨妈和王夫人这层亲戚关系,薛宝钗根本就没资格和黛玉、贾府三春平等往来,互称姐妹。
不信就看看同样作为皇商之女的夏金桂,从她嫁给薛蟠开始,贾府里从上到下,有一个人理会过她吗?并没有任何人和她交往,不是因为夏金桂泼辣不讲理,而是因为贾府里的媳妇、姑娘们都瞧不起她,她跟薛姨妈没有血缘关系,贾府的人愿意给薛姨妈一点面子,却不愿意给夏金桂面子。
林黛玉顶风冒雪的赶到梨香院的时候,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解开的棉袄排扣大约才刚刚扣好。林黛玉一进门就是一击“飞刀”,她对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宝玉和宝钗说了这样一句话:“嗳哟,我来得不巧了!”
这话说的其实很重了,黛玉的意思是她不该来,打扰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好事。
薛宝钗心里有鬼,当然不肯承认,就反问黛玉:这话怎么说,黛玉的回答属于补刀:“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潜台词就是:别装蒜了,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男子而已。
薛宝钗见林黛玉的话根本没法反驳,她只能装糊涂:“我更不解这意。”林黛玉巧妙地就化解了宝钗的借力打力。
黛玉笑道::“要来一起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钗这下子没话说了,她虽然聪明圆滑,但是论才思敏捷,比黛玉还是差一截儿的。何况她心里有鬼,黛玉步步紧逼,自然她也不敢多说话了,说得越多,错的越多,她和宝玉提升亲密值的任务既然已经达成,何必和林黛玉磨牙废话?
黛玉是穿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来的,宝玉一看就知道外面下雪了,也忙着要斗篷。李嬷嬷见黛玉来了,简直就像盼来了救星一样,她赶紧发话让宝玉和姐妹们玩一小会儿,又让小丫鬟去取斗篷,还让等在外面的小厮们都散了。
可黛玉没来之前,宝玉的小厮们丫鬟们都在院子里冒雪等着,李嬷嬷应该是在外间被薛姨妈给缠住了,所以她知道薛姨妈摆茶果子。李嬷嬷一直都让那些下人们在院子里伺候,不让离开,就是在催促宝玉快点走,否则不至于下了半天雪珠,还让他们一直在那里等着。
李嬷嬷心里很紧张,宝玉私自偷道梨香院里来,真的出了什么事儿,贾母和贾政要是问责起来,她可逃脱不了责任。好在林黛玉已经来了,李嬷嬷总算放了心,只要有林黛玉在这里,就算留下吃饭喝酒,也保证能平安无事了。
所以,她才吩咐取斗篷,一会儿好回去,又让小厮们都散了,不用戳在这里提醒薛家人注意分寸了。
薛姨妈果然留着宝玉吃饭喝酒,而且由着宝玉吃喝,李嬷嬷也有了底气,赶紧上来劝阻。
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哪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
李嬷嬷这话说的真的是非常难听,这个没指名道姓的“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的人,难道说的不就是薛姨妈吗?
