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速记】冰下监测
【课堂速记,可能存在记录错误等问题】

1. 基于GPR的冰下地形测绘
a. GPR:地面穿透雷达→探地雷达(放在冰上:冰雷达)
b. 探测能力:
i. 测程:频率越低,波长越长,越能穿透
ii. 分辨率:频率高,分辨率高
c. 回波延时-深度转换
i. 考虑发射天线-接收天线间距,以及冰的速度,可以给出时深转换
1) 不考虑间距?→间距不大,冰深很深时可以。(理论计算:一些条件下,误差比例可以趋近于0)
ii. 空气中的直达波/冰中的直达波
d. 一些意义:
i. 给出目前探测能力上,最精确的测绘方式 → 钻冰芯带多长的钻等等,需要这些信息的参考
e. 误差来源:
i. 雷达波速的标定误差(冰不密实?有水?随着压强变化?)
1) 处理方法cmp:共中心点法标定
ii. 回波延时的提取误差
1) 重复对比交叉点:多走几遍,多次测量,冗余观测(卫星上,交叉点对比也是很重要的)
iii. 回波延时计算深度的算法误差
iv. 雷达系统误差
v. 环境噪声带来的随机误差
1) stack:多次测量,叠加
f. 雷达介绍:
i. 发射器光缆、接收器光缆的长度:都用一样的,以减少提取误差
ii. 发射器、接收器的长度:频率越低,板子越长
iii. 重要参数设置:天线频率、时间窗口(测程,要接收多长时间的信号?→注意有双程)、采样间隔(会影响波形)、天线间距(影响深度的计算,通常根据几倍波长来确定)、天线移动步长(影响水平分辨率)、信号叠加次数(抗干扰)、测量记录促发方式(工作强度)
1) 天线:放在远离车子的地方。因为发射的是电磁波,碰到车子也会被反射。电磁波呈三次方衰减,因此远离摩托车,能够很有效地减弱这种回波噪声。【发射器远离能够产生反射的东西】
g. 常见问题:
i. 实测数据覆盖不完整
1) 冰川末端/支流/高边坡——太陡峭了,怕不上去/会掉下去
ii. 雷达波速标定
1) 共中心点CMP法:垂向距离没变,水平距离变了,但可以精确测量→用来精确标定速度(PS:参考速度:0.168m/ns)
2) 测量已知深度的验证法:挖一个100米的坑,埋金属块。测出来真的是100米 → 说明是准的
3) 跟地震勘探有类似的速度拾取方式——冰中的速度相对比较简单,比岩石速度简单得多(比如,刚开始有一个高速度,后来深的地方速度趋近于稳定值)
iii. 宁可没成果,也不要伪造成果:成果的可靠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h. 软件/硬件成果:
i. GPRead
ii. 商业雷达频率高了点,一些深的地方成像不清晰?→自制5MHz小雷达,及时补充100MHz商业雷达失效的地方
1) 深→压力大→熔点低:温冰,压力太大,水的含量升高。更加难以穿透
2) 冰川压熔点 → 水,探地雷达难以穿过(可以想象:声呐的频率比探地雷达低很多)
3) 夏天冰层温度剖面 vs 冬天冰层温度剖面:两支曲线到某个深度后,曲线重合——该现象可以用来推测近年来若干年的平均温度
2. 冰川体积估算
a. 冰面DEM-冰下DEM
b. 误差估计:在极地等条件比较艰苦的区域,当没办法做得很精确的时候,要说真话
i. 案例:前期工作冰川流速0.1±0.5,后来引起了其他组的注意,在该冰川考察时重新测,发现流速-0.3左右。尽管前期工作连流的方向都搞错了,但是大误差显示了这里还有很多可以推进的方向。
3. 冰川内部探测:
a. GPR等时层:冰川内部的结构
b. 探测南极冰层下的二战飞机
c. 雪崩预测
d. (*非冰川探测,但原理相似,都是GPR探测物体内部的应用):加拿大SSI公司探地雷达应用实例
i. 土壤污染范围探测——被一些特定的东西污染的地方,反射层可能不清晰
ii. 沉积环境与古河道探测
iii. 海水入侵探测
iv. 落水洞(灰岩坑)探测
v. 沙漠地区低降速层探测
vi. 金伯利岩探测
vii. 考古调查
viii. 地下储油罐探测
ix. 隧道隐患探测
x. 市政管线的探测
xi. 钢筋混凝土探测(高频,因为需要高的分辨率)
4. 挖冰芯:法国人,3000m深,20年,恢复了42亿年的气候历史
a. 国际合作:能源是俄罗斯和美国运的,但是发文章没带俄罗斯
b. 国际合作中的一些问题:发邮件回不回?去青藏高原上打钻,出现高原反应怎么办?(美国人,高原反应,因为项目问题拖了一天回来,学生死掉,老师也换心脏)
² 有问题要及时跟人沟通
c. 南极测绘成果发Nature:因为耗资巨大,资料非常珍贵。方法上可能并不一定要非常创新。
d. 双龙探极(Polar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