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冕 同人 莱茵协约 仲裁者级驱逐领舰 0.78版

2022-06-28 03:49 作者:向菲力欧  | 我要投稿

单位数据

生命值:1600

量产设施:盟军海港

量产要求:中级许可

造价:$2200

生产时间:21秒

移动速度:100

护盾值:400(坚盾战法解锁)

清雾范围:500


热熔主炮——

杀伤类型:穿甲

单发伤害:180

平均开火间隔(ROF):2.4秒

DPS:75

射程:300


聚焦热熔主炮——(利刃战法替换原武器)

杀伤类型:穿甲

单发伤害:250

平均开火间隔(ROF):2秒

DPS:125

射程:420

杀伤半径:25

半径伤害:10~250


反潜导弹——

杀伤类型:震荡

单发伤害:140

平均开火间隔(ROF):1.5秒

DPS:93.3

射程:420



技能:引力波传感标记


效果:

以仲裁者自身为中心,释放一道半径1000的引力波传感信号捕捉(类似玄冥的搜猎飞弹),标记范围内的空军10秒,标记期间光影级攻击巡洋舰可以发射远程对空导弹攻击射程内的空军目标。标记范围内海陆单位5秒。


技能释放时15秒内无法使用武器,结束之后技能才能进入冷却

冷却时间:40秒


(特殊机制):

    反潜导弹只能攻击水下单位。

    选择利刃战法和海军协议前,主炮和反潜导弹不能同时攻击。

    选择坚盾战法后,仲裁者常驻一个400点生命值的能量护盾。毒素、榴弹和冷冻伤害无视护盾。质子撞击武器能够直接同时对护盾和舰船造成伤害。


  护盾特性:

    护盾运转时瘫痪鞭无法瘫痪。EMP会直接将护盾消耗。将军的冲撞攻击将护盾视作t1单位。该护盾每60秒重新刷新一次生命值,选择海军协议后50秒刷新一次。

  鱼雷无视护盾,可以直接攻击舰船。



受伤害百分比:

枪弹5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100%  脉冲120%   中子120%

电击120%  光谱100%   震荡75%  

狙击0%      毒素5%       火箭100%

破片100%  榴弹100%   冲击75%



受伤害百分比(护盾) :

枪弹50%     机炮50%    穿甲100%   

高爆55%       脉冲:100%   中子:80%

电击100%     光谱100%    震荡90%  

狙击1%         毒素0%        火箭:75%

破片90%       榴弹80%      冲击65%


制造国:

法兰西鸢尾国  撒丁共和国  德意志凯撒国



设计方:


芬坎蒂尼集团、法兰西大西洋造船集团、基尔船舶工业、圣纳泽尔深蓝工业



量产方:


芬坎蒂尼集团、大西洋造船集团 圣纳泽尔深蓝工业、菲亚特集团、日耳曼尼亚船舶工业、基尔船舶工业、吕贝克远洋集团、鹿特丹造船有限公司



基本装备——

127mm高密度热熔炮/聚焦热熔炮

金枪鱼自动寻的(di)式反潜导弹

铁、镍、钴组成的超合金塑钢装甲板

改良气泡橡胶TDS水下防护系统

改良重力波探测传感器

舰长室的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


解析的战场情报——


电光近闪:

作为“闪光”热熔坦克炮的前身,“极光”热熔主炮拥有更强大的毁灭能力以侵蚀敌人的舰艇,当然热熔武器的缺点是射程较短,这也意味着对地支援很难帮得上忙。


任重道远:

作为莱茵协约先进驱逐领舰,除了要承担舰队冲突,初步制海争夺,反潜作战,现在还要承担舰队防空预警与指挥等任务,甚至包括侦查任务。灵活的运用仲裁者的设备才能发挥其功效。


攻守异位:

由于突发的需求产能和经费等问题,仲裁者缺失了两个重要战斗组件就被踹出船厂,任何指挥官只能被允许调用单一组件,形成不同倾向的搭配,因此战斗群指挥官可以选择自己倾向的战法,而获得对应战斗群特点的支援,坚盾类型战斗群中的仲裁者擅长大幅度提高自己生存性能,以在危险地带为舰队维持中坚线列,他们能够承受多样性的猛烈火力。而利刃类战斗群的仲裁者则强调了火力和对地打击,从而提高了射程,并且扩展了火控通道,以压制敌人。


重力感应:

通过创新式的重力波传感器探测设备,仲裁者能够瞬间感知到大范围内的敌方目标,起到曾经探测雷达的作用,虽然各国针对性的进行波束段屏蔽压制,但是这一小段时间内的精确坐标足以给予莱茵海军极大的主动性。


瑕不掩瑜:

仲裁者作为Z计划产物的非完全体战舰,在一些模块上还没补全,比如护盾系统就无法防护鱼雷攻击,同时防空设备也没能添加。但出色的攻击能力和建造速度(≠部署速度) 还是令莱茵海军非常满意。


发展历史——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驱逐舰的发展就被加快了步伐,以往人们对战舰的认知,主力舰即为王道,吨位大就是正义。这一认知在一百年的时间由慢而快的被颠覆,导弹和雷达信息捕捉成熟后,更是完全宣告着性价比为王的到来,和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

一个时代的落幕

    可惜风水轮流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强大的电磁压制技术进步、材料进步和计算机等技术进步等,将雷达和导弹系统打回原形。即便是相控阵雷达都无法如同曾经一样高效锁定敌方目标,带来的射程压缩使导弹和主炮的关系又一次微妙起来。而如今新的时代也跟着到来,海上霸主们究竟是延续着化学能武器,还是走向动能武器,亦或是定向能武器,仍旧是未知数。各国以自己不同的核心技术来武装自己的战舰,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直射武器或者曲射武器,动能还是定向能,舰载机或是导弹——大舰巨炮的时代又回来了,你可以不是炮,或者不是舰,但你必须要大,必须要巨,更多的排水和空间,搭载更大的武器设备和供能设备,就是这么简单。

风水轮流转

    在这个交错复杂的时间节点,没人知道技术的未来,又或者大家都是未来,仅仅是道路不同而已,我们无法想象究竟哪种技术可以笑到最后,哪种技术可以走向终点。所以这个节点中的各国海军,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驱逐舰的道路也变得更加明朗起来,而不是像曾经那样替代巡洋舰甚至战巡的地位。它将回归本源,重新寻找和认证自己在舰队中的地位。

驱逐舰一度令巡洋舰和战列失去了意义

    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面临和平,没过多久,比较著名的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神州与伊甸尼亚进行了激烈且空前的海权争夺,这场被认为迟早会爆发的战争终究还是将这两个和平国度卷入其中。因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并没有终结任何事情——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野心。

    太平洋战争并不惨烈但是充满残酷,神州和升阳组成的新生联合,对阵伊甸尼亚与加拿大共和国加上不列颠尼亚组成的大洋联盟,双方进行了高强度的海上碰撞,各型脍炙人口的战舰在这里粉墨登场,从岛屿攻防,到制海争夺,从抢滩登陆,到俯冲轰炸,从航母作战,到护航屏卫,从闪袭夜战,到猎杀潜航。太平洋战争为世界各国海军上了一堂最优秀的课程,莱茵协约观察员于伊甸尼亚一方参观,得以窥视海战的雏形与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甚至包括损害管制和舰载调遣等效率理念,莱茵吸收了存在舰队和基地打击两种战略,在之后与拜占庭的海上冲突中得到运用和实践,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莱茵协约面临了考验。苏联红海军的亮眼表现一度给予莱茵协约和不列颠尼亚皇家海军予以当头一棒。在伊甸尼亚的支持下才得以彻底封锁列宁格勒,并实行多地登陆作战,然而战后苏联红海军逐步的复兴和拜占庭的海军大建计划,令莱茵海军头疼万分。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莱茵海军就已经下水了几批新锐海军舰船,时过境迁这些舰船有些有着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舰龄,但不算老旧。不过核心问题是雷达引导的导弹系统已经被怀疑是否过时,就算莱茵协约持续对这些舰船进行电子系统升级,也无法保障他们依旧能够保持设计之初的作战效能。事实上,已经有多种信息表明他们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幅度降低,无法面对新时代的海上威胁。万象更新之时已经到来,而莱茵协约当务之急是重新制定海军战略方针。

地平线勇士、天际线游侠、海平面骑手均是莱茵优秀的导弹舰

    后勤局此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如果功能需求都一致的话,直接引进大洋联盟的先进驱逐舰,另一种是独立设计一种可能更加符合莱茵协约海军要求的先进驱逐。二者的决定,最终取决于莱茵海军的军事需求能否被满足。因此各船厂也接收了招标公告,自行寻找合作方,进行新驱逐舰的设计图纸起草。

