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非洲森林到化学实验室——扩散效应

2019-08-24 16:00 作者:心随梦转  | 我要投稿


扩散

这是加纳的卡库姆国家公园,在复杂的热带雨林环境下,一些动物通过扩散的信息素进行交流

卡库姆国家公园

这是硫酸铜溶液组成的体系,上层为水,下层小心的加注硫酸铜溶液。一开始,他们是界限分明的。

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了扩散现象。

硫酸铜溶液的扩散现象

这是一杯奶盖绿茶


一开始,奶盖和茶水是界限分明的,但是后来出现了扩散现象。

“奶盖”是一种类似于奶油的流体,组成它的脂肪分子不能像硫酸铜的离子那样与水混溶。你认为扩散现象在微粒之间存在吗?

离子和分子的扩散主要是分子热运动导致的,而悬浊液/乳浊液的扩散主要是由于布朗运动导致的。

分子热运动

1738年Daniel Bernoulli发表了Hydrodynamica,为气体动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这项工作中,伯努利提出的论点,至今仍然基本适用——气体由大量分子向各个方向移动,它们对表面的作用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气体压力;我们所经历的热量是简单地说就是他们运动的动能。伯努利还推测温度是分子动能的表现,这与如今的气体定律有一定相关性。


Hydrodynamica的封面

如今我们认为,宏观物质由巨大数量的微观粒子构成,这些粒子每时每刻都进行无规则运动,而且这与气体的温度相关,故称热运动


作无规则运动的粒子

例如一摩尔物质,所含的结构粒子数目就有10^23量级。永恒运动是微观粒子的固有本性。每个粒子都在运动着的复杂多变的其他粒子作用下运动,呈现出宏观不可控制的瞬息万变的杂乱状态。这势必导致限定范围内(即该物体中)大量粒子频繁碰撞。标准状态下,每立方厘米气体,在一秒钟内,分子碰撞的次数为10^29量级。每次碰撞,粒子都改变运动状态,从而加剧了运动的无规性。

菲克定律

菲克第一定律

1855年法国生理学家菲克提出了描述扩散规律的基本公式——菲克定律

菲克第一定律认为在某一方向x扩散的粒子流密度J与粒子数密度梯度dn/dx成正比


如果换成图示的话。。。

图为宏观及微观观点下的分子扩散。一开始时,屏障(紫色线)的左边有一些溶质分子,而右边则没有。屏障被移走后,溶质开始扩散并愈来愈均匀地布满整个容器。上:一粒子在随机运动。中:更多粒子在随机运动,这个时候更容易看到溶质的分布是愈来愈均匀。下:当有大量溶质粒子的时候,所有随机性都消失了:溶质看起来就像有系统地且顺畅地,从高浓度的区域流到低浓度的区域去。菲克定律所描述的就是这种顺畅的流动。【维基百科】

菲克第二定律

 实际上,大多数重要的扩散是非稳态的,在扩散过程中扩散物质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即dc/dx≠0。为了研究这种情况,根据扩散物质的质量平衡,在菲克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菲克第二定律,用以分析非稳态扩散。在一维情况下,菲克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式中: c为扩散物质的体积浓度(atoms/m3或kg/m3); t为扩散时间(s); x为扩散距离(m)。

从非洲森林到化学实验室——扩散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