可笑薛姨妈不知道是没听出来,还是装听不懂,明明寄人篱下还要硬充体面,以为自己就算不是主人也有这个面子,大包大揽的非要把李嬷嬷推开。李嬷嬷虽然很瞧不上薛姨妈,但是毕竟是主母的亲姊妹,她也不敢十分得罪。
幸亏有林黛玉在场,李嬷嬷指望着林黛玉来给宝玉解围,可是林黛玉却对李嬷嬷万般不满。所以她在薛姨妈的酒席上句句毒舌,不仅讥讽宝玉,打压了宝钗,警告了薛姨妈,还狠狠教训了一顿李嬷嬷。
接着就是宝玉要喝冷酒,薛姨妈劝了不管用,薛宝钗说话他就偏肯听。林黛玉坐在旁边“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就是在思索怎么发作,正好紫鹃让雪雁送来手炉,林黛玉立刻指桑骂槐:“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这话说得十分明显了,宝玉明白,宝钗也明白。薛姨妈不知道明白不明白,反正大家都不说话,她不能让气氛尴尬。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黛玉的聪明绝顶在此处显露无疑,她随机应变的社交能力真的是堪称全书第一,她对自己刚才那样锋芒毕露的言辞,能圆的让人无可挑剔,合情合理,这份高情商实在是令人惊叹,薛姨妈也只能感叹她“多心”罢了。
李嬷嬷则非常害怕,她求着黛玉帮忙劝宝玉。可是黛玉根本不想搭理她。
黛玉一听这话就来气,直接针对李嬷嬷一顿怼,顺便对薛家母女连消带打。
黛玉先怼李嬷嬷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话的潜台词应该就是责怪李嬷嬷为啥这时候才想起贾政来,早干什么去了,纵容的宝玉跑来这里,还要她费劲巴拉来救场。
黛玉反让宝玉喝,不要理李嬷嬷,意思就是吓唬李嬷嬷,看等宝玉喝醉了,事情脑闹大了,这么收场呢?以后要记住这个教训。
李嬷嬷真的是非常害怕,她就求着黛玉帮忙劝宝玉。可是黛玉就是不想搭理她。
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黛玉这里看似是怼李嬷嬷,其实更像是在讽刺薛家母女,提醒她们注意自己的身份,只不过是贾府的外人,不要急功近利,做得太过分了。
李嬷嬷是听懂了的,她又是急,又是笑的说了这样一句话:“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这算是借题发挥,拿李嬷嬷作筏子呗。
薛宝钗也忍不住了,这半天林黛玉句句毒舌扎心,言辞犀利,明着是针对李嬷嬷,其实都是针对她们母女俩,薛姨妈可以装聋作哑,薛宝钗却忍不了了,可是她也没法正面回应,黛玉的话太有技巧了,所以她只能“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宝钗为啥不能喜欢黛玉?因为黛玉实实在在是在骂她。她为啥不能恨黛玉?因为黛玉虽然骂她,但是说的那些话,明面上看却像是在帮她。薛宝钗虽然心里不服气林黛玉,但是嘴上也不得不服,因为林黛玉的语言技巧根本无懈可击。
薛姨妈还在做梦呢?继续劝宝玉喝酒,亲自做陪。然后让宝黛都吃了晚饭才走,还说什么“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
等到吃完饭,宝玉已经喝醉了,李嬷嬷早就跑了。为啥跑呢?逃避责任,并且害怕林黛玉再拿她当枪使,怼她骂她。
林黛玉要回去了,她还问了宝玉一句:“你走不走?”言下之意是:你真的要跟你姨妈一起在这儿睡吗?宝玉还是懂事的,他乜斜倦眼说:“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这句话也算是一语成谶,后来宝玉果然抛弃了宝钗,在林黛玉死后,出家当和尚,也算是跟着林黛玉一同走了。
黛玉还当着薛家母女的面,对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还不知那边怎么找咱们呢。”这也是一个证据,表明贾宝玉是不被允许私自到梨香院来的,而林黛玉来梨香院应该是告诉了贾母的,因为紫鹃都知道送手炉来。
黛玉还亲自给宝玉整理了斗笠,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宣示主权,做给薛家母女看的。
宝玉和黛玉回到了贾母屋里,晴雯等人丫鬟还以为他去宁国府看戏了呢。
可见贾宝玉去梨香院看望薛宝钗,被薛姨妈留着吃饭喝酒这件事被人刻意的隐瞒了,李嬷嬷和跟去的所有丫鬟、小厮们居然没有人敢随便乱说,导致晴雯袭人都不知道。
这些人不是突然都集体哑巴了,而是因为他们之前没看住宝玉已经失职,再传说话,乱讲话,害怕被贾母等人责怪。
作者特意提到“贾母知是薛姨妈处来,更加喜欢”,贾母喜欢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林黛玉把贾宝玉给平安带回来了,什么事没有,贾宝玉不用挨揍挨骂了!
至于薛姨妈让宝玉喝酒,贾母其实是生气的,“因见宝玉吃了酒,遂命他自回房去歇着,不许再出来了。”为啥不许贾宝玉再出来呢?因为喝醉了容易摔倒,或者冲了冷风容易生病,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才“因命人好生看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