    伊甸尼亚在和平珍珠计划中提出了突袭驱逐舰联合改进方案,通过安装新一代声呐和“黑洞力场”设备来延长突袭者驱逐舰的寿命与能力。突袭驱逐舰作为通用驱逐已经在盟军中普遍服役了一段时间,加拿大共和国、不列颠尼亚和撒丁共和国都有采购。突袭驱逐舰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能够为盟军舰队提供优良的护航能力与反潜能力,同时可以上岸进行两栖进攻,对于大洋联盟来说,这种重型两栖载具可以在反攻欧陆阶段和登陆升阳群岛等作战中提供非常优异的性能。作为一种强调防护性和反潜与两栖任务的2500吨级小型驱逐,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真的很有……“开创性”——莱茵协约安全理事会海军副部长 夏尔·洛滨这样评价到。当然开创归开创,还是那句话,大洋联盟想要的,基本都不是莱茵协约想要的东西。莱茵协约不缺乏陆地装甲力量,也不认为这种火力疲软,防护也算不上极佳的两栖装甲驱逐能够满足莱茵协约的需求,随着拜占庭和苏联对水面大型舰艇的愈发重视,光荣、无畏,拜占庭的军团长、鹰旗级等等,都要求新一代驱逐有着更好的制海能力,尤其面对二者数量极为庞大的海上战舰来说,这门反坦克炮可搞不定多少东西,伊甸尼亚有着自己的正规先进制海驱逐舰——达芙涅级隐身驱逐舰,不过还处于实验阶段。综上所述,仅仅是反潜优秀的驱逐是不能满足莱茵需要的。

不同于伊甸尼亚,莱茵的驱逐有着明确定位而不是单一功能特化的分工

    而协约内部,各造船厂也都参与了竞标,基尔造船厂的老合作方克虏伯这次搬来了127毫米L76电磁轨道炮,拥有相当强劲的反坦克和反舰能力,而且射程是所有方案中最高的,舰体上则采用德式一贯的强调驱逐舰大型化和生存性为主,拥有双层主装甲以保护核心舱室,吨位达到1万吨。

    撒丁共和国的奥托梅莱拉公司和芬坎蒂尼集团则相当保守的给出来一套速射127mm电热化学炮的方案,搭载先进重型探测系统,高平两用,机动与火力兼具。吨位达到了5千吨,是一种综合性很优秀的多功能驱逐。

    蔡司公司则与法兰西鸢尾的大西洋造船集团合作,试图重新利用伊甸尼亚的棱镜计划,进一步开发光棱技术,虽然短时间内莱茵协约无法在没有伊甸尼亚的帮助下独自吃透这一技术,但已经分出了两个对应发展流派,一方是蔡司公司继承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技术,这种脉冲性质的光子攻击就是光棱技术。当然构型也达到了7千吨。

    另一方面,则是命运科技公司与莱卡公司合作的传统激光武器——受激辐射的电磁辐射放大,形成光子放大和能释放,也就是激光灼烧与穿透攻击,为了简易我们暂称为激光束技术。当然这两种技术都参与了此次竞标。

    最后则是一批黑马方案,当时命运科技公司指认了莱茵金属公司作为“闪光”热熔主炮的生产商,帮助其大规模量产闪光主炮,以满足圣盾坦克的部署条件。而莱茵金属公司在和命运科技公司沟通后,将热熔主炮也带进了这次竞标(爷压两个宝,这不拉低中奖率吗?(并不是) ),合作方是曾经设计出地平线勇士级和空想级驱逐舰的圣纳泽尔深蓝工业,吨位达到了7千吨。

    角逐可谓非常激烈,但对于后勤局来说,真不愧是这三个主要国家的驱逐舰构型,尼德兰联邦估计看了直接笑出声,虽然他们也的确笑出来声——一个大型驱逐,一个超级驱逐,一个驱逐领舰,没一个吨位下来的。后勤局海军装备评估所深知原因所在,为了保证数量不足的舰艇维持海上封锁任务,这些驱逐舰的生存性和防护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加上这三国也都是驱逐大型化的传统,也难怪竞标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莱茵三国一直有着大吨位驱逐传统

