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3章

各国电影发展(1913-1919)

一战导致主要制作电影的几个国家产业衰败,法国的电影制作几乎终止。百代的许多工作人员被送到前线,生胶片加工厂转向了军需品的生产,摄影棚变成了兵营。其他卷入战争的国家,电影制作也大幅减少。好莱坞公司趁机扩展海外市场,1916年美国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供货商。
好莱坞是坐落于洛杉矶郊外的一个田园小镇,这一时期,一些独立制片公司陆续来到这里,逐渐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专门拍摄电影的地方,好莱坞也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1915年,卡尔·莱姆勒在这里开设了环球影城制片厂。到1919年,几个主要的电影公司都集中到了好莱坞,好莱坞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制作、发行、放映能力的电影基地。这一时期美国的电影制作逐渐专业化,有了更细的分工,比如有了单独的编剧部门,负责情节、对话和字幕的编撰。场景设计师,负责拍摄场景的选择和布置。导演把需要拍摄的内容分解为单个的镜头并加以编号,制作成分镜头本用于准备和拍摄。场记负责分镜头的记录。剪辑师负责最后影片的组接。
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的几位导演是:大卫·格里菲斯,西席·地密尔,莫里斯·图纳尔,麦克·森内特,约翰·福特。
1915年上映了格里菲斯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影片改编自迪克森的小说《族人》,全长3个小时,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两个家族的故事。这部影片几乎使用了关于无声电影如何叙事的所有技巧,格里菲斯通过拍摄宏大的场面以及对视听语言的充分运用使这部影片成为那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但这部影片也因为带有种族主义的色彩,而成为最有争议的作品,甚至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这部影片1914年开始筹拍,花了六个星期排演、九个星期拍摄,耗资十二万五千美元,这对当时的电影制作来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制作。影片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片尾的营救场面,男主角带领3K党去营救被困的女主和家人,镜头在被困的女主、想要破门的军人和赶去营救的男主角队伍三个画面之间切换,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感觉,最终女主获救。后来这种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成了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桥段。其实格里菲斯早在1909年的影片《孤独的别墅》就使用了这种手法,那时他已经知道,通过交叉剪辑可以营造紧张的观感。1916年,格里菲斯更宏大的一部影片《党同伐异》上映了,党同伐异讲述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20世界加利福尼亚一位青年劳工和妻子的生活遭遇;第二个故事讲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个故事讲述了16世纪天主教徒发动的对新教徒的大屠杀;第四个故事讲述了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的大祭司因为与王子有恩怨,不惜引敌人入城,导致了巴比伦城的灭亡。《党同伐异》有一个值得细看的方面,就是它的叙事结构。它是一个板块结构,四个都是独立的故事,这是第一次将这种结构用在电影里。板块结构是一种比较难的叙事方式,拿音乐做比方,好比一首复调音乐,它会有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旋律。在横的关系上,各旋律的节奏、强弱,开始与终止不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旋律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组合在一起又能协调进行。好的板块结构电影也是要达到这种效果,横向上每个独立的故事有自己的起承转合、节奏、强弱;纵向上各故事的又能相互映衬、烘托,比如影片里从巴比伦飞奔的战车切换到现代的火车,飞奔的车轮好比是历史的车轮,历史虽然在变迁,人性却没有多少改变,不管是两千年前还是如今,人们往往都会因为偏执的思想而产生党同伐异的行为。就像他在影片的开头,用一个诡异的画面和一句诗歌,来表达这种宿命感和悲剧性。《党同伐异》的手法在那个时期已经远超过同时期线性叙事的“单层结构”电影,一方面让人们看到电影有了更多可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过于超前的叙事方式,当时的票房并不好。
西席·地密尔,在1915年上映的《欺骗》里,对光影进行了探索,开始有目的、有选择的用灯光来营造氛围。比如用硬光造出剪影的效果,以及监狱门框的投影。将被关押的男人处于带有栏杆投影的光区内,来探望的女人处于光区外,用光影强化了两人的不同处境。
