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高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道人是如何看待考试制度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经》
2023年6月7日、8日、9日,68.4万学子报名参加高考,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12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了验证成果的时候,很多学校在高考前为莘莘学子加油打气,百日誓师,学生们也都热血沸腾,都在期待金榜题名,如果取得了好成绩,可能会赢得改变人生的机会,现在的高考是这样,那过去的高考是什么样?最早的高考又在什么时候呢?
最早的高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8月15日、16日、17日,全国有大约7万名考生参加高考,那个时候参加高考的学生如果被录取了,还会将学子的姓名刊登在《人民日报》上。1952年的高考,开启了新中国的高考时代。
在中国古代,将考试称为科举制,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的,由隋炀帝杨广推广实行。隋朝科举制度,包括史书、、文学、经义、法律等多个领域,这对当时的学子来说,要求也是很高的,只有知识渊博,精通经义的人才能通过考试,迎来自己人生命运的转折。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考试制度在修道人的眼中是正确的吗?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或者不符合自然规律,实际上考试制度是不符合自然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万物各不相同,天上飞的鸟不可以一直在地面上跑,水里游得鱼也无法在天上飞,人也如此,有的人适合学文化,适合这种考试制度,有的人不适合学文化,但并不代表他在其他领域不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如果这个人不适合学文化,不适合这种考试制度,但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随着这样的思想理念去走他的人生道路,就会很悲惨,将考试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自然的。
在现代有很多人无休止的参加高考,有人参加高考甚至达到二三十年,为了考试达到了这种程度,人生除了参加高考没有其他,这样的人是悲催的,他被一种思想给带跑了,是现代版的范进中举。还有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钱也没少花,成绩也没上去,为什么啊?因为学习并不适合他的孩子,考试也并不适合。他每天都在逼他的孩子去做不适合孩子做的事,这是一种悲哀。
从道的角度来说,世间万物各有其道,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不要被“圣人”所绑架,更不要被“文化”所束缚,每个人生来都是朴实的,天真无邪的,学的越多,思想就越复杂,智谋就越多,就越违背自然,有为的做得多了,人活的就累,绝圣弃智,才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踏实。
人生本没有那么复杂,人生的意义也不取决于文化层面的赋予。其实考试只是人生当中的一种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这个学生学了多少文化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学习中所得到的是一份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的是精神的专注,以及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一技之长,让自己有个饭碗,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夸张,也没必要那么拼命,很多拼命学习的人,在高考结束之后的大学生活中,都变得懒散了,因为他把精力都耗尽了。
参加考试有用吗?有用,但不要过分追求。人的一生也并非就为了追求功名利禄,金钱财富。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一心一意的做上自己应该做的事,内心淳朴踏实的活着,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