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 如何准备讲座

2023-10-01 12:53 作者:Maki的完美算术教室  | 我要投稿


  • 背景

    • 即兴演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能力. 即使列出重点, 也很难脱稿演讲. 此外, 准备演讲稿对经验不足的人来说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很多时候, 甚至会纠结字数会不会不够.

    • 但是稍有经验, 稍有口才的人就会知道, 很多时候其实纠结的是内容会不会太多, 以及如何控制时间.

    • 一小时的讲座就是一种固定了时间的演讲. 无论准备的内容多复杂, 无论准备了多少想法, 必须用一小时讲完. 而且必须是刚刚好, 上下误差只能是两三分钟. 这个就更困难了.

    • 这篇讲座笔记, 主要讲我是怎么准备讲座的.

      • 第一, 我是怎么做到快速准备讲座笔记的

      • 第二, 我是怎么做到滔滔不绝地演讲, 感觉有说不完的观点

      • 第三, 我是怎么做到精准控制时间的

  • 如何快速准备讲座笔记?

    • 讲座笔记可以是讲稿的雏形. 一般从背景介绍开始. 为什么要做这期演讲? 你是做给谁听的? 为什么要听你的演讲? 听了你的演讲有什么好处? 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说清楚这些东西, 才能吸引听众的兴趣.

      • 背景介绍, 可以认为是开场白. 不需要很严肃, 不需要精心设计. 很简单, 说一下你为什么想讲这个话题.

        • 比如我讲时间管理之前, 我一点都不会担心我讲不好. 因为我自己有很多时间管理的心得体会, 我也知道有很多人一直因为时间管理不佳而感到痛苦. 所以我的目的就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人指引一个方向. 而且我的讲座不需要有无数的观点. 因为观点太多反而让人记不住, 或者让人感到厌烦. 我想表达的观点, 我希望观众听完以后记住的观点, 从一开始就只有个别几个. 但是为了让听众可以去接受, 我需要用大量的例子和铺垫,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以开场白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因素. 我不需要特别准备. 在这个例子中, 我可以说”很多人都有时间管理的问题. 有的时候, 我们会感觉自己很忙碌, 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到头来还是没有做完重要的事情. 有的时候会顾此失彼. 今天做一期讲座, 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时间管理经验.” 像这样就可以了, 说清楚动机, 然后很真诚地说自己是来分享的, 也就是说自己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 但是一定值得参考.

    • 接下来按照这个主题, 确定一个逻辑顺序. 如果是明显有先后关系的, 比如”如何在一门数学课程中拿A”这个主题, 明显是预习先于上课, 上课先于复习, 等等. 如果是修正认知偏差类的, 就要先说认知偏差是什么, 认知偏差是怎么来的, 认知偏差可以被修正, 认知偏差怎么修正, 如何帮助别人修正认知偏差. 这个顺序不需要很教条. 如果找不到时间关系, 就一定可以找到其他关系, 按其他方式展开. 最后最好的框架一定是树状的框架. 也就是说背景/介绍以后, 展开3-5个点, 每一个点再进一步展开.

    • 我会试图保证我在准备讲座之前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或者我对一个问题有系统性的思考和研究. 所以我可以轻松展开这3-5个点中的任何一个, 甚至也可以轻松展开这些点下面小点中的任何一个.

      • 考虑到我自己准备讲座笔记的时候, 也会感到无聊. 所以我会增加一点趣味性, 或者游戏性进去. 我和自己玩的游戏就是我不能线性地写讲座笔记, 我是跳跃着写的. 也就是说这3-5个点, 我会先写第一个点的第一个小点, 写出有意思的东西以后, 马上跳到第二个点的第一个小点. 这样一圈兜完以后, 回到第一个点的第二个小点. 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好处是不可能让某一个点的内容太多, 可以保证篇幅相当. 但是这样对于平时的思考和阅读的积累要求是非常高的. 此外, 要注意的是, 如果写某一个观点写得特别顺, 感觉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话, 就一直写下去, 不用刻意为之.