莫里斯·图纳尔,他的影片在构图和光影上都比较讲究。比如利用前景作为遮挡物的方式,使画面显得更立体,同时主体更突出。人物身上的轮廓光,和背景墙面的高光,让空间和人物都显得更立体。
麦克·森内特,专门制作打闹喜剧(slapstick comedy),他的启斯东公司旗下著名的演员有卓别林和梅布尔·诺曼德,卓别林的表演方式跟第2章里讲到的马克思·林德有相似之处,但林德表现的是在社会活动中遭遇到的尴尬场面,而卓别林则是表现对生活中物品的不恰当使用。
1917年,约翰·福特开始了他的西部片制作,西部片的特征很明显:蛮荒的原野、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策马格斗的激烈场面。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约翰福特导演了几十部西部片,但只有两部被保存下来,《开枪射击》和《不顾一切》这两部影片显示约翰·福特从一开始就对西部风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感受。
战争阻碍了电影在世界的交流,各国开始发展出自己特色。
在德国,早期,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浅薄的娱乐,上不了台面,后来制作者们开始邀请有名望的作家来编写电影剧本,这一时期成功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些享有文学声誉的知名作家,所以这些电影被称为“作家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就是由一位名作家编写的剧本,这部影片讲述了男主角为了得到财富,将他的镜像卖给了一个魔鬼的故事,影片里的幻想元素,成为这时期德国电影的一个特点。
在意大利,历史奇观片或者叫历史史诗片,依然是它的主要特点,1913年的《暴君焚城录》和1914年的《卡比利亚》都以宏大的场景让人震撼,能与之相比的,也只有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了。推轨镜头在这一时期产生,当时这种运动方式还不叫推轨镜头,叫卡比利亚运动。《卡比利亚》其中一个情节是男主角带着自己的大力士奴隶去拯救女主角,在卡比利亚里扮演大力士的演员是一名码头工人,他健壮的男性形象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这种男性大力士形象相对应的是女神形象,这类风格电影被称为女神电影。这类电影强调精致的布景,时髦的服装和漂亮的演员。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电影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忧郁气质,制作者们着迷于挖掘角色的心理状态,所以影片通常节奏缓慢,给演员足够的表演时间,去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题材的选择上也比较纠葛、极端,比如在《垂死的天鹅》里,导演聚焦于一个病态的题材,这位画家一生都在寻找关于死亡的灵感,有一天他偶然看了一位女孩的舞蹈表演,这个舞蹈的名字叫《垂死的天鹅》,女孩的演出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托人邀请女孩帮他作画,他在留言上告诉女孩,在她的舞蹈中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后来女孩答应帮助他做画,可在绘画过程中,这位画家始终觉得不尽如人意,最后在一种偏执的状态中,他勒死了女孩,他开始做画,最终如愿以偿。
在丹麦,奥尔森的诺蒂斯克公司继续进行着电影的探索,这一时期诺蒂斯克公司的电影呈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自然主义追求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像《亚特兰蒂斯》,导演布洛姆就把大量的场景放到了大街上,强调一种真实世界的面貌。甚至把上一年发生的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也作为一个灵感来源,呈现在电影里。公司的另一位导演霍尔格·马森拍摄了《传道者》,其中用环境来衬托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证明情绪不一定要写在脸上,恰当的环境,恰当的状态,有时更能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孤寂。
把环境作为表现性元素的导演除了霍尔格,还有斯约斯特洛姆。约斯特洛姆是瑞典的一位导演,在《仇敌当前》里,男主角面朝大海,愤怒地呐喊,此时大海的波涛汹涌恰好地应和了他的情绪,环境与人物相辅相成。斯约斯特洛姆的影片简朴自然,他不同于好莱坞把重心放在探索摄影和剪辑的运用上,而是把探索的重心放在演员的调度上。影片《英厄堡霍尔姆》其中一个情节是,一位母亲因为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别人领养。这是她和儿子分离的片段,用调度展示了一位母亲如何舍不得却又不得不让孩子被领养人带走的心理过程。1920年,斯约斯特洛姆的《幽灵马车》上映,在这个影片里他用了更复杂的叙事方式,比如先讲述故事结果,再通过大量的插叙,也就是闪回,来讲述男主角的人生经历,而不是单纯的线性讲述。
在20年代,各国的电影也开始复苏了,有了更多的对电影表达形式的探索,下一个视频将从20年代的法国电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