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7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劳动力价格和剩余...

视频73
1.本章内容虽然简单,但相当重要。本章旨在讨论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注意,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是此消彼长的,换句话说,西方工人的工资越高,西方资本家的利润越低。反之亦然。
2.劳动力价值由平均工人通常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这些生活资料的量在一定社会中、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是相对不变的,这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的。英国工人吃汉堡包也好,吃面包也好,吃黄豆汤也好,吃土豆泥也好,平均消费量是大致一定的。但是这些生活资料代表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这一点已经在相对剩余价值篇里讲得很清楚,就不再重复了。
3.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因素决定劳动价值。其一是劳动力发展费用:19世纪的英国工人培训费很低,一般一个机器操作工人有3-6个星期至多6个月就可以熟练工作;现代一个英国工人则一般需要进行至少6年的学习。其二是劳动力本身的自然差别:例如男劳力和女劳力或儿童劳力,其本身的条件和所需要消费的生活资料不同,因此他们的价值本身不同。这两个差别,在下面的研究中是被抽象掉的。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一定的说明,抛开儿童不谈,就一般而言,男女劳动力条件(价值)客观上是有差别的——当然这个差别在现代生产中,尤其是在一部分行业中逐步趋于消弭——从而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男女工人同工不同酬,这确实是一个不公的现实。不过谁也不能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西方女工的工资由西方资本家支付,而不是由西方男工支付。
因此若要改变此不公现状,只有对西方资本家想办法,只有改造西方资本家。如果可以通过苦口婆心的劝说就得到西方资本家立地成佛的良心,那就泰裤辣。
不过百年西方历史告诉我们,除了西方的男女工人团结一致进行DZ,尚无他法。
对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言尽于此。
4.下面的研究中,我们还要假定:其一、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其二、劳动力的价格有可能比它的价值高,但从不比它的价值低,即假设没有克扣西方工人工资的情况。
在这样的前提下,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也就是二者此消彼长的情况)取决于三种主要情况:工作日的长度或者叫劳动的外延量;劳动强度或叫劳动的内涵量;劳动生产力。下面马克思将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最重要的几种组合。
5.马克思首先关注的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条件一和二不变,条件三变化的情况)。在这个假定下:
第一,不论生产率如何变化,一个长度的工作日中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代表V+M的量)。
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可能同时提高或同时降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西方工人与西方资本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参考1)。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其次,如果劳动生产力不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就不能降低,从而剩余价值就不能提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不同的,这最终会影响到利润率(在这里还不需要展开)。详细解说见视频。
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力价值从原来的V1降低为V2的过程中,西方工人实际工资可以是V1到V2中间的任意量,具体是多少,以资本的压力和工人的反抗二者的力量对比而定。另外,即使西方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不断下降,但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他们依然有可能获得比原来更多的生活资料(见视频解说),不过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起来——劳动力价值还是不断下降,即西方工人和资本家的鸿沟越来越深。表现在现实的西方社会,工人的生活确实变好了,但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6.李嘉图第一个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特点,但他总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条件看成普遍的条件。“他既不懂得工作日长度的变化,也不懂得劳动强度的变化,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率自然就变成了唯一可变的因素。”在马克思这里只是用来控制变量说做的假定,在李嘉图那里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好像英国的工作日只有10.5个小时永远不会变,好像资本家从来不会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
其次,李嘉图同以前一切经济学家一样,无法将利润、地租等和剩余价值分开,这样他就直接把利润率当成了剩余价值率。实际上剩余价值率提高不妨碍利润率的降低,反之亦然,因此,如果没有劳动二重性原理,在聪明的思辨哲学家看来是可以的,但对具体解释实际问题时,就要犯错误(典型错误见视频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