    不过后勤局海军装备评估所除了抱有保守型传统思想,也要着眼未来,放眼全球,不能说莱茵自古以来的需求就是莱茵军备的全部,同样也要考虑瞎想敌和参考目标,或许从性价比上说,电磁轨道炮与电热化学高平两用炮是十分合算的,但敌人难道还会是那批敌人吗?莱茵的大型电磁轨道炮技术基础不弱,但武器构型和使用经验还是弱于神州,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同时随着外交与谍报伴随工作的深入,据称等离子武器也被神州海军所考虑,这一下子就撕开了莱茵后勤局的特殊脆弱神经——更先进的武器已经被列装,莱茵绝不能落在后面。因此性价比最高的电磁轨道炮和电热化学两用炮计划因为这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的理由被淘汰掉。

从经济等角度考虑,都是非常务实的方案

    在未来海权争夺的理念上,后勤局分析出三个重点要素——首先在拥有海域的遭遇战中,海上基地的建设与海上资源的获取变得非常重要,各国指挥官都需要获取资源以铺设补给线路,以迎接和部署更多的单位进入战区。而战局的同步进展会令海上侵扰变得非常重要, 可谓是动作要快,下手要狠,目标要准,局势才稳。一种高速破交、快速侵扰、独立攻击敌方先进驱逐或潜艇的新时代驱逐舰,已经成为了各国首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以海制陆理念。所以后勤局立刻责令修改舰船设计方案,要求吨位必须控制在4000吨以内,防护要求尽可能接近突袭者驱逐,在武备和生存性上将要有着更加优秀的水平。

突袭者没有核心部件,并且重点防护,因此获得不错的抗打击性。

    各方案很快删掉了已经意义不是很大的停机坪和反潜巡逻机,为了节省吨位,也将大量导弹垂发系统取消,仅仅保留反潜导弹模块。构型基本接近了各国驱逐的主流,动力舱室消减了一部分,防护上也做出许多让步。选型则最后进入到了武器系统的角逐上,在经过充分测试后,海军心念念的能量护盾被认为耗能过大,如果保留该系统沉裕能量,那么仲裁者就难以使用目前算是接近成品的高能激光束武器,而光棱武器技术在多次测试后仍然被认为在失去了和伊甸尼亚的合作后,还需进一步开发与沉淀,武器系统在危险复杂情况下发挥很难保持正常运转,同时耗能也非常巨大,最为致命的是,因为分子技术目前没能达到超越伊甸尼亚原先制定的棱镜计划水平,因此项目测试时该武器系统的表现并没有让后勤局特别满意,被认为还需打磨,也只能败退阵来。而只有法兰西圣纳泽尔深蓝工业和莱茵金属的热容主炮3000吨方案拿到了最高分数,并被选中为制式武器,服役代号“仲裁者”,以撒丁共和国古代的武装神官部队为命名,这些手握钉头锤的中装牧师步兵,常常前去讨伐暴虐的异端敌人,将他们从撒丁半岛驱逐出去。有趣的是,德意志凯撒的对此舰艇命名规则与撒丁和法兰西不同,如首舰仲裁者号,暴怒者、复仇者、仇怨者等等。法兰西和撒丁则采用统一命名规则,如虔诚之照号、虔诚判官号、宁静环宇号、寂静传播号等等。但是少量的完全体舰船,会被冠以特殊名字,如德意志凯撒的z1——莱伯勒希特·马斯,德意志以一次世界大战中雷击舰队的舰长为其命名。

    任何高级舰船最重要的莫属动力系统,没有充足的供能,就不可能拥有强大的火力系统和子系统加持,就更别说护盾系统了。但是由于仲裁者立项早于雷神之锤,当时氦合晶还处于研发阶段,就只采用了人工氦3作为能源系统,圣纳泽尔深蓝工业与保时捷集团合作,开发了SP DD-F2000氦3引擎,同样按照了莱茵协约的标准思路,动力和供能专门分开输送,仲裁者搭载了两台该引擎系统,单台SP DD-F2000能够为舰船输出20万马力的澎湃功率,但直接架构在引擎核心上的发电组模块将该引擎机械能输出降低至7万马力,换来的是单台160兆瓦的电能输出,效率看似不比圣盾坦克上的引擎高多少,但是极为节省空间和燃料,能够具备远距离航行的必要基础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重量与空间分配给防护和子系统。不同于圣盾那种,翻开动力舱盖后肉眼可见的电磁流转散发蓝光。F2000则看起来则非常安静,不过你依然能够从高速转动的涡轮声和输出表上看到她的澎湃力量。(后勤看了直骂娘,一个非常危险,需要关机维修,一个需要复杂的模块分解过程才能深入维修,省时但是费力)

