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3.审美建构论

2023-08-29 13:27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Part3.审美建构论

Chapter1审美意识形态

一.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发展

1946年,加缪提出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而1954年,雷蒙·阿隆《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1960年贝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1980s意识形态概念又被提出,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原因

①宏大叙事的消解

比起谈论人生价值人文精神等宏大叙事,人们更倾向于谈论愉悦。而宏大叙事往往就是意识形态问题。

②虚假意识的欺骗性

人们很容易戳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例如认为所谓人文主义精神只是精英分子用于洗脑和压迫的工具,当然也就不会相信意识形态对人的操控,人们拒绝相信和讨论宏达概念。

3.分析

意识形态终结论体现了某种“冷战”思维的结果,背后有着对于资本主义的辩护。同时意识形态终结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逃避宏大叙事并不意味着逃离了意识形态,它依旧存在于各种小生活中,是具有某种隐秘性的意识形态。

提醒一下,不要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等同于政治,也不要将意识形态就等同于操控,意识形态从诞生之初就指的是一种观念,一切人所坚信的东西都是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1796年特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试图建立所谓的观念学。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些发展,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些特定人群进行自我辩护的一种虚构,只反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理论的发展中,意识形态其实是由贬义渐渐走向中性的)此后,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提出了所谓的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形态。葛兰西(《狱中札记》)提出了所谓的文化霸权理论。随后就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970)提出的意识形态的物质特点,即其不仅仅是观念的,还会作用于人的实践。阿尔都塞的观点掀起了意识形态研究的高潮,重要代表为阿多诺,马尔杜赛,弗洛姆等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还有伊格尔顿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即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此外还有齐泽克的《图解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发展脉络做出了一个简单的概括。

意识形态的具体定义至今也算得上是众说纷纭,但是基本的说法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意识形态内涵

1.意识形态不是科学

意识形态不是知识,很有可能是无法论证的,只是纯粹的观念。

2.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

意识形态绝对不是认识,只是个体对于现实的一种想象,即个体是如何想象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个体所坚持的东西大多是一种对“世界本该如此”的幻想。简单而言可以说等同三观。这种想象性关系的建构性极大,以至于对自我的想象很大情况下会影响自我本身。佩里·安德森写过一本《想象的共同体》,不是国家创造了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造就了国家。

3.建构想象性关系的方式:询唤个体为主体

这里需要提到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认识分作前镜像阶段(1月~6月)和镜像阶段(6月~18个月),在前者过程中,他不具有对自我的认知,而在后者阶段,他拥有了自我的概念,而这种自我概念源于婴儿对于自己的一种想象(具体论述请自行了解),这种想象源自于对于外界的一切反射。对于人,自我之所以成为自我,是因为自我预设了他者的存在,通过他者的回馈来映衬自我,自我永远需要一个镜子来认知自我(自我永远是他者的自我)。

成人时,这种镜像依旧存在,并且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询唤的方式。即客体通过询唤个体成为主体,并构建认同,最终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建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告,当今广告不再宣传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着手于其附加价值,建立“买了我,你就成为了XXX样的人”的认同,从而引起个体对自己的建构。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网红景点。

4.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

意识形态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不是观念,而是实践。例如在网上的许多争论,本质都是意识形态争论,意识形态争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尝试说服对面。这个行为本身对于对方是无意义的,其真正目的是说服自己,维持自己对于自身意识形态观念的想象。

5.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前理解指的是,理解之前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基础,包括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这就导致了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向着前理解的方向去做。

四.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审美与矛盾

审美的背后存在一种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就导致了审美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康德之前提到过,审美既是个人的,又是寻求普遍性的。这就是审美的一种内在冲突。同时普遍性又是可以作用于个体的,而这个普遍性又是可以被个人虚构出来的,所以审美就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意识形态,因为它直接作用于人内心最隐秘的部分。

2.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同构性

审美可以将意识形态置入到人的无意识当中。最常见的置入过程就是“XX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XX”。所以审美也被称作“温柔的权力”。例如当今有人所推崇的精致生活,关键不是在于这个生活好不好,而是在于“精致”这个词的定义是怎么来的,难道这个词是自然形成的吗?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一个词,通过将这个词置入某些群体的审美中,让他们自发的追求生活,从而推动消费。同理,“文艺青年”“小资情调”等等一堆词汇也是如此构建出来并作用于审美的。

 

