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日读《艺术的故事》19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夜 笔记: 1. 12世纪圆拱罗马式或诺曼底式风格被带有尖拱的哥特式所替换,哥特式风格又被文艺复兴风格所取代,后面发展成巴洛克风格。 2.耶稣会教堂由建筑家贾科莫•德拉•波尔塔建成,这个建筑立面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惊人地把单根的圆柱或壁柱都改为双根,使整个的建筑结构更富丽、更多变、更庄重。第二个特点是,艺术家苦心孤诣地避免重复和单调,以求各部分能在中央形成高潮,于是就把中央的主要入口运用双重框架给予突出。 3. 17世纪一些艺术观念:强调光线和色彩,漠视单纯的平衡,偏爱比较复杂的构图。 4.在罗马,一些有修养的绅士喜欢把他们跟较老的艺术家比较,而且参与艺术届的争吵和密谋,它始于16世纪,开始是讨论这么一些问题,例如绘画与雕刻孰优孰劣,或者设计与色彩孰重孰轻(佛罗伦萨人重设计,威尼斯人则重色彩)。 5.卡拉奇《圣母哀悼基督》,画家让光线照射救世主身体的方式激起我们感情的全部魅力,都和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它是巴洛克式的。人们很容易把这样一幅画斥为情调感伤,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作画的意图。它是一幅祭坛画,供祈祷和礼拜者在它前面点上蜡烛沉思默想的。 6.卡拉瓦乔的光线处理不是让身体看起来优美柔和,而是让光线晃眼,几乎刺目,跟深深的阴影形成对比。他使用的光线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凸现出来,其忠实程度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赏识,然而对后世的艺术家却有决定性的影响。 7.对于拉斐尔,我们觉得他的美感和宁静是他整个天性和艺术的自然流露;对于雷尼,我们觉得他是从原则出发才决定如此作画。 8.正是安尼巴莱•卡拉奇、雷尼和他的追随者,制定出了按照古典雕像树立的标准去理想化、去“美化”自然的方案,这种方案我们称为新古典派或者“学院派”方案。 9.布局似乎相当简单,但那简单是来自渊博的艺术知识。 10.从尼德兰来的画家总是对色彩缤纷的事物外观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尝试使用所知的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织物和肌肤的质感,尽可能忠实地画出眼睛能看见的一切。 11.鲁本斯最大的艺术奥秘——他的魔法般的技巧能使所有的东西都栩栩如生,热情而欢快地活起来。…他对于活泼而近乎喧闹的生活的形形色色的表现都深有所喜,这使他不致成为纯粹卖弄精湛技术的艺匠。 12.用永远新鲜的眼光去观看、去审视自然,发现并且欣赏色彩和光线的永远新颖的和谐,已经成为画家的基本任务。在这种新热情中,欧洲天主教地区的大师们发现自己跟政治屏障另一边信仰新教的尼德兰的伟大艺术家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