    拥有了充足动力能源的情况下,也要充分保护起来,后勤局海军装备评估所在分析了各国发展方向后,得出来一个非常棘手的答案,神州和帝国包括拜占庭的主力舰很有可能搭载极端强大的动能武器,而大洋联盟和苏联则很可能是化学能与定向能武器,这无非是两种不同的攻击方式,拜占庭和苏联这两大敌人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令莱茵颇为头疼,最终莱茵高层选择了分离式防御手段,拆分开不同用途,组建不同战斗群应对不同防区的敌人(我太难了)。所谓的分离式,就是将两种防护应对手段拆分开来,其实理念和模块化差不太多,但当然不可能给舰船贴上附加装甲之类的这种滑稽方式。原理很简单,舰船的基础防护理念应对拜占庭的动能武器,兼顾一下鱼雷防护,然后通过加装电磁偏导护盾,利用瞬间激发态的方式,尽可能抵御化学能和定向能武器。这种理想化的权宜之计,明眼人都知道有诸多可行性弊端,但莱茵显然已经走头无路,必须选择这个——最后的办法。

    圣纳泽尔得益于法兰西在超合金技术上的钻研与深化,自研了一种新型的舰船装甲,这是采用铁、镍、钴等元素组成的超合金塑钢装甲板。虽然这三种金属在战间期间就已经大幅度采用和发展,但如果配合微米和纳米技术的纳米层间结构、并织构以及晶界和界面等方式,通过这些改善钢材料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初始潜能就会迸发出来,对于已经摸索到材料编程雏形的莱茵协约技术团队来说,超合金塑钢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反而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当然相比于计蒙的抗热复合材料与薙刀的纳米装甲技术来说,除了成本和制造工艺简单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一般只针对大型设备如舰艇来应用。这种塑钢装甲在密度上要高于高硬度钢装甲的6倍,而强度和抗弹能力分别提高了8倍和7倍,但重量只有70%不到。有着新钢材料的加持,仲裁者拥有了达成防护指标要求的条件,舰体外层铺设了100毫米倾角装甲,内层有着安全舱室以各40毫米装甲板进行防护,以保护核心舱室不受到攻击。中央核心舱室如炮塔供能机构、电池、系统和动力组舱室统一化采用120毫米恩格玛·深海复合惰性反应装甲组成一体化装甲盒进行保护。如果不考虑主装带与TDS上部延伸装甲重叠问题的话,包括装甲盒的抗穿水平可达1400毫米,抗破1700毫米。几乎能够无视老式天启重型坦克等单位和大部分6英寸主炮的直射。不过这种多层设计在多次射击下无法持续性保证强度,如突袭者的电热化学炮或者神州的中口径膛装等离子炮,在屡次攻击后,总能撕开一个弱点区,对核心舱室进行打击,但确实能够抵御不少的攻击以争取时间来转向对敌。

指挥装甲塔室80mm~30mm

甲板60mm

炮塔防护80mm   侧面60mm   上部40mm

炮塔座圈40mm   舵机40mm

    舰体部位均得到了良好防护,但这还不够,为了防止水中弹攻击和鱼雷冲击,圣纳泽尔深蓝工业祭出来法兰西式水线TDS防护系统,在水线由下至上布置了一层填充满改良气泡橡胶的舱室,400毫米~1400毫米不等,外部为30毫米装甲包裹,在遭遇化学能时,橡胶能够瞬间膨胀以吸收超压泡沫和爆炸能量,进水现象也会被填充物阻挡,还能顺道避免装甲崩落的情况发生。既达到了空舱吸收爆炸和化学能的作用,也避免了空舱破裂进水现象。舱室身后是底部外壁的40毫米装甲,之后则是两个小型液舱,储存着非牛顿液体,进一步吸收和消化舱壁的冲击力与能量。之后的最后一道20毫米装甲板分割舱壁形成空舱结构,阻止来袭的破片攻击。突破了单层30毫米装甲后,攻击才能抵达装甲盒,威胁核心舱室与设备。这套TDS系统包括装甲盒在内可以具备1800毫米抗穿水平,能够抵御700千克的鱼雷直击。当然,多次打击后任何TDS都将不堪重负,支离破碎。就算这套优秀之极的法系TDS系统依旧登峰造极,能够超越不适合小型舰列装的普列塞式,但由于改型驱逐舰较小的空间限制,舱位纵深非常少,并不能发挥出理想的性能。在战争前夕得到神州的情报进行结合分析后,莱茵认为相比于突袭者、阿库拉与计蒙等,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

