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阴谋论从哪里来?
艺术必定在传递一种价值,争论则发生在价值不统一的时候。打个比方,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的创作主观好恶,加上历史长河里各朝代意识/形态的推崇,又有解放后知识分子的评论摘编取舍,最后形成了一个比较基本的“拥刘”倾向(这里不谈《演义》到底推崇谁的学术争论,只看比较表层的民间流传)。如果一个读者,在三国的作品里真情实感为刘备集团动容,他必然是认同“拥刘”价值观的。为什么认同?读者会回答,因为刘备仁义、携民渡江,诸葛亮忠义、鞠躬尽瘁等等。一个读者会欣赏刘备集团,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认可学术界对史料的研究,认可学术体系盖章的古籍,因为历史研究发现刘备等人确实做过某些事,所以读者相信他们确实做到了。第二,仁义、忠义等事件在读者心里是个加分项,因为将仁善爱民等特点视作道德的好特点,所以去青睐拥有这些品质、进行了这些行为的人。
“四大名著”这一头衔给四本著作带来了巨大的权威性,著作也因此有能力在更多人群里传递它推崇的价值。正因如此,在“古籍新解”浪潮下,它们成为了针对的重点对象。这些个“新说”、“新解”是伴随经济政治环境巨大变化产生的,它们的目的也很简单:推倒原来名著宣传的价值,传递一种与原有价值不一样的价值。
“阴谋论”就是一种名著的“新说新解”。它们又是用什么方式传播什么东西呢?
第一类阴谋论,使用的手段是否定史料,历史虚无。最常见的,就是“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托孤给诸葛亮安排了刀斧手”、“摔阿斗是为了收买人心”、“携民渡江是伪君子”等——一句话概括:刘备集团的人没有做过这些仁义之事。刘备集团作为社会推崇的仁义代表(这是刘备尤其被针对的原因),做的仁义之事全是谎言,所以,永远不可能有人做到仁义之事。接下来,就是他们真正想说的了:通过否定人、圣人、伟人可以做到仁义,他们希望证明人本性是自私的,一切善举都有自私且黑暗的目的,宣传仁善根本没有必要。
通过历史虚无的“新说新解”,传递一种新的“人性本恶”价值观。稍微拓展一点,人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阶级、结构、环境里会有不同表现,抽象谈善恶没有意义,但是,作为市场,假定人性本恶非常关键。只有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且逐利的,自私且逐利才能成为一种合理行为,市场才能理所当然地宣称自己是永恒、正确、唯一的经济模式,而市场或资本/主义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过大、殖民),则可以推托是“人的本性造成的。无法解决。没必要解决”,“人去同情他人绝不可能。毫无意义”。用这种方法,《三国》本来的价值宣传大打折扣,而相信人性本恶的人又会更加反过来攻击《三国》创造的这个道德世界。
(注意区别学术的史料怀疑和阴谋论的史料怀疑。学术研究是自有一套方法的,它怀疑的“历史本身真相如何”是抱一种技术与求知的态度,而阴谋论不是从年代、考证这些角度来否定,它无视基本成定论的事实,偏爱某种厚黑论调解读)
第一种阴谋论有破解之法,就是多读书学习。史料看多了,假话自然戳破。第二种则不同,它不是打信息差的“阴谋”,而是一种无耻的党争。
正常的党争是良性的。比如大家都喜欢勇武拼搏,那么曹操制霸一方是英雄,刘备大器晚成也是英雄;大家都向往平定的生活,那么曹操北方稳固是英雄,诸葛亮治蜀有方也是英雄。良性党争是在价值观统一的情况下讨论差异,英雄人物的缺点不会影响他们被各种理由喜欢。阴谋论的党争相反,它的目的在于破坏价值。首先,将所有人物拉到同一水平——“他们都是军阀,没有谁是英雄,他们没有任何品质需要讨论和称赞”,然后接一句最关键的话——“唯一需要被称赞的,就是胜者”。
这类人便带着破坏价值的目的来加入党争了。卖友求荣、屠杀百姓、背信弃义等举动本来被视为恶行、污点,但在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社会达尔文主义面前,坏人可以被称作好人、偶像,因为他们运用无耻达成了胜利。围绕坏人的拥趸据此挑起了大量的、对“仁义英雄”的攻击,因为“在一个应该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个失败者居然可以因为高尚品质而被人推崇,实在可恨”。赢了就是好的,输了就是坏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更有不少是一脸堂堂说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话的。
利益至上,挑动同阶级内的人相互攻击,通过内斗使之忘却自己被剥削的事实,这种意识/形态统治手段是阶级社会的顽疾,这里不做赘述。只是有必要知道,文艺被这种手段利用来宣传了罪恶,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相信理想主义的人若想要世界变得更好,必须识别、认清、反对这种纳/粹观点;相信弱肉强食的人也必须明白,你同样拥有一种身份,这个身份更多是“肉”而非“强”,不管是觉得中二好玩、还是因为挨了欺负所以慕强,相信“强”宣传的东西,不会让你实际上分享到他的地位与果实。多如牛毛的人,在生活中受尽了苦楚,决定成为无耻的人,以希望拥有像强者那样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们成功了吗?这种相信“成王”蔑视道德的价值观,究竟是阶级上升的法宝,还是精神胜利法的迷魂汤?
这便是阴谋论的本源了。它针对“名著”这一主流价值生产器,创造与之完全不同的价值,而这些诸如“人性本恶”、“胜利就是一切仁义一文不值”的东西,又是在为现实生活中某种恶行平反、背书。分辨良性、善意的讨论,时刻留心阴谋论中潜在传播的恶性价值,这是我们需要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