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概念解释(下)

2021-12-25 21:42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hey~

欢迎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概念解释

坚持积累概念,变身历史达人吧!  

什伍连坐:周朝就已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职,在国家的基层社会中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战国时,此项制度由于商鞅在秦国变法采用而闻名于世。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什伍"是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军队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余各家均应告发,否则将连同惩罚。什伍连坐不仅针对一般的平民百姓,而且在军队中也得到了实行。


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是孔子思想主张之一。   


有教无类:不分类别,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私学:与官学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私人创办的学校,私学产生于春秋,孔子创办的私学影响最大   

 

天人合一:"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一种仪式、一种状态。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辩证法:有的指一切真实存在的科学,有的指或然意见的科学,有的指逻辑,有的指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

 

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无为而治: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指不胡作非为,不任意妄为,非无所作为。只有无为,才能真正达到无所不能治理的了。即做到无为,便无不为了。


小国寡民:国家小,人民少 。

 

士阶层:春秋战国,一个以知识与技能谋生的社会阶层称之为士。早在西周前,士为武士,春秋后,私学兴起,文人队伍不断扩大,逐渐从武士中分离出来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立知识分子,标志着新兴士阶层的兴起。士已经不限于贵族,成为四民之首。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面对社会的变革,著书讲学,互相论战,表达自己的主张,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定哥提示: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仁政: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隆礼重法:战国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创立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荀子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他主要发展孔子“礼”的方面。#熊#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 又传承、拓展和修正了法家的“法治”, 主张以礼为主,#猫#礼法统一,礼法兼冶、王霸并用。

 

相生相克:中国古人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后引申为物质之间辩证关系。

 

兼爱非攻:战国墨家思想,指主张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无等级的爱,反对不义战争。

 

食有劳而禄有功: 战国的李悝在主持魏国变法中提出的治国原则: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给有功劳的人以封赏.

 

尽地力之教:战国的李悝在主持魏国变法中提出的治国纲领:竭尽全力地对(农民)进行关于(提高)土地的出产能力的指导,从而使土地的收成提高,国家的收入增加。

 

人文主义:人类的自我关怀,肯定人,尊重人,维护人性尊严,以人为本,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产生期;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发展期;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期。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有自然观、也有孟子等人倡导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关心人与人的社会。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形成,追求个人的解放与争取民族独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现实主义:1. 文学艺术中的创作方法。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2. 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

 

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猫#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概念解释(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