    在武器选择上,由于新时代海军探测能力急剧降低,主炮对射重新被认为具有和导弹同等的对抗能力,仲裁者级选择强化舰首主炮火力,将核心舱段进行压缩,以减小防护面积,降低吨位要求。其主火力由一门127毫米热熔炮提供输出。这门命运科技公司早期开发的定向能武器有着很强的近距破坏能力,能够以极高的温度摧毁敌人的装甲结构,虽然比等离子电浆武器能量和利用率低一些,但成本等有着先发优势,何况已经被量产至圣盾坦克了。这门127热熔炮实际上是88毫米“闪光”的前身型号的舰载增强款,在响应速度和冷却缩减结构上还没能精进改良,不过口径和供能的提升,还是极大的增强了该武器的火力。当高密度的电荷由电机传导,和快速衰变放射性重金属融合并被赋能后,迸发出去形成能量较高的硬质波束,以数千度高温灼烧敌人的装甲。热熔武器的使用伴随着一阵极具辨识度的嘶嘶声——那是波束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汽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咆哮的爆炸声——澎湃的热能把目标化作一堆焦黑的残片或熔融的废渣。这门火炮能够在2km达到2000m/s的初速,轻易融化300mm钢装甲,但是由于能量散发和释放过快,热熔武器在远距离衰减非常严重,在10km范围时,穿深衰减至220毫米,虽然并不能在此距离上直接击穿装甲单位的装甲,但热熔融化的效果可不同于会被背板效应削弱的穿甲弹体,其烧熔的面积一般大上不少,多次打击后,依然能够逐渐熔穿对方的装甲。虽然各国均开始着手提高自己的舰船耐高温表层,但是这款热熔武器的杀伤性是算得上非常强大的。一般来说仲裁者的推荐射程为30km,其能够在这个距离上稳定熔穿100毫米的装甲,不太建议距离目标过于接近来追求热熔武器的力量,毕竟一艘这样的先进驱逐造价不菲,莱茵不应该冒着风险尝试让其陷入险境。

    虽然仲裁者不需要与敌方主力舰直接交火,但为了弥补其射程短板和赋予对地支援能力,并且在同级对抗中具备压倒性火力优势,在后来的雷神之锤第二代原型车测试成功后,命运科技公司为其利用上同类型设备,通过磁轨道加速和电磁体队列排放的方式,为其加长了炮管和磁约束机构,令炮弹有着更加强大的动能并释放更多的电荷,改良后的舰炮能够以3000m/s这种超乎想象的初速发射强热熔电荷能量。在20km足以击穿500毫米,对射程和威力上来说都是较大提升,莱茵海军条例推荐这种更换主炮的仲裁者在42km处与敌人交火,虽然穿深衰减至300毫米,但她依然可以在多次射击后威胁很多重型单位,同时延长的射程能够更有力的支援地面作战或者辅助舰队作战。但是这种升级诞生于备战中期,由于圣盾坦克的列装规模进一步扩大和雷神之锤的量产,这种舰炮列装数量并不多,并被有限配给地中海地区的撒丁海军,主要用于组建利刃型战斗群。

    另一方面,为了面对化学能威胁,尤其是苏联的饱和导弹攻击,海军采用早就青睐已久的高密度等离子约束式偏导护盾系统,这种大压力的离子态偏导护盾与神州的电磁偏转系统不同,由于密度和能量更大,产生的高能压力可以如同瞬发的钢铁墙壁一般抵消或者扭碎敌方攻击。同时活用了激发态的高能量爆发效应,起到类似能量爆反装甲的效果,可以将高额爆炸以能量过载的方式抵消掉。是一种针对各型攻击都非常实用的主动防御技术。命运科技公司开发的小型约束生成投射器“失衡”不同于圣盾坦克上的同级设备,仲裁者级能够发挥其全部功效,而且充足的供能使其不会因为能量超载而影响其余系统工作。舰船不同于坦克,电能不足后,全舰战斗力基本上直线下滑——即便是保留了武器系统供能。所以相比于圣盾对护盾功率利用至极限状态,仲裁者被设定在保留充足能量富裕的功率下稳定运转,以保证在护盾过载时也不会影响全舰子系统供能,达到进退自如的战术目的,当然有些舰船通过自我改装尝试突破该界限,甚至自装附加供能设备以超载该护盾系统,虽然很危险但防护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如Z23号。不过护盾机制导致不能出现在水下,接触水面和波浪会浪费能量,所以无法防护鱼雷攻击。由于莱茵着重陆军备战水平,因此失衡系统优先供给圣盾坦克,装备失衡的仲裁者被优先供给德意志凯撒国防军,配属给坚盾战斗群使用。

