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相李林甫为何让胡人作节度使?如何让安禄山百般敬畏? (一)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安禄山最害怕的人居然是李林甫,这件事情很奇怪,因为很多人都讲纵容安禄山的人那就是李林甫,没有李林甫就没有安史之乱,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件事情我们怎么来看待?
首先普遍任用胡人当节度使,这件事情确实是李林甫制定的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更多的也是跟国家整体形势相关的。我们可以看一下李隆基为什么把节度使变成一个固定的职位?因为在武则天时代,唐朝周围的边疆环境不是那么太好,最早大唐开疆拓土的时候,留下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人才足够稳定四方了,随着国家日久承平的,慢慢周围少数民族崛起了,你将领就没有那么多了,而且当时的将领是直接在有战事的时候才被派往当地的。经常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武则天的时候跟吐蕃作战就经常失败。而且唐玄宗战争的初期也遇到这种情况了,你看当时的薛那包括他的老师张悦也都吃过败仗。
在面对这种强敌的时候,你单纯靠个别一两个人临时过去组团是打不赢的,一定要有一批人掌握周围整个资源才能抗衡住边疆存在的隐患的,所以节度使制度就应运而生了。这个制度应运而生之后又出现什么情况?如果你派一些汉人的大臣过去当节度使,这帮人想这是什么?比如说张悦或者李林甫本人都担任过节度使,但是他在当地?心都在朝廷中间都在长安城或者洛阳城的,或者到其他的繁华地段,谁没事到边境地区,你扎不下根儿,起不到真正节度使的作用,而这个过程当中番将恰恰我就是当地人,能够凝聚起整个当地的力量,任用当地的人才担任节度使,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快捷的,也是有效的方式。
确实你真正让胡人当节度使之后,很快在边境周围巩固了局面,这也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任何制度都要不断的改善,你解决这两个问题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帮人不断做大,你怎么处理他?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林甫任用胡人当节度使这件事情有没有私心,有一定的私心,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基于国家当时的状况而制定的,不是完全出于私利的,把这件事情全归罪到李林甫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当时没有玄宗皇帝的认可,你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这是其一。
另外李林甫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他也有一些补救的方式,比如对安禄山,安禄山真正崛起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大概是天宝三载,也就是马伯庸写长安12时辰这个小说的历史背景发生的时刻。在这部作品当中右相李林甫的状态也挺符合当时历史史实的,那种阴郁,那种威严,确实符合李林甫的形象。作为地方节度使都要定期向朝廷来汇报工作,在安禄山来汇报工作的过程当中李林甫就没事跟他聊一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抢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比如说你剥夺其他人家的牛羊,甚至占了人家的田地,这些事情都跟你唠家常一样的说出来。说完之后安禄山就非常的紧张,这意味着什么?
你干的这些事情你以为很隐蔽实际上一举一动尽在右相的掌握之中。人家远在长安城给你摸得门儿清。对于这些武夫来讲,在边疆地区干点儿违法乱纪的事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基本上是民不举官不究,即使民间举报了也看上级具体怎么处理。你真是拥兵一方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是一个基本情况。但这些事情朝廷都知道,想将来抓你个后手,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这也是安禄山感到紧张和后怕的原因。他每次派使者去见右相送一些书信的时候都问他,右相说我什么没有?如果使者回来说右相对你态度还不错,让你好好干,这就很开心。如果右相说你最近有哪些事情,你可得自己斟酌斟酌,他都非常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