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如何准备讲座
背景
即兴演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能力. 即使列出重点, 也很难脱稿演讲. 此外, 准备演讲稿对经验不足的人来说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很多时候, 甚至会纠结字数会不会不够.
但是稍有经验, 稍有口才的人就会知道, 很多时候其实纠结的是内容会不会太多, 以及如何控制时间.
一小时的讲座就是一种固定了时间的演讲. 无论准备的内容多复杂, 无论准备了多少想法, 必须用一小时讲完. 而且必须是刚刚好, 上下误差只能是两三分钟. 这个就更困难了.
这篇讲座笔记, 主要讲我是怎么准备讲座的.
第一, 我是怎么做到快速准备讲座笔记的
第二, 我是怎么做到滔滔不绝地演讲, 感觉有说不完的观点
第三, 我是怎么做到精准控制时间的
如何快速准备讲座笔记?
讲座笔记可以是讲稿的雏形. 一般从背景介绍开始. 为什么要做这期演讲? 你是做给谁听的? 为什么要听你的演讲? 听了你的演讲有什么好处? 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说清楚这些东西, 才能吸引听众的兴趣.
背景介绍, 可以认为是开场白. 不需要很严肃, 不需要精心设计. 很简单, 说一下你为什么想讲这个话题.
比如我讲时间管理之前, 我一点都不会担心我讲不好. 因为我自己有很多时间管理的心得体会, 我也知道有很多人一直因为时间管理不佳而感到痛苦. 所以我的目的就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人指引一个方向. 而且我的讲座不需要有无数的观点. 因为观点太多反而让人记不住, 或者让人感到厌烦. 我想表达的观点, 我希望观众听完以后记住的观点, 从一开始就只有个别几个. 但是为了让听众可以去接受, 我需要用大量的例子和铺垫,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以开场白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因素. 我不需要特别准备. 在这个例子中, 我可以说”很多人都有时间管理的问题. 有的时候, 我们会感觉自己很忙碌, 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到头来还是没有做完重要的事情. 有的时候会顾此失彼. 今天做一期讲座, 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时间管理经验.” 像这样就可以了, 说清楚动机, 然后很真诚地说自己是来分享的, 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 但是一定值得参考.
接下来按照这个主题, 确定一个逻辑顺序. 如果是明显有先后关系的, 比如”如何在一门数学课程中拿A”这个主题, 明显是预习先于上课, 上课先于复习, 等等. 如果是修正认知偏差类的, 就要先说认知偏差是什么, 认知偏差是怎么来的, 认知偏差可以被修正, 认知偏差怎么修正, 如何帮助别人修正认知偏差. 这个顺序不需要很教条. 如果找不到时间关系, 就一定可以找到其他关系, 按其他方式展开. 最后最好的框架一定是树状的框架. 也就是说背景/介绍以后, 展开3-5个点, 每一个点再进一步展开.
我会试图保证我在准备讲座之前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或者我对一个问题有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 所以我可以轻松展开这3-5个点中的任何一个, 甚至也可以轻松展开这些点下面小点中的任何一个.
考虑到我自己准备讲座笔记的时候, 也会感到无聊. 所以我会增加一点趣味性, 或者游戏性进去. 我和自己玩的游戏就是我不能线性地写讲座笔记, 我是跳跃着写的. 也就是说这3-5个点, 我会先写第一个点的第一个小点, 写出有意思的东西以后, 马上跳到第二个点的第一个小点. 这样一圈兜完以后, 回到第一个点的第二个小点. 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好处是不可能让某一个点的内容太多, 可以保证篇幅相当. 但是这样对于平时的思考和阅读的积累要求是非常高的. 此外, 要注意的是, 如果写某一个观点写得特别顺, 感觉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话, 就一直写下去, 不用刻意为之.
前面讲的是如何在写讲座笔记的时候尽可能快地写下来. 接下来是更重要的, 如何在平时, 也就是写讲座笔记以前, 就深度思考这些问题. 顺便一提, 大家问我的问题分布非常广泛, 但是我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 每一次讲完以后, 一定都会有人很受启发. 这就说明我平时思考的时候, 并不是限制主题地思考的. 唯一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就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 都要思考. 在几乎任何可以思考的时刻, 都要思考.
我曾经讲过”self-talk’的重要性. 我认识的认知能力强/悟性强的人都会习惯性地和自己对话. 这种对话是非常理性, 客观, 中立的, 是不会主观地评价任何事物的. 遇到任何一个之前并不了解的领域, 都可以因此而产生自我对话/思考.
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比我讲课更清晰的人, 我不会感到难过, 也不会特别开心, 而是平静地问自己: “他讲得清晰吗?” “他讲得比我清晰吗?” “我讲的话会怎么讲” “他是怎么讲得清晰的?” “他用了哪些技巧?” “他是怎么写板书的?” 通过自我对话, 让自己极其快速地吸取他教课的经验. 比如说: 他是用平板写的, 他的板书更清楚, 他的题目写得更大, 他的解题思路用了不同的颜色, 他在讲证明之前先讲了他是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 他在讲完以后用几个简短的词做了概括.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对自己说”我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我可以怎么结合这些方法让我教的更好?” 再接下来就是, “我能不能开展一个新的教学项目, 让我实践这些方法?”
同样是一个老师看到了一个教得好的老师, 多半不会想的如此仔细. 很多时候哪怕是教研任务中, 记下的笔记和思路都远远不会比我说的这样多. 其实任何的表格, 任何的教研的要求, 都比不过一个老师持续不断地思考如何教得更好,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
同样地, 再多的作业, 都比不过让一个学生持续不断地思考如何学得更好.
