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摄影作品
“心怀百姓的后妈,面对自己的女儿已经变成了吸血鬼的事实,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大义灭亲,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恋尸癖的王子,为了守护公主而同后妈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相信这段剧情应该没有人听过,但这正是著名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对经典童话《白雪公主》做出的新解释。再仔细想想,白雪公主被毒害然后被王子救活也就是这样的剧情,但是两种解释仍然在框架固定的情况下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
艺术都是互通的,所以今天我也想引用这位文学领域的人物来讲一讲对于摄影作品的解读。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在盖曼看来,“信”永远要是第一位,他所编写的都是幻想作品,然而他却在强调“真实性”,听起来非常矛盾。但正如开篇所讲的《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公主为什么会睡了那么长时间都仍然面洁如冰、唇似朱丹的?王子又为什么看到一个躺在棺材里的人想要把她嫁到自己的王国里去呢?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就是个童话故事嘛,反正都是给小孩子看的,要那么深究干什么。但如果这些不合理之处被挖掘出来,那么英雄救美的故事稍微被扩写一下,就是“恋尸癖英雄救吸血鬼女主”,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型。
所以要解读照片,第一步要求的也是“信”。但是相机的本质决定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一步很容易做到,反而是开始深入研究摄影艺术的人会犯“不真实”的错误,这个错误也有可能拐到有别于超现实主义的虚无主义,因为超现实再超,也是基于现实的、反映现实的,但虚无主义不是。而为什么初学者反而不会犯这个错误呢?因为相机会在一瞬间记录下大量的信息,多到已经可以完成令人确信这是来自于现实了,而不断钻研就意味这对于作品的解构,当处于解构而没有完成的这一阶段中,就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
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信息以及解读信息,记录是不同意象的排列组合,而解读就是将这些信息放到自我的认知模型中去。在认知模型中,最底层的是不可能改变的,比如脚踩着的是地,头顶着的是天,以及近大远小这样的道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情感。在此之上,越往上的内容越容易被改变,比如说有一个鸟屎落在了我的肩膀上,听起来很不符合概率学,但就是发生了;但是如果是一个鸟落在了我的肩膀上,那听起来就不是概率学的问题,因为从来没有鸟落在我肩膀上,在我的认知模型中,五六米都能被我吓跑的鸟是完全没可能落在我的肩膀上的。但即使离谱,这些认知仍然可以被改变。唯独不能变的,就是同身体绑定的内容:情感。无论是拍下一张照片,还是解读一张照片,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情感,也就是说,如果在解读过程中没有任何感觉,要么是摄影师的问题,这决定了这张照片并不出彩,要么就是读者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情感。
当然,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概念:当照片被别人观赏的一瞬间,它的解释权就不属于作者了。因为无论是照片,还是其他的任何艺术形式,都蕴含了无限。同样的哈姆雷特有不同的解释,相同的照片也理所应当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当其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完全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评价时,要谨记这一点,因为这不是坏事,反倒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当然,自己的思路可以作为引导提出,但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信达雅中的“达“,原意是语句通顺。这源于语言艺术的一些特性,但是在摄影作品解读中,这一观念则一直被挑战。究其根本,还是摄影艺术的本质,在信息的制作和解读时,虽然可能会根据每个意象的共通之处或者意象之间各种各样的链接组成意境,但这种意境并不是常有的,甚至有可能出现思想表达和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完全不符的情况,即摄影语言的组织方式和文学有相通但仍然相区别。在文学语言中,曾经有多长时间都逃不出诗体对称的形式;但在摄影语言中,黑白、正反等等的形式却在分秒之间就可以被颠覆,所谓的意境也可以通过颜色、亮度、做减法等方式轻松营造,那么意境自然就不会是摄影的终点,所谓的“达”,对于摄影家而言,不是要遵循,而是要挑战。
最后一个“雅”,我所认为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但说实话,即使知道了这么多技术之后,我也不会每次拍摄都恨不得把所有技术都用上,来得到一张“完美”的照片。并不是因为我懒,而是这样的完美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在拍摄的时候,一想到还要再在后期修这修那,我也会心生反感。也正如盖曼所说,当做到不完美的时候,就是自己的风格。
所以当解读一张照片的时候,我认为“信达雅”的标准会有所帮助。但不要沉迷其中,毕竟万事无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