    • 前面讲的是如何在写讲座笔记的时候尽可能快地写下来. 接下来是更重要的, 如何在平时, 也就是写讲座笔记以前, 就深度思考这些问题. 顺便一提, 大家问我的问题分布非常广泛, 但是我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 每一次讲完以后, 一定都会有人很受启发. 这就说明我平时思考的时候, 并不是限制主题地思考的. 唯一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方法, 就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 都要思考. 在几乎任何可以思考的时刻, 都要思考.

      • 我曾经讲过”self-talk’的重要性. 我认识的认知能力强/悟性强的人都会习惯性地和自己对话. 这种对话是非常理性, 客观, 中立的, 是不会主观地评价任何事物的. 遇到任何一个之前并不了解的领域, 都可以因此而产生自我对话/思考.

        • 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比我讲课更清晰的人, 我不会感到难过, 也不会特别开心, 而是平静地问自己: “他讲得清晰吗?” “他讲得比我清晰吗?” “我讲的话会怎么讲” “他是怎么讲得清晰的?” “他用了哪些技巧?” “他是怎么写板书的?” 通过自我对话, 让自己极其快速地吸取他教课的经验. 比如说: 他是用平板写的, 他的板书更清楚, 他的题目写得更大, 他的解题思路用了不同的颜色, 他在讲证明之前先讲了他是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 他在讲完以后用几个简短的词做了概括.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对自己说”我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我可以怎么结合这些方法让我教的更好?” 再接下来就是, “我能不能开展一个新的教学项目, 让我实践这些方法?”

          • 同样是一个老师看到了一个教得好的老师, 多半不会想的如此仔细. 很多时候哪怕是教研任务中, 记下的笔记和思路都远远不会比我说的这样多. 其实任何的表格, 任何的教研的要求, 都比不过一个老师持续不断地思考如何教得更好,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

          • 同样地, 再多的作业, 都比不过让一个学生持续不断地思考如何学得更好.

          • 任何一件事情, 都值得持续不断地思考. 一天清醒的时间有16个小时, 但是很多人一整天只是看手机, 或者做不用动脑的活, 一整天都没有多少时间在思考. 所以只要尝试多动脑, 多思考, 很快就可以看到自身的变化. 我对此非常乐观, 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 如何滔滔不绝地研究, 让人感觉有说不完的观点?

    • 一旦自己平时的思考到位了, 就会有说不完的观点. 只有不擅长思考的人, 才会有无话可说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大多数时候, 要担心的不是可以说得太少, 而是可以说得太多. 这个时候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控制选择的观点, 不能都选, 所以只能选重点. 而且有的时候你觉得很重要, 你觉得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观众不喜欢, 观众无法接受. 比如我做了一期视频, 一期讲座, 观众不喜欢听一直讲道理, 但是有的地方你可能觉得就应该多讲点道理才能有用, 可是观众听不下去, 这个时候就要强行控制自己少讲道理多讲例子或者故事. 这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如果听众听不下去了, 演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所以宁可一期讲座的核心内容少一点, 也不要太多.

      • 另一方面, 哪怕核心内容已经很少了, 字里行间说出来的次要观点, 有时候对有的听众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观点/理解方式. 可能这刚好解决了他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以其实重要或者不重要这一点, 并没有那么重要. 演讲者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这个观点对多少人来说是重要的, 对多少人来说是不重要的. 所以要做到的就是, 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 列出主线. 接下来就是讲的每一个例子和”次要观点”, 都要尽力去讲清楚, 讲出道理来, 要真诚, 认真, 负责地讲. 只要自己是真诚, 认真, 负责的, 听众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哪怕本身主题是比较无聊的, 演讲者用心准备以及用心演讲以后, 听众都能感受到, 一旦感受到这种用心, 就更容易听下去, 演讲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所以用一个字总结还是”诚”字.