    当然反潜能力也是重中之重,由于要面临苏联的潜艇威胁,仲裁者同时搭载了先进声呐集成系统,将主动和被动声呐集合为设备模块包进行统一安装并处理链路,节省吨位和面积,提高自动化。新一代声源信号过滤系统可以消减绝大部分杂波并区别伪造声波,同时也具备对抗系统以抗衡敌方干扰设备。虽然苏联潜艇的降音系统和干扰设备非常先进完善,该声呐系统还是拉平了阿库拉潜艇和仲裁者的相互感知能力,两者都能够在百公里感知对方,但都不能锁定对方坐标,所以一场场海上刺刀战估计是在所难免。此外仲裁者还配备了芬坎蒂尼公司开发的金枪鱼反潜导弹,导弹长4.2米、直径500毫米、翼展700毫米、重0.7吨,采用一台自研的4吨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动力段20秒,最大射程60公里,速度6马赫,末端入水前弹翼收回减小阻力,钻入水中后涡扇引擎多余部件分离,扇叶直接推进弹体继续前进,可提供相当于500马力的动力并最大持续24秒,时速120公里/小时,攻击深度可达1600米,相当于500公斤TNT当量的炸药虽然对阿库拉的双钛合金结构破坏力有限,但是如果多次打击,仍旧可以令其大幅进水,逼其上浮。

    在完备了攻防系统后,作为一款驱逐舰,光有攻防能力还不能满足海军前出的需要。过去的常规驱逐舰都具备不错的防空能力,而各国新锐航天器和战地指挥系统均具备的强大电磁压制系统,令常规雷达与导弹的收益非常低下,因此让仲裁者兼顾反潜和防空系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导弹容纳数量的不足,分别搭载防空和反潜导弹无疑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所以仲裁者级基本上都是反潜特化,极个别把金枪鱼反潜导弹换装为“昂宿”III舰空导弹,为舰队填补中程防空屏障。之所以移交防空任务是因为在近程防空上奥托凤凰座已经非常优秀,而光影级能够发射更加强大的远程舰空导弹“天苑”IV。即便舰队依然需要一个对空警戒、探测和侦查舰,包括为防空火力提供指挥和分配节点等综合舰,也没有必要消减反潜能力来提高仲裁者的一些中程防空能力,这一任务就由仲裁者来引导其余老式的导弹驱逐舰来完成即可。

    为了能够给主力战舰提供攻击条件,充分利用先攻优势,仲裁者采用了命运科技公司开发的重力波感应探测器,采用重力原理来感知敌方具体位置。理论上说只要物体存在于实体宇宙,就是有质量有体积的,它的体积及其质量都会排开周围的空间,而产生的重力就会压迫引力线(当然空间中的引力线是个整体,当压动引力线就象拉绳子一样拉紧其它物质所在的引力场线产生引力)。该感应器可以主动感应这个压力值并分析,力的大小可以说明物体与感应体的距离远近与参数。通过雷达空间图x,y,z又可以准确定位目标,达到探测单位敌方的目的。这一革命性的设备在投入后不久,其威胁性就受到各国极大的重视,虽然还没能开发出类似的竞品,但各国战地指挥部均针对性的进行引力波干扰压制,令其波束无法持续感受到目标。虽然大大削弱了该实验性设备,但其依旧能够在短时间内,赋予仲裁者极强的感知能力,而数据链系统将会依靠该设备大大增幅莱茵海军的集体打击能力。

该传感系统和玄冥战巡的系统有异曲同功之妙,极大的提升了莱茵海军的感知能力。

    全舰标准排水3000吨,满载排水4400吨。相比于原各方案大幅缩水的代价就是防护性能非常一般,但子系统的加持和各型高科技设备的采用,依然令其成为了一型优秀驱逐舰。为了弥补空间的不足,舰船流线型设计做出了很多妥协,向水下和防护做出了许多让步,因此动力输出14万马力的强大功率却有点带不动这个3000吨驱逐,不同于外界猜测的所谓“新时代空想级”,仲裁者仅仅能够在全副武装下跑出38节的航速,与突袭驱逐舰等持平,不快不慢。(万恶的一体化装甲盒,对构型负面影响真的很大,而且和计蒙一样,动力足风阻和水阻设计很高。) 全舰自动化程度较高,舰员总共52人。