 

 

Chapter2阶级与审美趣味

影响审美观念的往往有三个重要的东西:阶级,性别,种族。这是因为这三个是出生就决定了的,我们出生一开始就带有了这三种特别的“有色眼镜”。本节围绕阶级展开。

补充一个概念,审美趣味指的是审美时的倾向和态度,简单而言就是倾向于认为什么是美的。

一.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最根本的原因,人一定是群居动物。在群居过程中,人如果保障了自己的生存,下一步就是要表现自己的不一样。简单而言,这种“不一样”一种方法是让自己变强,进而有资格享受社会权利。另一条路就是向强者靠拢,具体而言就是让自己更合(强者的)群,使得自己看起来像强者。所以真正的社会强者审美,会影响到大众审美,而且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总的而言,处于社会顶层阶级的审美(趣味),会影响甚至决定底层人民的审美(趣味)。休谟在《论审美趣味》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他有一个核心观点:美是生活。美就是对个体想象中生活的样子的展现或唤醒。而因为不同阶级的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想象也不一样,于是就产生了不同阶级的美。简单而言,审美是具有阶级性的。

三.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有闲阶级

凡勃仑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有闲阶级”,首先是社会中的中上层,不从事生产性劳动(有闲)。有闲阶级的一个重要诉求——证明自己的地位的核心方法,体现在炫耀性的休闲和炫耀性的消费上。这种一些消费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尚。

2.炫耀式休闲

尤其集中在礼仪,修养,学识等上。它们无用(于生产而言),而且需要钱和时间,以及反复训练。这种炫耀式休闲还会发展出一种代理式休闲,例如佣人,仆人,以及贵妇。佣人和仆人本身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再考虑到专业化的事情,实际上佣人仆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非考虑实用目的的结果。而贵妇本身是用来体现男性价值和地位的,这可以参考贵妇的着装和日常行动等。

3.炫耀式消费

买贵的,而且看上去美的。前者是确定的,但后者是不确定的。所以渐渐的贵就取代了美,进而导致社会审美的标准被金钱所建构。最典型的就是西方银制品和铝制品地位的变化,以及当今的真品赝品,以及许多动植物。

四.保罗·福赛尔《格调》

这本书不想多讲,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一下。

五.布尔迪厄

1984《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这本书有个暗自的针对对象:康德。所谓趣味判断相当于康德的审美判断。他认为康德试图将所有判断都本质化的尝试是错误的,而实际上,趣味判断是分阶级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趣味判断。

1.基本术语

①习性:本能的自觉行为,体现了某种社会规则。

②资本:资本分作物质性资本和非物质资本,前者即经济资本,后者指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随着文化发展,经济资本已经不再成为区隔社会阶级的一个要素,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③场域: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日常生活事件就是习性资本加上场域。

2.审美趣味的本质

审美趣味的一个本质就是,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审美趣味更多的是一种阶级区隔,即通过确定的审美趣味来确定自己的阶级。所以审美没有天然的高低,只有天然的阶级,只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内有不同的“解码”。

在此之上,布尔迪厄将审美趣味分为三个部分。

①统治阶级:拥有大量文化资本,追求自由趣味,试图将自身趣味定义为社会趣味。

②中产阶级(不从事直接生产性劳动,但是又没有很多钱):一方面想摆脱工人阶级,另一方面缺乏文化资本,这就导致了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矛盾性,“小资”“精致穷”等就是写照。中产阶级追求往往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

③工人阶级:处在被统治的地位上,体现为一种对实用性的偏好。这是一种习性,即一种自觉性的习惯行为,而并非买不起。

 

 

 

Chapter3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

一.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

法国“五月风暴”事件有三大精神领袖“3M”,即马克思,马尔库塞,毛泽东。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库塞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因为他的观点与当时的诉求非常相似(“不为面包为鲜花”)。马尔库塞有几本书《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被称为“左派的哲学家”,同时也算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毕竟思想确实有些激进。

顺便一提,和马尔库塞有关的一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观点都是社会批判,即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他们的一个基本研究思路是,从社会问题切入,从审美中寻求出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

1.整体思路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激烈的矛盾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倾向稳定。发达工业社会工人阶级在物质上富裕了,但实际上工人阶级遭受的异化更深了,物化有了新的形式。同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和矛盾不再激烈。斗争需要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新感性”。感性本身应该成为阶级斗争的一个前提,无产阶级已经不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动力了。而为摆脱现状,他提倡一种否定总体性的艺术形式。

