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磨憨口岸·20190708 (4)

2022-09-05 15:48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阿氏真胫茧蜂 Euagathis abbotti

    这个物种可能在国内很常见,此前有中文资料将其定为 婆罗洲真胫茧蜂 E. borneoensis,并记载了采于全国各地的标本。然而,国内的标本和描述与国外资料有较大的出入,考虑到欧洲学者可以更方便地检查模式标本,我认为应当暂时以他们的说法为准。

    此外,这个物种的形态相当多变,原始描述记载其前翅的小黑斑可能消失,但我不确定这到底是不是应该算种内变异。

黑胸无刺蜂 Tetragonula pagdeni

    蜜蜂科,颜色很深的小型种类,在我国热带地区相对比较常见,东南亚亦有。与常见的蜜蜂相比,它们的工蜂没有尾针,不会蜇人。(但是仍然能咬人,如非必要请勿触摸)

    国内有人饲养本种,用于给经济作物传粉,俗称酸蜂,蜂巢长得极其寒碜,看起来不像是有蜂蜜。

竹木蜂 Xylocopa nasalis

    见于热带的大型木蜂,通体黑色,翅有金属光泽。成虫钻蛀竹子筑巢。不太可能在北方出现,如果在北方看到了完全黑色的木蜂,也大概不是这一种。

    本种在部分地区俗称竹蜂,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可以在中药店和电商平台买到,但用途有限,价格不高,所以没有被过多地捕杀。

黑刺胫蜂 Lithurgus atratus

    小型种类,各部分的比例与典型的切叶蜂属相似,但背面光亮,甚少被毛,腹部腹面的毛(也就是腹毛刷)完全黑色,切叶蜂属多无此特点。虽然它的胫节真的有刺,但一般来说只看照片很难在浓密的毛被中找到刺的位置。

    本种分布广泛,北至华北平原,南至澳大利亚,都有记录。成虫钻木筑巢,不切叶。

条切叶蜂 Megachile faceta

    图片正中的个体是本种,偏左的个体是另一种,见下文。体型较大的切叶蜂,但不在大切叶蜂亚属内。翅前半完全透明,后半有紫色光泽。头部和胸部边缘有红色毛,腹面毛被常为灰白色。

    这个其实很容易辨认,不管是翅还是毛被,都有点与众不同。

黄刷切叶蜂 Megachile igniscopata

    存疑。体型较小,长度约1cm,整体结构也比较紧凑,腹部长度大致与头部和胸部之和相等。胸部毛被相对较少。腹部末端稍尖,有点像尖腹蜂属,但尖腹蜂属是一类盗寄生昆虫,它们将卵产在其他蜂类的巢穴中,不需要给自己的巢穴搬运花粉,所以它们的腹毛刷完全退化。图中个体还能隐约看到腹毛刷,所以不太可能是尖腹蜂。

刻痕切叶蜂 Megachile impressa

    图中大多数个体都是大切叶蜂,只有中间那只胸部有白色毛的种类是刻痕切叶蜂。除了胸部毛被的差别以外,本种腹部完全红色(而不是只在每节末端有红带)。

    本种与大切叶蜂近缘,形态较为相似,此前只在泰国有记录,中文名是我自己翻译的。

大切叶蜂 Megachile parornata

    体型较大,可能是当地最常见的切叶蜂。头部和胸部黑色,腹部各节末端有红带,被毛较少。与大多数切叶蜂不同,本种不切叶筑巢,它们倾向于使用木蜂废弃的巢穴。我很久以前在四川见过一只死去的个体,这次见到活的了。

    其近亲可能会长得非常大,有人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就在切叶蜂属内。

台湾短触蜾蠃 Apodynerus formosensis

    存疑。小型种类,常见,但经常被认错。我就曾经在这个系列里认错过,可惜膜翅目爱好者不多,当时没被指出来。这个属除了经常被误认为其他属之外,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国内外资料描述有出入,比如 A. troglodytes 的认定问题,国内资料认为它腹部第二节背面不明显隆突,但国外学者则认为它腹部第二节的隆突程度在属内算是比较明显的。再比如,检索表给出的 A. icarioides 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发达的黄色被毛,但有香港人采到了被毛程度介于发达和不发达之间的中间型个体,只能说,珍爱生命,远离蜾蠃。

带铃腹胡蜂 Ropalidia fasciata

    体型较小的种类,在热带常见,腹部第二节整体呈铃铛状,没有腹板。虽然有些蜾蠃也有发达的第二节,但铃腹胡蜂其实和马蜂更为接近,其与蜾蠃的相似只是一种趋同。

    与马蜂一样,铃腹胡蜂亦有社会性,如果遇到巢穴,请不要捅马蜂窝。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西双版纳·磨憨口岸·20190708 (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