    • 然后就是多练习. 我小时候非常不善言辞, 非常内向, 上课也不敢举手, 因为怕没东西可以说. 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读了很多书(包括演讲技巧方面的书), 有了更多思考, 练习了自己的表达. 接下来就是在B站做了很多讲座, 这些讲座给我的锻炼也是很大的. 大家可以看我最早的几期讲座, 讲得非常混乱. 我能感觉到最近的讲座比起之前的讲座进步已经很大了. 所以其实没有任何窍门, 就是多练, 和学数学一样, 不可能一步登天.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 要找到并珍惜每一次锻炼演讲能力的机会. 比如和陌生人的聊天, 和同学的聊天, 和同事的聊天, 每一次聊天都要当做一次练习的机会.

      • 在练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学会复盘, 尤其是没什么经验的时候, 刚开始那几次或者十几次, 已经要复盘. 就是反反复复地听自己的演讲, 再听优秀的演讲, 找到其中的本质区别. 找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改变. 比如我刚开始讲的时候, 会发现自己总是讲得越来越激动, 然后声音越来越大, 语速越来越快. 后来我就贴了一张便签在屏幕上, 写着”淡定, 语速不要快, 声音不要响”, 大概是这样. 就这样练了几次以后我就可以控制情绪和音量了. 我不是说从那以后我就不会说得很响或者很激动了, 而是说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音量, 我如果说得响或者激动, 完全是我刻意为之. 所有的情绪表达, 措辞和音量, 甚至音色, 全都是可以控制的. 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欺骗观众, 而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接受演讲的核心观点.

        • 进一步地, 一旦学会了在公开演讲中控制情绪, 措辞, 音量, 音色, 本质上就控制了自己的几乎所有外在表现. 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自控能力. 基本可以做到在最严肃紧张的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紧张, 或者几乎完全不紧张.

          • 另外一种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通过冥想, 通过控制呼吸和脑子里的念头来控制自己的外在表现. 当然, 真的到了那个紧张的场合, 能不能真的通过冥想控制得住,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如何精准控制时间?

    • 控制一小时的演讲不是说要在一小时内结束, 也不是说至少讲一个小时, 而是刚刚好讲一个小时, 上下误差越小越好. 如果我愿意的话, 我可以精确地控制在上下误差三秒以内, 但是没有必要, 很多时候最后几句话可以让观众记很久, 所以稍微多讲几分钟也不要紧. 但是刚开始训练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训练到上下误差几乎为零. 比如我在讲课讲到五六十节的时候, 可以做到上下误差一秒钟.

    • 首先, 在演讲之前, 就确保内容不是太少. 如果内容太少, 讲的时候没有控制好速度, 后面就会讲完. 讲完的话人就容易慌乱, 然后就更加控制不好时间了. 所以如果是讲课, 要尽可能准备多一点讲义和内容. 如果是做演讲, 平时要多做积累, 要尽可能多些一点笔记.

    • 接下来, 忙里偷闲, 尝试一边做演讲一边观察时间. 不用一直看, 讲完一个点看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讲着讲着就”忘记时间”了(这里”忘记时间”是不应该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如果前面讲得快了, 后面就讲慢一点, 或者加点内容. 如果前面讲得满了, 后面就讲快一点, 或者删掉一些内容. 如果训练到位的话, 基本上可以控制到, 这个地方我要讲快一点, 因为重点是下一点, 于是可以控制在比如5分钟讲完, 结果真的5分钟讲完. 刚开始在训练的时候, 还是要尽可能控制时间. 训练足够了以后, 很多时候也都是可以控制的, 不要特别精确, 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 控制时间的另一个好处还是掌控感”. 优秀的演讲者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 临时添加新的例子/观点, 或者删掉观点, 甚至改变观点的顺序, 却让观众完全感觉不出来. 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同样需要通过训练才可以达到.


讲座笔记: 如何准备讲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