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纲要)
1. 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P7)
① 等级森严
② 家国一体
③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④ 神权色彩浓厚
⑤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2. 百家争鸣的意义。(P13)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3.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什么了措施。(P22)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②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专营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内外朝制
4. 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以及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汉代:察举制 标准: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顺序。

6.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P32)
①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 为以后北方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 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7. 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P36)
① 通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
② 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③ 和亲会盟
④ 册封爵位
8. 科举制的特点。(P40)
① 标准的客观性
② 方式的公平性
③ 范围的广泛性
9. 科举制的影响。(P41)
①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② 扩大了管理选拔的来源
③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 有利于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 加强了中央集权
1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P41)
① 由家室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 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 选拔程序渐趋制度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11.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P41)
① 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 中朝官(尚书令)向外朝官(宰相)转变4
③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转向虚位
④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12. 两税法的影响。(P43)
① 简化税收名目
② 扩大收税对象
③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④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⑤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 汉唐以来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特点。(P43)
①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②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转向基本定时发展
③ 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④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14.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P52)
① 削实权(政治)
② 制钱谷(经济)
③ 收精兵(军事)
(后面写个大概就行)
15. 利用北宋的两个框图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P53)

16. 两宋与北族王朝的南北对峙情况。


17. 辽夏金等北族王朝的特色制度以及治世。(P58-P60)
辽(916-1125,契丹族) :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缓和矛盾)、四时捺钵
西夏(1038-1127,党项族) :汉制藩称
金:猛安谋克
18. 行省制的影响。(P61-P62)
① 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②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 我国省制的开端
④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⑤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9.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P65-P66)
市场:
①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③ 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货币:
① 商品流通规模的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出现纸币交子
②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
①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来源
② 大量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0. 三次经济中心南移的时间以及南北经济的对比情况。
第一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316),南方<北方(西晋到东晋)
第二次:安史之乱(755-763),南方≈北方(唐由盛转衰)
第三次:靖康之变(1127),南方>北方(北宋到南宋)
21. 与前代相比,宋朝社会进步的三个表现。(P67-P68)
① 门第观念淡化
②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22.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的三个表现。(P82-P83)
① 形成奏折制度
② 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特点: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最早是处理西北军务)
③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字狱)
23. 清朝奠定疆域的表现。(P83—P84)
地区
措施
东南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⑴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统一进行谈判
⑵ 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⑴ 蒙古地区
① 平定准噶尔
② 平定大、小和卓
③ 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⑵ 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⑴ 册封制度
① 清初,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
② 康熙赐予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③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⑶ 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⑷ 管理措施
① 从1772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②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4.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P89)
① 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 商帮: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5. 近代几个重要的反侵略战争的战争进程、在位皇帝、是否攻入北京以及对当时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道光帝,没有打到北京
影响:①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咸丰帝,打到了北京
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光绪帝,没有打到北京
影响: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③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④宗藩体系崩溃⑤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⑥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光绪帝,打到北京
影响: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具体看《辛丑条约》的影响)
26. 区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P98)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
27.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张及其局限性所在。(P103)
《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影响及局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但产品归公导致农民失去拥有土地的意义
《资政新篇》:
主张: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影响及局限: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但该方案不是农民政权的必然产物
28. 辛亥革命的性质、影响、历史局限。(P120)
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对外反侵略)民主(对内反封建)革命的序幕
影响:
①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政治)
②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 促使社会经济、西乡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社会)
④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
⑤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产生较广泛的影响(国际)
历史局限:
①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29. 新文化运动影响。(P126)
① 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③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30. 五四运动的性质、影响。(P128-P129)
性质:
① 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② 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 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
①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1. 国民党一大的意义。(P132)
①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②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③ 推动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32. 北伐战争的意义。(P133)
① 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3. 梳理22课从南昌起义到长征胜利的整个逻辑过程。(P135-P138)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朱毛会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古田会议——中华苏维埃一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南昌起义(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有了军队
八七会议(1927.8.7):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忽视了党内左倾情绪);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有了方向
文家市决策后有了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一大:有了政权
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他主)走向成熟(自主)的转折点;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有了转折点
3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四个关键节点。(P142-P144)
①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 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③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 1937.9.23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5. 四大会战的起止时间,作战范围,标志性表述。(P148-P149)
淞沪会战:1937.8-11 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企图
太原:1937.9-11 取得的首次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共合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
徐州:1938.1-5 抗战以来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
武汉:1938.6-10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36. 共产党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三点措施。(P152)
①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地主)
② 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 以“三三”制为原则(把政治权利分为三份,一分给共产党员,一分给非党左派,一份给中坚派)
37. 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P154)
① 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 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④ 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⑤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8. 解放战争的战争进程。(P156本课大标题下面的框架笔记)

39. 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作战范围,标志性表述。(P159-P160)
辽沈战役(1948.9-11)东北全境: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淮海战役(1948.11-1949.1):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11-1949.1):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40. 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时间以及标志性表述。(P169-P170)
日内瓦会议(1954.4):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老挝、越南、柬埔寨)问题
亚非会议(1955.4):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万隆会议
41. 从发展生产力还是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P170-P171)
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
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
42. 区分五四宪法中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P171)
能体现公有性的就是社会主义
43.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P171)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1(五四运动的兴起)—1949(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1956—至今
44. 从超越生产力还是超越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区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174)
超越生产力:大跃进
超越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
45. 从具体改变生产关系的哪个维度来区分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174)
生产关系:
① 所有制(三大改造)
②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 分配制度(人民公社化运动)
46. 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P178)
① 1971,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47.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的会议论调。(P183)
十二大(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十三大(1987):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199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8. 《中国史纲要》所有零散的知识点,譬如科技、文化、著作。
①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② 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③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④ 《神农百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⑤ 《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⑥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⑦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⑧ 《蒙古秘史》是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
⑨ 1964,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如有错误,私信联系,要电子稿,也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