任何一件事情, 都值得持续不断地思考. 一天清醒的时间有16个小时, 但是很多人一整天只是看手机, 或者做不用动脑的活, 一整天都没有多少时间在思考. 所以只要尝试多动脑, 多思考, 很快就可以看到自身的变化. 我对此非常乐观, 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何滔滔不绝地研究, 让人感觉有说不完的观点?
一旦自己平时的思考到位了, 就会有说不完的观点. 只有不擅长思考的人, 才会有无话可说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大多数时候, 要担心的不是可以说得太少, 而是可以说得太多. 这个时候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控制选择的观点, 不能都选, 所以只能选重点. 而且有的时候你觉得很重要, 你觉得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观众不喜欢, 观众无法接受. 比如我做了一期视频, 一期讲座, 观众不喜欢听一直讲道理, 但是有的地方你可能觉得就应该多讲点道理才能有用, 可是观众听不下去, 这个时候就要强行控制自己少讲道理多讲例子或者故事. 这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如果听众听不下去了, 演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所以宁可一期讲座的核心内容少一点, 也不要太多.
另一方面, 哪怕核心内容已经很少了, 字里行间说出来的次要观点, 有时候对有的听众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观点/理解方式. 可能这刚好解决了他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以其实重要或者不重要这一点, 并没有那么重要. 演讲者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这个观点对多少人来说是重要的, 对多少人来说是不重要的. 所以要做到的就是, 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 列出主线. 接下来就是讲的每一个例子和”次要观点”, 都要尽力去讲清楚, 讲出道理来, 要真诚, 认真, 负责地讲. 只要自己是真诚, 认真, 负责的, 听众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哪怕本身主题是比较无聊的, 演讲者用心准备以及用心演讲以后, 听众都能感受到, 一旦感受到这种用心, 就更容易听下去, 演讲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所以用一个字总结还是”诚”字.
然后就是多练习. 我小时候非常不善言辞, 非常内向, 上课也不敢举手, 因为怕没东西可以说. 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读了很多书(包括演讲技巧方面的书), 有了更多思考, 练习了自己的表达. 接下来就是在B站做了很多讲座, 这些讲座给我的锻炼也是很大的. 大家可以看我最早的几期讲座, 讲得非常混乱. 我能感觉到最近的讲座比起之前的讲座进步已经很大了. 所以其实没有任何窍门, 就是多练, 和学数学一样, 不可能一步登天.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 要找到并珍惜每一次锻炼演讲能力的机会. 比如和陌生人的聊天, 和同学的聊天, 和同事的聊天, 每一次聊天都要当做一次练习的机会.
在练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学会复盘, 尤其是没什么经验的时候, 刚开始那几次或者十几次, 已经要复盘. 就是反反复复地听自己的演讲, 再听优秀的演讲, 找到其中的本质区别. 找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改变. 比如我刚开始讲的时候, 会发现自己总是讲得越来越激动, 然后声音越来越大, 语速越来越快. 后来我就贴了一张便签在屏幕上, 写着”淡定, 语速不要快, 声音不要响”, 大概是这样. 就这样练了几次以后我就可以控制情绪和音量了. 我不是说从那以后我就不会说得很响或者很激动了, 而是说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音量, 我如果说得响或者激动, 完全是我刻意为之. 所有的情绪表达, 措辞和音量, 甚至音色, 全都是可以控制的. 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欺骗观众, 而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接受演讲的核心观点.
进一步地, 一旦学会了在公开演讲中控制情绪, 措辞, 音量, 音色, 本质上就控制了自己的几乎所有外在表现. 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自控能力. 基本可以做到在最严肃紧张的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紧张, 或者几乎完全不紧张.
另外一种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通过冥想, 通过控制呼吸和脑子里的念头来控制自己的外在表现. 当然, 真的到了那个紧张的场合, 能不能真的通过冥想控制得住,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何精准控制时间?
控制一小时的演讲不是说要在一小时内结束, 也不是说至少讲一个小时, 而是刚刚好讲一个小时, 上下误差越小越好. 如果我愿意的话, 我可以精确地控制在上下误差三秒以内, 但是没有必要, 很多时候最后几句话可以让观众记很久, 所以稍微多讲几分钟也不要紧. 但是刚开始训练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训练到上下误差几乎为零. 比如我在讲课讲到五六十节的时候, 可以做到上下误差一秒钟.
首先, 在演讲之前, 就确保内容不是太少. 如果内容太少, 讲的时候没有控制好速度, 后面就会讲完. 讲完的话人就容易慌乱, 然后就更加控制不好时间了. 所以如果是讲课, 要尽可能准备多一点讲义和内容. 如果是做演讲, 平时要多做积累, 要尽可能多些一点笔记.
接下来, 忙里偷闲, 尝试一边做演讲一边观察时间. 不用一直看, 讲完一个点看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讲着讲着就”忘记时间”了(这里”忘记时间”是不应该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如果前面讲得快了, 后面就讲慢一点, 或者加点内容. 如果前面讲得满了, 后面就讲快一点, 或者删掉一些内容. 如果训练到位的话, 基本上可以控制到, 这个地方我要讲快一点, 因为重点是下一点, 于是可以控制在比如5分钟讲完, 结果真的5分钟讲完. 刚开始在训练的时候, 还是要尽可能控制时间. 训练足够了以后, 很多时候也都是可以控制的, 不要特别精确, 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控制时间的另一个好处还是”掌控感”. 优秀的演讲者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 临时添加新的例子/观点, 或者删掉观点, 甚至改变观点的顺序, 却让观众完全感觉不出来. 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同样需要通过训练才可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