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尴尬的利器”——清朝抬枪极简史
本文作者:呆毛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且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抬枪(Jingall,Gingall,Wallgun)是晚清军队火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使用时需扛抬前行,射击时依托固定支架得名。重量十二三斤到三十余斤不等,较重的抬枪又称为抬炮,然而实际记载中抬枪和抬炮的定义并没有详细的区分。wallgun一词指的是16至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大口径火枪,因体积和重量远比一般火枪大,只能借助矮墙等支撑物进行射击而得名;而jingall一词(也称gingall)源于印地语jangal,指的是19世纪印度和中国使用的重型火枪,射击时需要支架支撑。[1]

道光年间,因英国**贩子的走私猖獗和清政府对禁烟措施的逐步升级,东南沿海局势愈发紧张,冲突摩擦也愈发频繁。道光元年(1821),英军船只停泊于广东省新安县南蛇塘村,英国水兵百余人寻衅滋事,开枪打死平民两人,打伤四人,粗暴践踏中国主权,事后拒绝交出凶手;
道光十二年(1832),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阿美士德”号间谍船,在中国沿海游弋六个月有余,侦查沿海主要港口,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2]。冲突的增加使得火器需求量骤然提升,道光皇帝下谕:“大小炮位及各种器械,若能陆续建造,多多益善”。[3]然而由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清朝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加之经济每况愈下,自嘉庆五年到道光前期,清政府甚至基本没有制造过火炮鸟枪等火器,中央一级火器制造业十分衰败,单靠中央制造的火器无法满足各地迫在眉睫的需求。于是清政府一方面派遣要员从全国各地调运军火至东南沿海,另一方面命各地火器制造厂就地制造火器,满足战争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抬枪(炮)应时而生。
笔者查阅有关抬枪出现最早的记载始于道光九年(1829)。湖北将军观喜奏请朝廷将“荆州南额营设”年久失修的二十尊损坏火炮按照直隶样式改造成四十尊抬炮[4],获得朝廷批准。同年七月,西安满营熔化“业已不堪应用”的鸟枪160杆,改铸抬炮40尊。[5]次年,福建三江口驻防水师旗营仿照西安式样制造抬炮10尊。[4]其后随着各地方火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均开始制造抬炮,每批的制造数量少则数十,多则近千,数量累计也颇为可观。
据耆英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初十奏:“查有抬枪成式 ,长七尺五寸(注:约2.3m),抬演试放,颇能致远。筹款依式监造一百三十杆,约三个月内均可造成。 严饬沿海各地方官勤加操练,务期娴熟,足资防御。较之鸩工鼓铸大炮,不惟价廉工省,且轻捷利便,可期得力。再查抬枪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放时一人将枪安于一人肩上,双手勒定皮带,又一人将枪尾托定,看准钩火,可发三百余步(注:500米左右),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今拟抬枪十杆为一排,若演习娴熟 ,实为军中克敌利器。”[6]道光二十二年,耆英受清政府委托主持***炮事宜。道光皇帝在上谕中称:“抬炮一项,以体质轻固者为得用。……唯三十斤之炮尚恐运动未能灵便,若每炮再减六七斤,运用时更当得力。并著该督资会河南巡抚照办。”[7]

而从目前为止发现的文献记载和留存的实物照片来看,抬枪实际上是一种放大版的重型火枪。前期的抬枪结构原理与马、步枪原理相同,只是在尺寸,装药量,威力等方面明显大于马、步枪,
使用时一般需要2-5人操作,相比步枪火力更强,射程更远,重量可以支持人力运输,机动性相比红夷炮等重型火炮优秀,用于为步兵提供进一步的火力支援。此时的抬枪射速虽无记载,但是对于当初作为以鸟枪(火绳枪)为原版放大的抬枪而言,笔者推测装药量更大的抬枪射速应该是低于同期鸟枪的。
抬枪因为其强大的火力和较高的机动性迅速成为了清军的主要火力,从咸丰年间各勇营开始编制若干抬枪队,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清军的建制内都能见到抬枪的身影。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各大兵工厂都有生产抬枪,包括广东制造局,天津行营,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等多家兵工厂的生产记录中都有抬枪的身影。然而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各厂生产的抬枪大小不一,规格也有很大区别。
1894年12月30日,四品京堂盛宣怀致电张之洞,称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后门抬枪射程远,比快炮好用,请求金陵制造局多加制造,并询问了制造局的产量和价格。[8]
1895年3月24日,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致电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唐景崧提出了一个点子。张之洞提到,前一段时间因为洋械匮乏,他命令工匠制造一款子母抬枪。虽然威力不足洋械,但制造方便,材料易得,可以用来应急。[9]
1895年12月7日,时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启奏:山东机器局候补道潘廷祖研发出了一种新式抬枪,“其大端因乎毛瑟,兼有比利时之浑坚,哈乞开斯之利捷,释放可及四里之远,架毛瑟而上之,似为制敌利器”,命名为“坚利远”后膛抬枪,并将制成的抬枪送去二十杆,后膛枪弹四千颗一并送去军务处验收[10]。
1896年12月6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启奏:练兵需要打帽抬枪(栓动后膛)一千五百杆,命天津行营制造局造边机、中机抬枪二杆进行试验。试验后发现,两款枪均便携实用,但是边机重量太重,计划让每杆枪重三十斤,而将中机改成边机可与中机一样重量和尺寸。并要求该局制造前门大式抬枪五百杆,中机改边机前门小抬枪一千杆。[11]
此时的抬枪已经从以前的前装火绳枪改变成后装转栓式步枪,弹药也从黑火药+铅弹丸进化到金属定装式弹药,但原理上依旧是同款步枪的放大版。而且由于弹药威力的加强,没有反后坐装置的抬枪使用的时候射手的射击体验非常糟糕。现存在国外的抬枪也多为十九世纪末期清末各大兵工厂生产的后膛转栓式,口径在0.60英寸(15.24mm)到1英寸(25.4mm)不等。枪机有毛瑟(Mauser)式和勒贝尔(Lebel)式等,发射黑火药装药的无被甲铅弹。在2000年4月美国的一次枪展中, 曾有一把天津北洋行营制造局**********管上的铭文是篆书光绪乙未(1895)北洋行营制造局造。口径0.60英寸(15.24mm),长6英尺(1.82m),有膛线,枪重40至50磅(18.1kg至22.5kg),单发。该枪是一名英国人在美国加州的枪商处寄卖,开价$3999,据说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英军缴获的战利品。而这种新式抬枪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袁世凯小站练兵,清军大规模改革之后退出了清军的战斗序列。


引用资料:
[1]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Gingall,Wikipedia https://en.m.wikisource.org/wiki/1911_Encyclop%C3%A6dia_Britannica/Gingall
[2]《**战争前中国的国际处境》,赵毅,卜照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月第40卷第2期,144页
[3]《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三七,《兵考三十六.军器》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八九九,《工部.军火.直省火器二》
[5]《清宣宗实录》,卷一五八
[6]《酌拟添造抬枪折》,清,耆英,《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中华书局,1964,898页
[7]《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三七,《兵考三十六.军器》
[8]《盛宣怀为请速饬金陵制造局赶造后门抬枪事致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电》,《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425
[9]《张之洞为奉告自制之子母抬枪尺寸供台防备采事致台湾巡抚唐景崧电》,《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519
[10]《李秉衡奏山东机器局造成坚利远后膛抬枪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520
[11]《王文韶奏天津行营制造局****情况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1)》,122
[12]中国近代兵工史话,兵工轶闻(一),火器堂
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history/mis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