    仲裁者的舰长,多半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父母的孩童,成长为青壮年军官后的他/她们,心中渴望复仇和决死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既能令其大幅度发挥战场能观主动性,也极大的提升了海军士气和决心。不过,代价也是很明显的,尤其以撒丁共和国和德意志凯撒的驱逐为例,就算军法严重限制这些30岁上下的热血青壮年冒进独行,也无法阻止他们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尽可能倾向选择极端手段,从而导致伤亡扩大等现象。甚至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群体当中流传着一种流言,舰长室配备一把反器材狙击步枪来在特殊时刻于舰首狙击敌人,以做出最大贡献或最后一搏。这种疯狂的想法在其中普及率非常之高,甚至引起莱茵国防部的重视。但常规手段干预不了这种事情,莱茵协约能做的也就仅仅是进行平时的警告和战时的管控,但战时就很难管束了。同时这些人也是海军高材生,除了精通莱茵通用语言,也能熟练掌握英语,并简单掌握俄语。在经过精心培育的他们,也被教导着责任与担当,在关键时刻,任务与官兵性命,比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更加重要。但他们绝不怜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有必要,任何疯狂的战术他们都能做得出来。当然,并没有设计撞角的仲裁者仅仅是能发挥出他们海上近战的优势罢了,也不会经常做出撞击敌舰这种不划算的行为。

    虽然在后来的三战中,现阶段的仲裁者和光影级均以不完全形态大批量部署于战场上,也没能表现出相较于其他阵营海军的超常能力,但其仍然在自己的领域和设计初衷用途上表现优异。而局部战场上,个别旗舰或特殊英雄舰以完全体登场时,他们敌人将会明白,什么是次时代海军战舰……


单位语音——

出厂:

我带来末日审判……


选中:

仲裁者,等候驱逐令

我的怒火在熊熊燃烧!

Justice will be done!

(正义将得到声张!(哪怕是自诩正义) )

仇恨,在我心中酝酿

莱茵驱逐舰,报道

我手中的战锤渴望鲜血

我在克制,内心的愤怒(坚盾)

我心中的怒火胜过千万个太阳!(利刃)


选中(护盾开启时):

失衡系统运转正常

护盾屏障启动

神之庇佑的铠甲

检测能量消耗参数

这将增添我们的胜算


移动:

审判之路,一往无前

准备驱逐我们的敌人

I can't wait no longer

(我没耐心等待了)

莱茵驱逐舰,全速前进

轮机转速稳定

Rudder ste!

(航向设定!)

我们穿过洋流


攻击:

为敌人送去审判与仲裁!

怒火将吞噬他们!

The guilty will suffer!

(罪孽之人将饱受折磨)

Know is the time

(现在正是时候)

复仇的时刻到了

你将会迎接我太阳般的怒火!(利刃战法)

攻守平衡(坚盾战法)

发射反潜导弹!(对潜)

反潜攻击,准备!(对潜)

声呐锁定目标,全舰反潜准备!(对潜)

坠入深渊吧!(对潜)


使用技能:


探测重力波动

重力波探测器启动!

加大波束计算,突破干扰!

分配能量至传感系统

你将无处遁形!

细数你的罪孽吧!

这是最后的警告!


战斗中:


全舰能量集中至炮火!

削弱敌方装甲弱区!

一点点融化他们的装甲!

让我们看看谁站至最后一刻(坚盾)

我将熔穿你的一切!(利刃)

全舰已进入战斗状态!


遭到攻击:

舰体受损严重

这,才刚刚开始……

全舰损管注意,一级戒备!

复仇之魂仍在燃烧!

舰体受损,主系统无恙



撤退:

核心舱室受到威胁,撤退!

我仍需对全舰官兵负责

不会让大家跟着我送死的


被击毁:


把我的枪拿来,其他舰员疏散!

舰体进水倾斜……混蛋……

我要让你们血债血偿!

全舰!撞击迎接准备!(彩蛋)

日冕 同人 莱茵协约 仲裁者级驱逐领舰 0.78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