2.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①单向度社会

针对的对象是二战之后的欧洲,一种经济大幅度发展,物质上极大丰裕的社会。导致蓝领工人白领化,福利国家崛起,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待遇等方方面面都提升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削弱了,整个社会(“发达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一种单向度社会——只有认同而没有批判。进而产生了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进而产生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维度的人。这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让人失去了反抗的意志,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

②原因: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上面的一切。技术有一个特点,看起来是中立的,但是有着集权性,成为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这里可以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考。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当今社会通过传媒手段等各种方式,制造虚假需求,以此麻痹大众,进而导致人们成为了某种产品的奴隶,人们失去了某种反抗性的能力。

4.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状态

发达工业社会之前的艺术是具有某种否定性的,它通过创造一个与现实社会不一样的理想世界(肯定性)或者通过破坏或者矛盾来体现异化现实(否定性)来否定社会。而在商品社会中,艺术被商品化了,成为了对现实的认同和否定,缺乏了一种否定的维度。艺术进入商业环境下,变得日常化,庸俗化,消费化,因此,马尔库塞提倡进行新的美学“新感性美学”。

5.新感性

马尔库塞可以说是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①《爱欲与文明》

爱欲即为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所有欲望。马尔库塞认为,所有的文明都是对人的某种本能欲望的压抑(弗洛伊德晚期也提出了)。他当然不觉得所有压抑都是有问题的,在他看来,压抑分为两部分,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基本的压抑就是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种压抑,多余的压抑则是为了维持某种统治而强加于人的压抑。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要进行所谓的本能革命。

②本能革命

本能革命即为,彻底的解放爱欲,建立所谓的快乐原则,以此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当然由于其激进性,这个不太可能实现,但也这是为何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受到了很大的威望。

③新感性美学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很重要的本质,在于其对现实的否定。这种否定往往体现在某种陌生化的方式,创造一个虚构世界,从而体现艺术的理想性,从而展现现实中被弯曲异化的人性。

二.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

阿多诺的核心问题是:反体系,反总体性。

1.否定辩证法

所谓整体性,同一性问题,指的是强调追寻事物的共性的本质问题。总体性研究的本质即是,对于一切问题,总要上升到同一性的层面去考虑,而这种本质背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权力。因为一旦给一个体系贴上了标签,就可以用这个标签去概括体系内所有的个体事物。而阿多诺是否认这一种关系的。

传统辩证法特别强调的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否定之否定”),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简而言之,是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差异性。认为辩证法不能建构在一般性的事物上,而要从特殊事物出发,强调事物的特殊性,个体性。这种否定辩证法主要运用在艺术领域。

2.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启蒙辩证法》。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指的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工业化的产物,然后按照生产商品的思路去生产文化产品。文化工业产出的文化产品,不再具传统产品的带有艺术家个体气质和思考的特点。

①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对应的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强调的是一种计算,一种功利性目的,考虑事物在多大程度上能为个体所用。价值理性更多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独特性的价值。当今社会很大的问题是,工具理性压到了一切。这就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文化工业的产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商品交换原则,导致文化本身不再是具有精神性的,而是一个大批量的工业。

(2)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严格遵照现实原则运作。甚至于文化工业中的人也是商业化的。

(3)文化工业成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②文化工业的艺术

(1)限制了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

(2)艺术成为了一种娱乐。

(3)让人们成为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

(4)进而言之,导致了艺术类型的凝固化。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阿多诺选择现代艺术作为出口。

3.现代艺术

①在阿多诺看来,现代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相较于传统艺术主张的模仿,现代艺术更不容易沦为对现实的肯定和认同。

②艺术应当体现出对现实的疏离。

③艺术应当体现出某种自恋性,同时拒绝交流(“真正的艺术是拒绝进入市场的”)。同时,他提出了所谓的意识形态自由,即不被意识形态所裹挟和操控。

当然这也带来了问题,如果艺术不进入市场,就容易形成一种小圈子中的娱乐。而这与阿多诺对艺术品的政治批判功能的期待有些违背的。同时,意识形态自由大抵不可能存在。

整个法兰克福学派,都存在一个过于精英主义的问题。同时对于大众文化主义的认识太过悲观了。文化工业有没有可能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具有社会反叛功能,这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3.审美建构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