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培根,四种假象整理
《新工具》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撰写的哲学作品,目的是为了反对唯理论的经院哲学,提倡唯物主义经验论,为科学探究打破桎梏,树立新的方法论。
我最先知道这四种假象是在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中,不过在《癌症楼》中索氏将其称为“四种偶像”(不知是否是译者有意为之,不过其内涵是一样的),对应着苏联社会中人们对公共事物的各种错误认识,这对我产生了触动,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自身的经历。

本次主要整理培根提出的影响人的认识的四种假象: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族类假象:族类假象来自于我们人性的缺陷,我们的感官是迟钝的(如不光滑的镜子),但是我们的思想又是固执的、容易形成习惯的,一旦接受某种思想,我们便会不断搜集例证,维护这种思想,即使有反例出现,我们不是忽略就是找借口排除掉它。如培根所说“反例往往更加有力”,为了真相,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所信的、所依赖的事物找借口。
洞穴假象:洞穴假象来源于每个人的思想、身体和经验的独特性。由于我们自身经历的独特性和习惯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以自身的好恶和经验来理解事物,却不对事物进行广泛的了解和探索,因而无法形成对于事物的全面认识,导致一种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的结果,让偏见继续存在,影响之后的行动。
市场假象:市场假象来源于我们对于文字的不当使用。学者们进行知识的讨论时往往会以文字的诡辩而结束,而即使是有着明确定义的数学也会因为定义中的文字造成误解,这些学者都是如此,更别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会造成多少的误解和争吵。市场假象有两种:一种是有名称,但无存在(幻想出的名称,但没有具体的相应事物),包括“幸运”“第一推动者”“火元素”等;另一种是有存在,但名称混乱,这是从现实中错误的抽象出来的,如“潮湿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就不明确。
剧场假象:剧场假象一直存在,它以理论体系和规律的形式存在着。总的来说,剧场假象通常表现为从多数事物中获得少量,从少数事物中又获得太多,学者从这样添油加醋或者缺斤少两的事实中加工出他们所欣赏的“剧本”,具体有三种剧场假象:诡辩的,经验的,迷信的。
诡辩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利用逻辑制造出了“十大范畴”,从而推出了整个世界,并且整个世界都是具有强目的因的,万事万物都向着他所规定的“善”发展、生长。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实在论,他总是先给出规范,再求之于经验,为自己的理论添砖加瓦(如族类假象所言)。
经验的,基于极少的实验,得出离奇的结论,如炼金术士。
迷信的,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思想中充满了诡辩、好斗、幻想和浮夸,对信仰顶礼膜拜,用一面之词解释一切而有意忽略一些不利因素。“把宗教的还给宗教,把信仰的还给信仰”。
培根打破了旧的工具,那么就需要有新的工具代替它帮助我们追求知识,培根自己提出的“三表法”难堪大任,那么符合现代需求的方法在哪?这是我今后需要学习的。