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程派小妹妹”走了(秋思)

2022-10-16 01:36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李世济老师

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大致是说:李世济老师的唱不够圆润,棱角太过分明,现在想来我错了,李老师是在牺牲小我,完成程派这个大我,即便是背负着标新立异的骂名,也无怨无悔,执着探索。


众所周知李老师是票友下海,她爱好程派到了痴迷的程度,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关系认识了程砚秋先生这位众人仰慕的京剧大师,也因为天资聪颖得到了程先生的赞赏,不仅收为义女,并将她介绍给当时上海对程腔颇有研究的唐再炘先生,唐先生不仅是程腔的音乐高手,同时,也是程腔演唱很好的继承者之一,他自己能拉会唱,很是得到程先生的赏识,在唐先生的细心调教下,“程派小妹妹”的雅号在上海票友圈中渐渐响了起来,由此看来,李老师是充分掌握了程腔的基本技巧和歌唱法则的,这些都能从她初下海时,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的合作录音中体现出来。


那为什么文革以后,李老师的唱会曲风大变呢,这就源于她对剧场白发人多于黑发人的一种担忧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李老师率先恢复演出了程派《锁麟囊》、《六月雪》、《文姬归汉》等经典剧目,于此同时,又马不停蹄的改编排演了《祝英台抗婚》、《陈三两》这样极具程派风格的个人本戏,可她在演出中也察觉到剧场座位上白花花的一片,这让她着急啊,于是便与已是自己爱人的唐再炘先生商量,先从伴奏着手改革,文场增加了笙、琵琶等乐器,并用交响乐的制谱形式,给各个乐器写出了分谱,让声音听起来更饱满,更有厚度,更有层次,立体感更强,适度增加了伴奏的跳跃性,也适度加进了花过门,唱腔也随之更有节奏感,更符合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虽然改进了唱腔和伴奏的节奏,但他们却始终坚持程派的唱腔风格不能变,绝不降低格调去迎合观众的低俗审美需求,由他们演绎的程腔依旧是清新、亮丽、大气深沉的原始风貌。他们用自己适度的改变,一方面贴近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引领着年轻人进入更高的京剧美学殿堂。这也就是很多当年的李迷,现在痴迷程派的一大原因。这跟时下那些所谓的戏迷,为捧某一演员而否定程先生的演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天2016年5月16日,注定是个特殊的日子,一定有很多程迷去“八宝山”送别他们心中的偶像,送别一个对程派矢志不渝,忠贞不二的耄耋老人。在下海问题上,程先生和李老师是有分歧的,并一度闹的很不愉快,甚至程先生都要不认这个干女儿了,但李老师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是程派最忠实的拥趸,她倾尽毕生心血为程派艺术奔走呐喊,即便在老年痛失爱子和爱人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对程派的宣传和颂扬,她拖着病体课徒授业,不放弃任何一次演出机会,籍此宣传弘扬程派艺术,殚精竭虑,竭尽自己的所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程派,喜爱程派,直到她重病入院,还是在顽强的同病魔作抗争,希望有一天能再返舞台,再为程派呐喊歌唱。


“程派小妹妹”走了。程门痛失领路人,济世秋声何处寻;泪飞顿作倾盆雨,寄望后世耀门庭。


附上李世济母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同台演出的《文姬归汉》片段,京胡伴奏唐再炘先生,当年的台上母子情深,台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今天送走李世济先生,终于这一家三口在天堂可以团聚了,李世济先生也终于可以自豪的面对她的义父程砚秋先生,她无愧于程派艺术,无愧于她的爱子、老唐,更无愧于她的戏迷观众,李世济先生安息!

【旧文回顾】“程派小妹妹”走了(秋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